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朝和唐朝,四川历史上两次佛教造像高峰

南北朝和唐朝,四川历史上两次佛教造像高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70 更新时间:2024/2/11 8:48:23

西晋到东晋,晋室南渡,中原地区则由少数民族相继建立起一个个政权。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局面,让四川成了一个重要“口岸”,在佛像修造方面也开始兴盛。到唐代五代十国时期,则形成造佛的另一高峰。

1第一个高峰

四川最早佛教造像在南北朝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佛教考古专家雷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明确年代记载的,最早的摩崖造像,应该是在南朝。绵阳有名的汉阙——平阳府君阙上,有多龛南朝造像,其中一尊是刻于梁大通三年的观音立像,观音身材修长,褒衣博带,观音身后,还有人持华盖经幢随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把佛作为佛教的偶像雕刻到石头以前,巴蜀地区的民众就已经知道了佛这个形象,认为它也是天上众多神仙中的一种,将其刻塑下来。

在乐山有名的汉墓,麻浩崖墓中,雕刻有佛的坐像。重庆丰都还出土过一尊塑造于东汉延光四年的青铜摇钱树,其上也有一尊佛像,梳着发髻,穿着袈裟,论年代,在麻浩崖墓以前。

巴蜀地区,早期的佛教信众不仅在野外的石壁上开凿刻佛,佛像与山崖石壁连为一体。四川博物院馆藏有一件雕刻于公元480年的石刻佛像,当时是南齐时期,这件石刻像的“老家”在当时的茂汶县。这也是四川地区室内最早的石刻佛像。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造佛的小鼎盛期。雷玉华说,在传统历史研究中,大一统的朝是绝大多数人研究的重点,但是像南北朝、五代十国这种天下纷争的“战乱”时期,对文化交流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佛像的开凿,首先需要的是传播佛教的僧人,和会开凿雕像的工匠。不同于其他的雕刻装饰,佛像的雕刻和塑造是有着布道的功能和意义,它不仅提醒着信众、教徒不忘本,还是帮助教徒修行的一种方式。另外,佛教造像也有严格的规制和度量比例,工匠不能随意按想象雕刻。很多佛像雕刻的,是经书里的故事,叫作经变。

2“口岸”很特别

南北对峙四川成关键路线

四川佛雕造像的发展与四川的地理位置、南北对峙的历史背景有莫大的关联。在这个长约170年的时间里,南方地区历经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四朝,而北方,则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在这个被统称为南北朝时期内,南北政权虽各有迭代,但长期维持了对峙的局面。

南朝为汉族和东晋的延续。而北方的政权继承了五胡十六国,北魏的皇族是鲜卑族拓跋氏,东魏和西魏由北魏分裂而来,并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齐也提倡鲜卑文化,北周的皇族是鲜卑族宇文氏。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北朝,其实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朝国力区别,南北分列的前线在东边就在淮河和长江中下游之间移动,长江上游这里,四川就是前线,是边境。

雷玉华举了个例子,当时四川东北的梁州,现在的广元和陕西南部的汉中一带一开始早是南朝的疆土,后来又被纳入北朝版图。大约在梁武帝的时候,镇守这里的守官夏侯道渊投降北魏,四川北部就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前线。这也能从广元历史上名字的改变看出端倪。根据相关资料,南齐明帝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在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北魏又改为西益州,梁改为黎州,西魏改为利州,并置利州总管府。北周沿袭未变。今天广元利州区这个利州,就是广元从梁被并入西魏以后,改的名字。

南朝佛教兴盛,帝王们也大多崇信佛教,大肆建庙造像,士大夫阶层中也形成了一种风气。

然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南方的汉族政权势不两立,也影响了佛教的传播路线。从西域来的官方使节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华夏地区,丝绸之路当时在凉的控制之下。凉这个政权亲汉,后来,北魏灭掉凉,控制了这一条路。“川西其实与黄河流域相连,叫‘河南道’,从阿坝县、黑水县、茂县再到成都。当年持有官方文书的官府使节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进行南朝与西域间的官府往来联系。”雷玉华说。

在北方战乱的时候,从西域来的僧人、前往西域去的僧人取道四川就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可以想象,那些从西域而来,手持通关文书或者国书,背负经文典籍的僧人如果想前往汉人主政的南朝,基本上选择了从凉州南下,经过巴蜀,再到江东的路线。

