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谄势要而蔑礼法:明朝后期朝班礼制的紊乱是权力跳出品级的表现

谄势要而蔑礼法:明朝后期朝班礼制的紊乱是权力跳出品级的表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597 更新时间:2024/2/7 23:04:35

隆庆六年,左都御史葛守礼上疏言:“我朝设官分职,品制虽在,却人情务于好上,法制废于因循,官名九品,混若一途,纲纪絮矣”,呼吁申明礼制,重拾旧规。但是此奏疏如石如大海,没有形成任何影响,

明朝中后期,除了四、五品官员尚能依序立班,五品以下皆已“杂立”。这与洪武时代的九品十八班井然有序相比,此时的朝班已经形成“次序参错,班行混淆”的情况。朝班秩序的紊乱,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不仅仅还是“废礼坏法”所能概括,而是朝堂之上词林与科道德逐渐上风以及错纵交织的人情关系的盘结,更是明朝中后期,几位“懒政”皇帝荒于朝政的结果。

1、“储相之地”的翰林院,是破坏朝会班序的首要力量

翰林院,在明朝的地位非常之重要。翰林院是“储相之地”,又是内阁的下属部门。在明朝,极为重视甲科,而甲科,是进入翰林院的基本条件,荣登甲科,成为进士。方才有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在明中后期,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格局。从普通的士人,到获得官品,翰林院阶处在了一个极为优越和重要的位置。

翰林官员为“天子近侍”,这些儒臣,在朝堂之上本身就具有“近上”的特点。如在嘉靖年间,因重修《永乐大典》,就令修书者站班于皇家侍卫之前,以示重视。嘉靖曾置殿阁大学士四名,而这四位儒臣的朝班位置,位列与公侯、都督之次位,他们本是儒士文臣,官位品级上却是正三品,位居重要的西班之位。明朝对于这些翰林儒臣,格外的优待重视,在景泰年间,午朝议事,翰林院首奏,并且翰林学士不参与每年一度的“京查”考核。到了万历年间,翰林学士已经班列于二品之末,这其中的翰林讲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教授,朝班的位置就更为靠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朝中叶以后,随着文官势力的逐渐增强,和内阁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增加,内阁连通外属的翰林院,在朝堂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从朝班的站序就能窥探一二。在洪武永乐年间,朝班的站序一般依照功勋大小而定,而中后期的站序,则是以朝堂势力强弱而定。翰林院,是破坏洪武朝班祖制的最大因素,同时,从朝班的站序,我们也能得出明朝中后期文官势力的逐渐崛起和武将势力的没落。

2、官位之轻重与品级之高低发生了严重分离,使朝班秩序不再依附于品级

明初,官员的职位与品级基本上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国公,就是正一品大员,在朝班上的站序,也同样是按照品级划分。而到了后期,就逐渐变化,如明朝的布政使,按官位来对应品级,这应该是二品要员,在地方上,就相当于如今的省长级别。但是如此大员,在朝堂之上,却要屈居于三品之末。而同样的知府,在明初也算是一方重臣,品级对应的是四品,上朝时应当入内殿奏事,而后期,这四品地方重臣,却变成了不得朝觐的一员,只能待在午门之外等候召见。

这其中的变化,与明朝中后期的官员数量增多分不开。大量的增加如翰林讲士、皇帝近侍等职位,同时皇帝依照个人喜好对这些人进行赏赐品级,必然使原本的地方要员被“挤”出队伍之列。这些人在朝班的秩序上杂乱无序,更加导致了朝班的混乱。

明正德年间还发生过一件因朝班混乱而导致数百人下狱的事件。当时为正德三年六月,这一日下朝后,众官员散去,太监在御道上发现一卷没有署名的文薄,于是传旨将百官再次召进殿内,按照班序站好,寻找是何人遗弃,但是这个时候就发生问题了,四品以上的官员基本都能固定位置,但是四品以下,则是杂乱无章的站立,去哪里找丢书之人?因此,在当晚就将三百位官员统统送入镇抚司查问,杖毙三人后也没问出个所依然,此事就不了了之。

