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做梦都想不到,虽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却错失了另一位高人

刘备做梦都想不到,虽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却错失了另一位高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640 更新时间:2023/12/12 2:12:53

《三国演义》的结局令大多数读者都意想不到,大家原本以为,刘备诸葛亮的帮助下,能成功兴复汉室,结果真正笑到最后的却是奸邪狡诈的曹操

其实,如果仔细研读《三国演义》,不难发现,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时期,曾经遇到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的一番话,恰好对应着刘备的未来,如果当初刘备能邀请这位高人出山,恐怕兴复汉室并非没有可能。那么这位高人是谁?他又说了什么话呢?

隐世奇人——崔州平

这位高人,正是隐世奇人崔州平。据《新唐书》记载,崔州平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崔烈乃汉朝大将,自己也因父亲的关系,做到了虎贲中郎将的位置。至于崔州平为何于刘备有瓜葛,这件事儿还得从讨伐董卓说起。

东汉末年,手握重权的董卓不满于汉献帝的统治,于是想要更进一步,自己做皇帝。然而,在考虑到自己血统不正,就算成功夺权,也会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大家支持之后,他便退而求次,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一步步垄断朝政。

此时的董卓,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然而,董卓终究没有做皇帝的命,他生性残暴,没有同理心,对待臣民和百姓都犹如猪狗一般,还曾经还放纵手底下的士兵们在雒阳城内大肆奸淫妇女、搜刮钱财。种种丧心病狂的行为,让他很快失去了民心,为了除掉董卓,各路势力揭竿而起。

这些大军当中,就有崔州平带领的一支军队,戏剧性的是,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崔州平所管理的西河,遭到匈奴大军的袭击,西河内已无兵力防守,最终,西河就像蝗灾过后的稻田,成为了一片废墟。

崔州平得知此事后既后悔又悲痛,然而,祸不单行,更让他悲痛的还在后面。崔州平的造反一事被董卓得知,恰好崔州平的父亲崔烈在朝廷办事,于是董卓就抓了崔烈,最终崔烈死在了这场讨伐董卓的活动当中。

父亲的死,加上西河的惨剧,让崔州平彻底崩溃,为了赎罪,又或者是为了逃避眼前的悲剧,崔州平决定离开纷乱的俗世,来到荆襄,改头换貌隐居起来,这才有了后来与刘备的那次相遇。

一场偶遇

有句老话说的好,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崔州平来到荆襄之地后,本想做个默默无闻的山村民夫,然而由于其不凡的长相、智慧的谈吐以及出众的气质,很快便在荆襄之地脱颖而出,成为了有名的智者,还与诸葛亮、石广元、徐元直四人成为密友。

恰逢汉末黄巾事起,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灰头土脸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备吸收失败的经验,意识到要想兴复汉室,必须要有人才相辅佐才行,于是便在荆州广纳人才。徐庶和司马徽见刘备求贤若渴,便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便是号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

刘备听司马徽说诸葛亮不仅有学识,还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便迫不及待备好马匹前往隆中。隆中地方偏远,刘备按照当地老乡们的指引,终于找到了诸葛亮居住的茅草房屋,可惜的是,他运气不好,诸葛亮刚好不在家,于是只好打道回府改日再来。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就在刘备等人回去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位身穿黑色大长袍的英俊男子,此人手拿折扇,气度不凡,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士。刘备见到此人,还以为他就是远近闻名的诸葛亮,连忙下马鞠躬,道明自己的来意。

一番沟通之后,刘备才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原来,此人并非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刘备求贤若渴,见崔州平是诸葛亮的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亮那么聪明,他的朋友想必也并非等闲之辈,于是便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

在讨论到国家局势时,崔州平的发言让刘备眼前一亮,他心想,不愧是诸葛亮的朋友,果然很有智慧。然而,当刘备提到兴复汉室的计划时,崔州平却不愿意跟他多说,而是告诉他:“顺应大势,莫要逆天而行。”

后悔莫及

刘备被这一句话说的云里雾里,怎么也想不通这句话的含义。而崔州平说完这句话后并未继续停留,直接转身离开。刘备正是缺少谋士的时候,他连忙叫住崔州平,想邀请他辅佐自己,而崔州平却不再向一开始那样热情,而是淡淡的留下一句话:“我素来闲散,不习惯受约束。”随后便迈步离开。

后来,在经过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成功请出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三国的局面逐渐奠定下来,蜀国也在中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可是,直到刘备走到生命暮年,他也没有成功兴复汉室。

白帝城托孤,刘备与诸葛亮的那番讲话,令世人叹息,等到诸葛亮领命退去,空荡荡的房间里,只剩下躺在病床上,孤零零的刘备。此时的他,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当初崔州平对他说的那句话,过去一直想不明白,现在终于弄明白了。

崔州平看的很清楚,他认为汉室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之际,根本不可能兴复了,难怪刘备提出兴复汉室的想法时,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刘备很后悔,崔州平如此人才,如果自己当时能像请诸葛亮出山那样,去请崔州平,或许他也一定会答应,有了这样一位高人的加入,恐怕现在三国,将会是另一番局面了。刘备死后,蜀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又回光返照了一段时间,但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国再也没有与魏对抗的实力,最终刘禅被软禁,蜀国覆灭。