南北朝在佛教造像上的差异跟二者的文化有关。雷玉华提到,在南北朝时期,佛雕造像的风格转变很明显,比如其实南北朝早期,南北朝之间的佛像造像差异并不大,佛像造型古朴,装饰简单,佛磨光肉髻,身躯健壮,肩膀浑厚。后来,四川渐渐受到南朝的审美观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佛像也变得“瘦骨清像”,佛像纤细。再后来,南朝的佛像又有了其他的特点。

3安史之乱

大量僧人及工匠入川避难

在唐朝,武则天和唐玄宗都推行佛教,促进造像,这个时期的造像比南北朝时期更盛。龙门石窟有一尊卢舍那大佛,据说那佛的面貌,就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来雕琢的,当然据说这佛像也不是走的“公款”,而是用的武则天自己的“脂粉钱”。

因为是官府主导,所以从工匠水平和建造规模来说,这时期的佛雕艺术都是上乘的。也正是在武则天时期,佛教逐渐深入下层百姓,当时以四川为例,乡村地区都有人信仰佛教,几乎全川境内所有县市都有造像。四川地区有名的大佛也多是在唐朝雕塑的。

四川最有名的乐山大佛,就是在开元年间建造的,而仁寿县境内的牛角寨大佛也是在唐朝开始修的。据说牛角寨大佛是乐山大佛的“前身”和“原型”,但从造像风格上来讲,牛角寨大佛胸以下的部分是在宋朝才完工的。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四川是一方平安的土地,唐玄宗入川避难,跟着他来到四川的,还有一大波高僧和擅长造佛的工匠艺人。

到了唐朝晚期,黄巢起义,江南也不能幸免的时候,四川再度成为皇室和这些人的避难场所。僧侣和工匠带来了佛经,也带来了雕刻佛像的技艺,与中原地区相比,更多保留了唐的佛经和特色。

如今去安岳、大足等地看佛雕的时候,讲解人员都会提到安岳和大足的佛像开凿,与唐朝中后期工匠和僧人入蜀避难有很大的关联。

雷玉华还特别提到了一个人——王建。王建是前蜀皇帝。唐朝灭亡之前,他一直使用的是唐的年号,在其他藩镇割据势力自立为王的时候,王建号称自己忠心于唐,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节度使,为唐朝政府缴纳贡赋。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李拀死后,王建建立了前蜀政权。

由于王建的这种做法,和中原其他地方相比,四川更多保留了唐代的风格和文化,而佛雕也成为了这其中的一部分。在当时,除了四川地区的前蜀,辽和西夏也开凿了不少石窟,雕刻了不少佛像。

4保存最完好

宋元以后四川的造像较少

四川对唐代佛教文化的保留还流传下来这么一个故事。去年,我们曾经做过四川的雕版印刷术,当时就提到,北宋统一后不久,宋太祖派人到四川,在成都制雕版印刷了佛经全藏,运到开封,后世称其为《开宝藏》。雷玉华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四川的雕版印刷术好,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四川地区对唐代文化保存的很好。

在安岳,宋代的佛雕除多了一丝清丽外,还往往雕刻有供奉人,因为唐以后,佛雕造像逐渐转入民间,成为一种民间的行为,而非官府主导。而这时期官府不主导造像,也跟佛教禅宗在四川特别发达有关系,禅宗不讲究造像。当然,官府不主导并不意味着佛教不再兴盛。

宋朝的佛教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哲学思想,雷玉华说,当时四川的学派——蜀学派部分学者就信佛教,讲禅学。宋朝四川有名的才子苏东坡也有着相当深厚的佛学造诣。

宋以后,元代期间,四川地区的佛雕造像比较少。一直到明朝中期以后,清朝的乾隆年间,四川地区又恢复了修建寺庙和造像。川北的巴中,川西的大邑,川中的资阳,川南的泸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开来。这时候,皇家贵族更多是将佛教的学说当成是一种哲学思想。

西晋到东晋,晋室南渡,中原地区则由少数民族相继建立起一个个政权。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局面,让四川成了一个重要“口岸”,在佛像修造方面也开始兴盛。到唐代五代十国时期,则形成造佛的另一高峰。