官位的轻重和品级的高低,在明朝中后期发生了严重的分离情况,因此,朝班的站序,就形成了“失宪体而乱旧章”的情况,这一点在皇帝赐宴上也能体现,如在成化年间,成化帝赐宴,菜肴上“给事中、御史”重,但中书舍人薄,当时的中书舍人李应贞感到不平于是上疏,还遭到了御史的弹劾、因此,朝班的变化,也体现了朝堂之上势力的变化。

3、锦衣卫的势大,导致群臣对朝班礼制产生争议

锦衣卫是天子之军,在永乐朝后,锦衣卫的体势逐渐就大于一般武臣。在最初,朝班中的右班,也就是武将班,为大都督为先,但是在正德朝时,锦衣卫首领钱宁逐渐势大,在原本四品的基础上,又加封为右都督,于是朝班的站序,就渐靠前。而到了嘉靖时期,嘉靖皇帝的儿时玩伴兼救命恩人陆炳掌管锦衣卫,因其功大,加三公重衔,官品则在都督之上,从而立于右班班首之位。因其受到嘉靖帝宠信,百官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而到了陆炳死后,后继的锦衣卫首领没了三公重衔,却依然沿袭旧规,立于前列,这下,群臣们就不乐意了。纷纷上疏谴责:“部中以锦衣为重,竟不能持否?”

而嘉靖皇帝,对于这一帮文臣的此类奏疏,置之不理,任由其谴责。每日里朝堂上的纠仪官都要为这种事情进行调停,最终是在首辅严嵩的说和下。达成了锦衣卫“仍前立,行稍下;鸣鞭行礼后,都督上前,为首位”,方才解决问题。

当然,严嵩的调停只是权宜之计,锦衣卫在朝班上的争夺,依旧没有停止,在万历朝以后,随着宦官势力的增强,锦衣卫作为宦官势力的武力保证,在朝堂上的地位水涨船高。长期居于班首而不让。锦衣卫在朝班上的地位变化,足以说明“势大”足以撼动班次,虽然这不合乎正礼和礼制,但是群臣却不得不迁就与此,这也是明朝后期的一个朝堂势力变化的显著特征。

4、朝班礼制的紊乱,致使因循盛行,百官“知其非而不敢言”

因循,顾名思义,就是沿袭,守旧之意。在正德年间,每逢去南京朝贺,一般以魏国公为班首领衔致辞。之后到了嘉靖初年,魏国公徐鹏举被弹劾罢职,朝贺的班首之位,则由抚宁侯朱岳代行,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是朱岳却长期占据班首之位不下,于是群臣又因此发生争议,而此次的结果,是在礼部的和稀泥下草草了之,礼部以“此为权宜之计,而班爵者不易来回改动”为由,将群臣的抗议给压了下去,抚宁侯朱岳获得胜利。

礼部的和稀泥,也是无奈之举。深知这朱岳不合礼制,但是却“知其非而不敢言”,致使朱岳自认为理所当然地继续下去,而此事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后来者继续效仿。这一件小事,从很大层面上折射出明朝中后期朝班紊乱的根本原因。

虽说品级是固定的,但是现实中有很多具体的情况却纷坛复杂,比如勋爵中的公侯伯,伯为勋臣其三,但是在嘉靖时期,靖远伯王谨以曾任“协同守备南京”为由,自行就列于班首,与公侯同列,这种情况,就又使得礼部大伤脑筋。因此,旧制在现实的变化前,逐渐变得矛盾重重,从而不得不寻找一些“权宜”和“变例”来解决这种班次矛盾。而在不断的矛盾激化和礼官不断的调停背后,则是在旧制与现实中寻找平衡点的无奈之举。

因循同样也受到人情的影响,中国人喜欢讲究一个谦让,在朝堂上也是如此。长官下属、前辈后辈以及资格深浅等,这些都会在朝堂上的谦让中得到体现,从而出现相互推让的情况。如弘治年间,马文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之品,吏部尚书屠庸也为太子少保,按制度来说,吏部大于兵部,屠庸应居马文升之上,但因马文升资格老,于是屠庸谦让,甘愿居马文升之下,而马文升,受之甘然。此类人情世故,比比皆是。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违制紊序”的表现,本身就是“怀私意而挠国法”的具体表现。