结语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刘备没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即便再后悔也无法使得历史倒流。刘备的故事告诉我们,事不宜迟,最好想到就要去做,否则真到了后悔的时候,天下可没有后悔药卖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蜀汉缺乏将才是因远离文化中心且人口本身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蜀汉李丰,蜀汉的94万人口是不是真的,刘裕承认蜀汉是正统吗

    实则当然廖化也不是庸才,只是到了蜀汉后期,廖化作为一个要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七旬老将却还被派去阵前当先锋,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看看蜀汉的这些将领,五虎上将之二的关羽和黄忠都死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张飞死于黄初二年(221年),马超死于黄初三年(222年),赵云死于太和三年(2

  • 秦朝法律并未规定失期当斩,此规定可能为陈胜所编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陈胜朋友圈,陈胜钟春莲夫妇,沙市陈胜判决书

    睡虎地秦简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恰恰有关于服徭役迟到的相关处罚,根据竹简的记载,服徭役如果迟到三到五天,要被上级口头批评,如果迟到六天到十天,则会被罚款一只盾牌,超过十天,则会被罚款一副甲胄。可以看到,这里根本没有提及如果迟到会被斩首。况且,在秦简中还写明了“水雨,除兴”,也就是如

  • 秦始皇修长城时间大约七年,随后历代王朝均有修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秦始皇用了多少年修长城,秦始皇什么时候下令修长城

    修长城耗费的时间,其实没几年。如果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时间,为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由秦将蒙恬监督修造。但据称,始皇帝三十年(前217年)已开始修建,约至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结束,满打满算总共七年。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秦始皇都是当政者的最大“反面教员”,没有“之一”。说他“遗臭万

  • 早期帝王服饰受五德终始影响,东汉后其影响逐渐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东汉的服饰,东汉时期的服饰图片,西汉东汉服饰变迁

    这件事,其实复杂得多——第一,天子舆服冠冕,是历朝历代遵循礼制之大事。自《后汉书》始,各代史籍中,一般都专门有《舆服》章节,而且记载极为详尽。第二,秦皇至西汉、王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对天子“舆服”有过重大影响。第三,东汉开始,历代皇帝确定“舆服”的根据,都是儒家经典,或曰周礼。第四,宋代皇帝的“

  • 所谓张鲁“不为刘备上客”是李伏为曹丕称帝造势时在奏折中所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鲁为什么不为刘备上客,李伏图片大全,李伏马永生

    关于这个话题,很多人去分析什么张鲁和曹操、刘备的关系,甚至还有人说因为曹操也信道教,所以张鲁亲近曹操,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那时候还没“道教”这个名词呢,若说曹操信怪力乱神之事就算曹操信了教,那么刘备也有请人占卜的记载,又算什么呢?实际在那个时代,有点信仰也是很正常的事。原文出处包括出处,有人说是出自

  • 孙策去世时江东并不稳定且孙权有一定能力故孙策将基业交给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策死前为什么把基业传位给孙权,孙策死之前江东兵力,孙策打孙策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凭借孙策的实力,想要在短时间内,像曹操那样彻底灭了各大豪族的势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孙策只好做出了妥协,这给后来的孙权挖了一个巨大的坑。正是因为这些豪族们手里各自都有军队,使得整个江东看似铁桶一个,其实危如累卵。孙策活着,尚且还能靠武力镇住这帮人,可一旦孙策死了,这帮人会不会反叛,

  • 中国最初实行定额税收,随后改为比例税,汉朝后对税收方式不断调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税收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很多原始部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内部的分工会越来越完善。有些人专门负责打仗,有些人负责管理部落,有些人则负责生产。为了维持部族的日常运作,那些专门负责生产的人,就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生产成果,交给部落。再往后,随着奴隶制社会开始逐

  • 三国时蜀汉和东吴实控面积极小,很多地区叛服无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时期东吴和蜀汉哪个厉害,蜀汉和东吴灭亡谁更惨,东吴和蜀汉决战谁会赢

    曹魏的地盘,是实打实的地盘。都是高度开发地区。基本没有独立于中央的割据势力。占多大的地盘,朝廷的控制范围就是这么大。相比之下,蜀汉和东吴就存在严重的“注水”问题。就拿蜀汉来说,云贵地区的南蛮,一直到蜀汉灭国,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蜀汉也一直没能利用上南蛮的人力物力。《三国志》中虽然清清楚楚记载了:“三

  • 为何卖枣的关羽和杀猪的张飞,从未拜师学艺,却是顶尖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飞杀猪关羽卖枣,张飞一个杀猪的武艺为何厉害,张飞杀猪图片

    关羽和张飞两个人在正史中的身份也不是能够拜师学艺的存在,但是奇怪的是这两位完全没有没有拜师学艺,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人,在三国中期却成为了顶尖的存在,至于原因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籍贯原因:籍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说起能喝酒,第一个反应一定是内蒙、山东那一片的人,说起能打架的,第一反应就是东北

  • 项羽临终前曾写下一首诗,仅28个字,却流传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项羽十大霸气诗句,项羽死时候写的诗,项羽最经典的5首诗

    但当时汉王刘邦不服,开始于项羽分庭抗礼。拉开了四年的楚汉战争的序幕。纵观这四年中,刘邦只要与项羽的交战,没有赢过一场。但刘邦属于越挫越勇,他不断积聚力量,善于用人,重用萧何负责后援粮草,重用张良、陈平等人离间项羽重要谋臣范增,重用韩信领军于项羽决一死战,而项羽只顾单兵作战,不懂用人,因此到最后刘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