1第一个高峰

四川最早佛教造像在南北朝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佛教考古专家雷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明确年代记载的,最早的摩崖造像,应该是在南朝。绵阳有名的汉阙——平阳府君阙上,有多龛南朝造像,其中一尊是刻于梁大通三年的观音立像,观音身材修长,褒衣博带,观音身后,还有人持华盖经幢随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把佛作为佛教的偶像雕刻到石头以前,巴蜀地区的民众就已经知道了佛这个形象,认为它也是天上众多神仙中的一种,将其刻塑下来。

在乐山有名的汉墓,麻浩崖墓中,雕刻有佛的坐像。重庆丰都还出土过一尊塑造于东汉延光四年的青铜摇钱树,其上也有一尊佛像,梳着发髻,穿着袈裟,论年代,在麻浩崖墓以前。

巴蜀地区,早期的佛教信众不仅在野外的石壁上开凿刻佛,佛像与山崖石壁连为一体。四川博物院馆藏有一件雕刻于公元480年的石刻佛像,当时是南齐时期,这件石刻像的“老家”在当时的茂汶县。这也是四川地区室内最早的石刻佛像。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造佛的小鼎盛期。雷玉华说,在传统历史研究中,大一统的王朝是绝大多数人研究的重点,但是像南北朝、五代十国这种天下纷争的“战乱”时期,对文化交流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佛像的开凿,首先需要的是传播佛教的僧人,和会开凿雕像的工匠。不同于其他的雕刻装饰,佛像的雕刻和塑造是有着布道的功能和意义,它不仅提醒着信众、教徒不忘本,还是帮助教徒修行的一种方式。另外,佛教造像也有严格的规制和度量比例,工匠不能随意按想象雕刻。很多佛像雕刻的,是经书里的故事,叫作经变。

2“口岸”很特别

南北对峙四川成关键路线

四川佛雕造像的发展与四川的地理位置、南北对峙的历史背景有莫大的关联。在这个长约170年的时间里,南方地区历经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四朝,而北方,则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在这个被统称为南北朝时期内,南北政权虽各有迭代,但长期维持了对峙的局面。

南朝为汉族和东晋的延续。而北方的政权继承了五胡十六国,北魏的皇族是鲜卑族拓跋氏,东魏和西魏由北魏分裂而来,并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齐也提倡鲜卑文化,北周的皇族是鲜卑族宇文氏。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北朝,其实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朝国力区别,南北分列的前线在东边就在淮河和长江中下游之间移动,长江上游这里,四川就是前线,是边境。

雷玉华举了个例子,当时四川东北的梁州,现在的广元和陕西南部的汉中一带一开始早是南朝的疆土,后来又被纳入北朝版图。大约在梁武帝的时候,镇守这里的守官夏侯道渊投降北魏,四川北部就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前线。这也能从广元历史上名字的改变看出端倪。根据相关资料,南齐明帝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在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北魏又改为西益州,梁改为黎州,西魏改为利州,并置利州总管府。北周沿袭未变。今天广元利州区这个利州,就是广元从梁被并入西魏以后,改的名字。

南朝佛教兴盛,帝王们也大多崇信佛教,大肆建庙造像,士大夫阶层中也形成了一种风气。

然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南方的汉族政权势不两立,也影响了佛教的传播路线。从西域来的官方使节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华夏地区,丝绸之路当时在凉的控制之下。凉这个政权亲汉,后来,北魏灭掉凉,控制了这一条路。“川西其实与黄河流域相连,叫‘河南道’,从阿坝县、黑水县、茂县再到成都。当年持有官方文书的官府使节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进行南朝与西域间的官府往来联系。”雷玉华说。

在北方战乱的时候,从西域来的僧人、前往西域去的僧人取道四川就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可以想象,那些从西域而来,手持通关文书或者国书,背负经文典籍的僧人如果想前往汉人主政的南朝,基本上选择了从凉州南下,经过巴蜀,再到江东的路线。

南北朝在佛教造像上的差异跟二者的文化有关。雷玉华提到,在南北朝时期,佛雕造像的风格转变很明显,比如其实南北朝早期,南北朝之间的佛像造像差异并不大,佛像造型古朴,装饰简单,佛磨光肉髻,身躯健壮,肩膀浑厚。后来,四川渐渐受到南朝的审美观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佛像也变得“瘦骨清像”,佛像纤细。再后来,南朝的佛像又有了其他的特点。