5、对朝纲的影响以及“荒朝”所带来的的负面效应

朝班,是一个朝代朝堂文化的实质表现。朝班的整齐肃穆,就会使群臣百官对皇权以及君威产生本能的畏惧和无上的敬意,这也是洪武时期朱元璋急切地设置朝班秩序的根本目的。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祖制已经被破坏得一干二净,越级而立,依势而立,使庄严的朝班成了权力的争斗场。明朝的朝班一直在变化,旧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不适应新的朝堂格局,但是在基本原则上大体通用。而各方势力的班次变化,折射出了明朝中叶以后朝政的混乱。对于逐渐越积越深的朝班矛盾,明朝的相关官员没有与时俱进,只是简单地呼吁恢复祖制,而不去寻求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明朝逐渐没落的一个表现。

成化年间,大学士丘容曾上疏言。恢复朝班的礼制,依照洪武、永乐之定式,画为图样,悬挂于朝门之上,让入朝的百官都能看到,以供学习。但是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无稽之谈,时局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一百年前的旧制,已经明显不适合于当下,制度应该顺势而变,而非因循守旧,正所谓“不变之法未必为良法”,单纯的守旧,抱着过去的经验不放,实在是愚人之词。

朝班依附于朝会,而在中后期的明朝诸位皇帝,却出现了荒于上朝的情况。嘉靖帝曾直言:“朝堂一坐亦何益?”连皇帝都这样认为,那么大臣们对于朝堂的敬畏之心,就会逐渐减少。嘉靖十三年后,三十年不上朝,以至于在后期举行日朝之典时,鸿胪寺竟不知礼仪制度,寻找相关记载,也早已遗失。万历皇帝在早期短暂的勤政后,又开了明朝时间最为长久的停朝,本身朝班的秩序,因为皇帝的久不上朝,最终形同虚设,班行次序也逐渐的没有章法,因此,在没有皇帝的主持下,如同前文那种的班行站序的争议也就多了起来,旧制不依,新制未定,致使明朝中后期的朝堂,已无规矩可言。

结语:

有明一代,历经两百余年,朝班的基本原则是“以品定班“,这各基本原则一直沿袭,虽说原则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品级已经失去了固定班序的作用,明初朱元璋所设置的朝班制度,是期望起到凝聚人心,强化“主尊臣卑”的等级的效果和作用,也是体现官员“贵贱尊卑”的表现方式之一,但是当权力跳出品级的框架,不受到品级的约束时,朝班也就不可能再保持稳定的状态,这也就是明代中后期朝班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朝班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明朝中后期的官员制度以及时政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更多文章

  • “海东青”——大金朝的崛起挑战,终结了辽、西夏、北宋三方鼎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阿城,它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东南23公里处,阿什河流经这里,女真族就生活在阿什河领域。女真族中有一个完颜部落,在酋长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在公元11世纪末逐渐强大。这个族群壮大的巅峰,就是历史上的金帝国,它不仅成了西夏的威胁,也灭掉了北宋。我们来说说海东青。它是女真人尊奉的一种吉祥物,是一种小鸟的名字。这

  • 宋代的长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说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代官帽双翅为何折叠,宋代官帽特征,宋代官帽为什么那么长

    宋代官帽并不是皇帝发明而是历史演变而成其实在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长脚罗幞头。幞头起初由一块中国民间的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因此,它

  • 崇祯临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兵,为什么不去救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崇祯上吊的历史资料,明亡后左良玉的80万大军哪去了,有八十万军队为何不救崇祯

    他即位后有六年西北一带发生旱灾,出现了大量的灾民,按道理朝廷应该赈灾,可国库空虚,又没钱赈灾,那么老百姓只有起义,陕西、甘肃、山西都发生了大面积的农民起义。崇祯帝没办法,只有派兵镇压,在这镇压西北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批猛人,比如洪承畴,曹文昭,孙传庭等,左良玉也是其中一位。就在剿灭农民军的当中

