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早期帝王服饰受五德终始影响,东汉后其影响逐渐消失

早期帝王服饰受五德终始影响,东汉后其影响逐渐消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280 更新时间:2024/1/15 13:05:39

这件事,其实复杂得多——第一,天子舆服冠冕,是历朝历代遵循礼制之大事。自《后汉书》始,各代史籍中,一般都专门有《舆服》章节,而且记载极为详尽。第二,秦皇至西汉、王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对天子“舆服”有过重大影响。第三,东汉开始,历代皇帝确定“舆服”的根据,都是儒家经典,或曰周礼。第四,宋代皇帝的“红袍”,属于“常服”或曰“行服”,也是朝廷专门做过规定的。第五,中国的纺织印染,先秦时即已十分发达。说稍早皇帝服色单调是因为织染技术落后,毫无根据。

中国“皇帝”,自秦始皇始。

关于秦始皇的“龙服”,到目前未见实物,只能据史籍记载推定。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皆上黑。”

据此,后来的绘画上,秦始皇均衣黑。

“终始五德”,或曰“五德终始”,是战国中期邹衍提出的理论。大意是,诸侯们争来斗去毫无意义,谁能当天子,不是靠哪个胳膊根儿粗决定,而是“五德”循环往复的“天运”。“五德”,就是金、木、火、水、土所体现的五种“德行”。他讲了三种,到周,恰好是“火德”。

秦始皇

秦王政强大之后,不少齐儒方士聚拢到麾下,给他灌输了不少“五德终始”思想,他深信不疑,于是统一六国后,有了改制“水德”且“尚黑”之举。

西汉,仍深受“五德终始”影响。

汉初,承用民间南方赤帝传说,尚赤;后来,因“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故而袭秦制正朔,服色“尚黑”,主“水德”;汉武帝太初正式改历,夏正建寅,服色“尚黄”,主“土德”;后期,汉又改为崇尚“火德”,“尚赤”。

王莽篡汉,自称“土德”,再次改回“尚黄”。

秦皇至王莽,凡二百年,是个建章立规的年代,难免朝三暮四,不时改弦更张。服色亦“尚黑、尚赤、尚黑、尚黄、尚赤、尚黄”,经历六变。

到东汉,礼制包括舆服,一切甫定。“五德终始”也不再有什么“市场”。

《后汉书·舆服下》这段话,几乎被后来历代史书据引:“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翬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凡十二章。故《易》曰:“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汉承秦故。至世祖践祚,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显宗遂就大业,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祠天地,养三老五更于三雍,于时致治平矣。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

刘秀

这是说,上古先民以兽皮为衣。后来的圣人上观天文,下观鸟兽,以丝麻为衣。黄帝尧舜的年代,上衣黑色、下面的裳裙黄色。秦国消灭礼制,祭祀的时候也一律着黑衣。西汉沿袭秦制。直到世祖皇帝刘秀,才确定了建都于中央黄土之上礼制,修建祭坛,严格郊祀规矩。显宗明帝再又拓展大业,对于舆服冠冕、颜色图案、鞋袜样式等等,都有了具体规定。从天子到三公、九卿、百官,敬天地祭祖先都有了规矩。

从东汉开始,天子的服饰,根据场合不同已经有不同的规定——如“礼服”,或曰“朝服”。穿于祭天地、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等仪式,服色为上黑下纁。“纁”,是落日余晖的颜色,黄而兼赤。后来历代,天子的“礼服”,也适用于登基、大婚及其他重大典礼。

如“常服”,或曰“行服”。汉代,因为下着不连档的开口袴,因此,外着“深衣”,即腰间束带的“曲裾长外套”,以避免“走光”。天子亦不例外,其“常服”为“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

唐以后,对汉代深衣已不甚了了,但天子仍着“常服”或“行服”。

清代,皇帝服饰,除“朝服”和“行服”之外,还有“吉服”,为过节、参加应嘉(节)礼、吉礼、军礼时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深衣”没了,“上衣下裳”也不再明显。各朝服装样式,更接近现在的“汉服”。但是,天子“舆服冠冕”礼制,仍然讲“上玄下纁”。

汉代冕服

就天子“礼服”或“朝服”来说,“纁”及“纁”偏黄或偏红为主色调。

比如隋唐,皇帝的服色为柘黄。清代皇帝的“明黄”,亦由这种颜色发展而来。

宋明,基本沿袭唐制,颜色变化不大。

“常服”或“行服”,则或浅于黄色,或更靠近红色,其实基础仍然是“纁”。

前面说到,清朝服色规定最细。皇帝皇后服色为“明黄”;皇太子“杏黄”;皇子“金黄”。亲王、世子、君王只可用“蓝”或“石青”。

其实,天子服饰,更重要的是《后汉书》所云之“十二章”。

“十二章”,即十二种花纹,出自《尚书·益稷》。这十二种花纹,被认为皇帝“奉天承运”的象征。

“礼服”或“朝服”,包括清朝皇帝的“吉服”,皆绣有“十二章”。“常服”或“行服”,则未必。

更多文章

  • 所谓张鲁“不为刘备上客”是李伏为曹丕称帝造势时在奏折中所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鲁为什么不为刘备上客,李伏图片大全,李伏马永生