3安史之乱

大量僧人及工匠入川避难

在唐朝,武则天和唐玄宗都推行佛教,促进造像,这个时期的造像比南北朝时期更盛。龙门石窟有一尊卢舍那大佛,据说那佛的面貌,就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来雕琢的,当然据说这佛像也不是走的“公款”,而是用的武则天自己的“脂粉钱”。

因为是官府主导,所以从工匠水平和建造规模来说,这时期的佛雕艺术都是上乘的。也正是在武则天时期,佛教逐渐深入下层百姓,当时以四川为例,乡村地区都有人信仰佛教,几乎全川境内所有县市都有造像。四川地区有名的大佛也多是在唐朝雕塑的。

四川最有名的乐山大佛,就是在开元年间建造的,而仁寿县境内的牛角寨大佛也是在唐朝开始修的。据说牛角寨大佛是乐山大佛的“前身”和“原型”,但从造像风格上来讲,牛角寨大佛胸以下的部分是在宋朝才完工的。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四川是一方平安的土地,唐玄宗入川避难,跟着他来到四川的,还有一大波高僧和擅长造佛的工匠艺人。

到了唐朝晚期,黄巢起义,江南也不能幸免的时候,四川再度成为皇室和这些人的避难场所。僧侣和工匠带来了佛经,也带来了雕刻佛像的技艺,与中原地区相比,更多保留了唐的佛经和特色。

如今去安岳、大足等地看佛雕的时候,讲解人员都会提到安岳和大足的佛像开凿,与唐朝中后期工匠和僧人入蜀避难有很大的关联。

雷玉华还特别提到了一个人——王建。王建是前蜀皇帝。唐朝灭亡之前,他一直使用的是唐的年号,在其他藩镇割据势力自立为王的时候,王建号称自己忠心于唐,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节度使,为唐朝政府缴纳贡赋。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李拀死后,王建建立了前蜀政权。

由于王建的这种做法,和中原其他地方相比,四川更多保留了唐代的风格和文化,而佛雕也成为了这其中的一部分。在当时,除了四川地区的前蜀,辽和西夏也开凿了不少石窟,雕刻了不少佛像。

4保存最完好

宋元以后四川的造像较少

四川对唐代佛教文化的保留还流传下来这么一个故事。去年,我们曾经做过四川的雕版印刷术,当时就提到,北宋统一后不久,宋太祖派人到四川,在成都制雕版印刷了佛经全藏,运到开封,后世称其为《开宝藏》。雷玉华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四川的雕版印刷术好,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四川地区对唐代文化保存的很好。

在安岳,宋代的佛雕除多了一丝清丽外,还往往雕刻有供奉人,因为唐以后,佛雕造像逐渐转入民间,成为一种民间的行为,而非官府主导。而这时期官府不主导造像,也跟佛教禅宗在四川特别发达有关系,禅宗不讲究造像。当然,官府不主导并不意味着佛教不再兴盛。

宋朝的佛教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哲学思想,雷玉华说,当时四川的学派——蜀学派部分学者就信佛教,讲禅学。宋朝四川有名的才子苏东坡也有着相当深厚的佛学造诣。

宋以后,元代期间,四川地区的佛雕造像比较少。一直到明朝中期以后,清朝的乾隆年间,四川地区又恢复了修建寺庙和造像。川北的巴中,川西的大邑,川中的资阳,川南的泸州、叙永等都有相对集中的开凿。

州、叙永等都有相对集中的开凿。

更多文章

  • 娶了公主当上驸马,唐朝男人心中是如何想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主角赵尘穿越唐朝娶了长乐公主,穿越唐朝做驸马,唐朝娶公主的礼仪

    一、迎娶之前的羡慕身为皇帝的女儿,历朝历代的公主肯定是不愁嫁,特别是唐朝的那些公主们,娶了这些公主就代表着直接就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之前我就在两篇文章中写过唐朝公主的文章,娶了公主之后你首先就会得到大量的钱财。唐朝“剩女”这么多,原来是嫁妆太贵惹得祸从唐宋两代公主地位的高低看出,两朝社会与政治的不同之