  • 清兵尚未南下,明朝还有力量,为啥孔衍植就投靠清朝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孔衍植后人,孔衍植是谁的后代,清兵入关明朝时有多少军队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英豪气节,在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中都是灵魂与脊梁的支撑,先秦左丘明认为是“临患不忘国,忠也”,孔圣也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一人,于天启元年(1621年)承袭了祖上的爵位,天启七年(1627年)得了太子少保的加爵,而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再一次晋升为太子太傅,可以说

  • 白起被踢出武庙十哲是因为杀降么,赵匡胤表示:怀柔罢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白起为什么被踢出武庙,白起赵匡胤,武庙十哲是谁封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套在白起身上尤为深刻,作为曾经的底层士兵,白起一步一个坎逐渐走到了武安君的高位上。梁启超曾经考证过,战国时期纷争四起死去的兵士为两百万人,而白起便霍霍了半数,虽说梁启超所说不一定对,但白起显然也担起了“人屠”的赫赫凶名。也正是如此,白起最大的争议点便是嗜杀如命,对于秦是不败的战

  • 宋朝一位死刑犯上了刑场无惧生死,竟被当场释放还重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被流放的死刑犯,古代死刑犯为什么要满门抄斩,宋朝历史纪录片

    詹直被判死刑,他的儿子詹慧明听闻后,非常伤心,于是跑到婺源县衙,请求代父去死,为邻居老婆偿命,可县衙认为这是胡闹,坚持原判。詹慧明没办法,跑去徽州府衙请求,并对府衙的官员说:“无以报罔极恩,幸有两弟可以养母,乞代父刑以存父。”话中的大概意思就是我无以回报父亲的恩情,幸好有两弟弟可以赡养母亲,祈求代替

  • 明太祖朱元璋和儿子明成祖朱棣相比,谁的功绩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历史上得国最正的皇帝,没有之一。自贫寒之身起家,一路上腥风血雨,经历了群雄争霸以及元朝镇压的时代,通过各种策略以及任用贤能,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问鼎天下,开创了大明两把余年的基业,可以说,没有朱元璋的艰苦奋斗,朱家的后世子孙恐怕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粒尘埃。1、结束了蒙元的统治

  • 同样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帝位,为何朱棣的名声比李世民差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朱棣和李世民哪个强,李世民和朱棣都很厉害吗

    其实这两位帝王的相似之处还是很多的,不过两位的口碑与名声却相去甚远。李世民被后世形容为一代明君,甚至盖过了他篡位的事实,可是朱棣却被后世赋予了很多丑陋的形象,这又是为何呢?朱棣与李世民不同的处境朱棣与李世民同样不具有合法性,但是朱棣是从北打到南的,一路上都在打,而李世民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完成了这件事情

  • 如果崇祯帝当年南迁,大明是否会得以延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为什么崇祯皇帝不南迁,崇祯皇帝在南迁,崇祯南迁大明会不会不亡

    而事实上,真有如此简单吗?大明的灭亡与否,就系在迁都这件事情吗?我看未必,若是迁都,就要面临许多障碍,即便迁都成功,大明依旧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1、没有武力保障的南迁,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空想而已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南迁和灭亡与否,只是存在间接的联系,即便是南迁,手上没有能打能抗、听指挥的军事力量,一

  • 北宋美艳公主,被哥哥送给金人做舞姬,两年后因谷道破裂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宋皇后被金人俘虏,金人进谷道,北宋金人是哪里人

    靖康之耻无疑是极为屈辱,北宋被金人攻破,无数百姓死在金人的刀下,就连皇室贵族也变成了他们的玩物。几个皇帝被绑着在地上行牵羊礼,就连皇后都受到了凌辱,不过这些人里最惨的还是公主茂德帝姬,死于谷道破裂,这听起来比较体面。茂德帝姬是宋微宗的后代,在他众多女儿中是长相最好看的,女儿成年之后,就把她许配给了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