    关于这个话题,很多人去分析什么张鲁和曹操、刘备的关系,甚至还有人说因为曹操也信道教,所以张鲁亲近曹操,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那时候还没“道教”这个名词呢,若说曹操信怪力乱神之事就算曹操信了教,那么刘备也有请人占卜的记载,又算什么呢?实际在那个时代,有点信仰也是很正常的事。原文出处包括出处,有人说是出自

  • 孙策去世时江东并不稳定且孙权有一定能力故孙策将基业交给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策死前为什么把基业传位给孙权,孙策死之前江东兵力,孙策打孙策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凭借孙策的实力,想要在短时间内,像曹操那样彻底灭了各大豪族的势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孙策只好做出了妥协,这给后来的孙权挖了一个巨大的坑。正是因为这些豪族们手里各自都有军队,使得整个江东看似铁桶一个,其实危如累卵。孙策活着,尚且还能靠武力镇住这帮人,可一旦孙策死了,这帮人会不会反叛,

  • 中国最初实行定额税收,随后改为比例税,汉朝后对税收方式不断调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税收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很多原始部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内部的分工会越来越完善。有些人专门负责打仗,有些人负责管理部落,有些人则负责生产。为了维持部族的日常运作,那些专门负责生产的人,就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生产成果,交给部落。再往后,随着奴隶制社会开始逐

  • 三国时蜀汉和东吴实控面积极小,很多地区叛服无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时期东吴和蜀汉哪个厉害,蜀汉和东吴灭亡谁更惨,东吴和蜀汉决战谁会赢

    曹魏的地盘,是实打实的地盘。都是高度开发地区。基本没有独立于中央的割据势力。占多大的地盘,朝廷的控制范围就是这么大。相比之下,蜀汉和东吴就存在严重的“注水”问题。就拿蜀汉来说,云贵地区的南蛮,一直到蜀汉灭国,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蜀汉也一直没能利用上南蛮的人力物力。《三国志》中虽然清清楚楚记载了:“三

  • 为何卖枣的关羽和杀猪的张飞,从未拜师学艺,却是顶尖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飞杀猪关羽卖枣,张飞一个杀猪的武艺为何厉害,张飞杀猪图片

    关羽和张飞两个人在正史中的身份也不是能够拜师学艺的存在,但是奇怪的是这两位完全没有没有拜师学艺,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人,在三国中期却成为了顶尖的存在,至于原因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籍贯原因:籍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说起能喝酒,第一个反应一定是内蒙、山东那一片的人,说起能打架的,第一反应就是东北

  • 项羽临终前曾写下一首诗,仅28个字,却流传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项羽十大霸气诗句,项羽死时候写的诗,项羽最经典的5首诗

    但当时汉王刘邦不服,开始于项羽分庭抗礼。拉开了四年的楚汉战争的序幕。纵观这四年中,刘邦只要与项羽的交战,没有赢过一场。但刘邦属于越挫越勇,他不断积聚力量,善于用人,重用萧何负责后援粮草,重用张良、陈平等人离间项羽重要谋臣范增,重用韩信领军于项羽决一死战,而项羽只顾单兵作战,不懂用人,因此到最后刘邦的

  • 晋国(7):楚叔之孙倗——楚庄王铭文可证倗即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国六卿一览表,晋国铭文,春秋战国铭文大全

    被当今考古专家判定为随国叶家山姬姓曾侯墓是东西向,淅川春秋楚墓也是东西向,并且都存在鼎数严重超标现象。淅川楚墓有被毁迹象,山西曲沃羊舌村晋墓也被毁(挖祖坟是对敌人最毒的招法,古来如此!)。专家说周人墓头北向,社科院乌蒙研究员的文章中,提到匈奴墓也是头向北。少陵塬西周墓也有东西向的。现在大家知道,考古

  • 孔子门下有学生三千,是知识界的领袖,却被一个七岁小孩打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手下七十二堂口三千弟子,孔子最得意的十名学生,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说明什么

    据说孔子和少正卯都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名人,两人都兴办私学,都是名噪一时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些大家在鲁国传经布道,应该培养出多少人才啊![var1]然而既生瑜何生亮,少正卯和孔子是竞争对手。据说孔子的门人除了颜回,都曾经改弦易辙,拜倒在少正卯的门下。可见少正卯的学识必有过人之处,不然为啥连孔子也招架不住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一7岁小孩说出答案后,孔子拜他为老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拜7岁小孩的故事说明什么,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孔子的故事10道题

    孔子能有这么崇高的地位,他的博学多识也是举世公认的,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尊称为至圣,而他发扬光大的私人讲学之风,至今被人津津乐道。[var1]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孔子既然被称为圣人,那一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然怎么会在后世有那么大的影响呢?其实,真实的孔子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比如曾经出现

  • 晋国大将活捉了齐侯,并志得意满地交给主帅,却气得主帅火冒三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邴夏御齐侯,晋国十大名将排名,齐侯最后的下场

    [var1]两军会面后并没立刻展开野蛮的厮杀,齐侯先派使者给郤克下战书,非常客气地说:“您率领军队光临敝国,弊国的兵力虽不雄厚,但还是很高兴能跟贵国切磋,我们明早战场上见吧。”郤克有礼有节地回道:“鲁卫两国跟我们晋国是兄弟(国君都是姬姓),他们哭诉贵国的军队常到他们的领土上展现雄姿,我们怎能忍心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