  • 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朔方军为何没有在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从军队的部署看,唐对西北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括史书记载,唐代西部河西、陇石丶朔万丶河东兵力总数达二十六万七千七百人,而河北地区兵力不过十二万八干五百人,还不到西北边防力虽的一半,正如史家所言:“唐代以十节度为主的边防力量,其九皆西北边缴也,唯河东一镇冶太原,较居内地”。而且在唐代初年,河北地带初

  • 使团出使印度被劫杀,王玄策一人灭印度,为何唐朝史书却没有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玄策入印度路线,印度对王玄策的影响,王玄策个人简历

    先说一下这件事情,王玄策借兵灭了印度,但是灭的不是整个印度,只是灭了中印度和北印度,前前后后一共就打了一仗。虽然只有这一仗,壮观程度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也没有多神,至于正史也就没当回事儿。而正史不当回事的主要原因有几个,第一个是他的官职比较低,除此之外,唐朝和印度的外交根本就不是正常的外交,王玄策也只

  • 普希金跟情敌决斗被打死,唐朝诗人跟情敌决斗,产生了千古佳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普希金与唐朝的关系,决斗而死的普希金,普希金十大金句

    笔者顺着于赓哲教授的思路,给大家讲一个西方人与情敌用手枪决斗的故事,再讲一个唐朝著名诗人跟情敌用诗文决斗的故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被誉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作品很多人都读过,就算是没读过他的作品,也知道他的大名。普希金出生于1799年,去世于1837年,

  • 众多明星大腕出演过的武则天,究竟谁演的最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出演武则天有几个明星,港片女皇武则天经典版,武则天经典

    武则天统治天下近20年,她在位期间,重视延揽人才,改革科举制度,知人善任,重用狄仁杰、张柬之等名臣,使得唐朝在她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为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她的一生跌宕起伏,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亦不可复制,

  • 相比于藩镇,宦官对唐朝的危害更为剧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宦官之乱,唐朝后期宦官的权力,唐朝藩镇的利弊

    唐朝亡于藩镇,这几乎是个常识般的概念:地方军事力量的失控与无序膨胀,形成了“弱干强枝”的局面,最终颠覆了中央王朝。事实真的如此吗?从唐文宗李昂的态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有一天退朝后,他唉叹自己还比不上东汉的亡国之君汉献帝,“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他所说的家奴,指的

  • 武则天杀死无罪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朝臣不仅无法阻止甚至并无谏诤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杀王皇后和萧淑妃,萧淑妃取代武则天的飞卢小说,武则天秘史萧淑妃女儿

    武昭仪已为皇后后某日,唐高宗想念她们,闲行至此所,但见囚室封闭极密,暗无天日,惟开一孔以通食器的出入,不禁恻然,呼叫:“皇后、淑妃安在?”“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王庶人哭泣回答说:“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朕即有处

  • 唐高宗并非软弱无能,只是光芒被李世民和武则天掩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高宗李治为什么斗不过武则天,武则天 唐高宗,唐高宗死的时候武则天多大了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选择传位给李治呢?第一、李治“嫡子”身份是其继位的重要基础条件。李世民有14个儿子,但真正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只有3个,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因为他们是长孙皇后所出,乃是嫡出的嫡子。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嫡子”的身份无疑是一个先天压倒性优势,压过所谓的“长”和“贤

  • 唐朝从经济领域开始腐败,最后涉及其他领域,并导致最终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覆灭之后的事,唐朝前期有腐败现象吗,唐朝腐败的图片

    王朝的强大不在于国都被攻陷了多少次,而是被攻陷之后是否能恢复,天子是否能顺利归位,继续延续王朝生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北宋、南宋的国都各被攻陷了一次就亡国了,元朝、明朝也是如此。对比一下唐朝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无愧为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唐朝国都陷落六次,各有原因,简单了解一下:1、至德元载

  • 司马炎篡魏后将曹奂封为陈留王,陈留国享国二百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炎曹奂,陈留王曹奂后人,陈留王曹奂有几个儿子

    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仅45年便又被司马氏所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后期形成了北方曹氏、东吴孙氏和蜀地刘氏鼎立的局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病逝于洛阳,世子曹丕承袭丞相、魏王之位,并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此时的朝廷,曹氏已经是大权在握,于是不久便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