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吃个桃桃就凉凉,比宋代男人簪花何如?皇帝与好汉的选择泾渭分明

吃个桃桃就凉凉,比宋代男人簪花何如?皇帝与好汉的选择泾渭分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290 更新时间:2024/2/7 23:05:04

宋代男人爱簪花,其实与上层统治阶层不遗余力地推崇有着莫大关系。宋人本就有有好古之癖,当宋帝看到唐懿宗时有朝廷宴饮、命群臣戴花饮酒的习俗,便也想将其发扬光大,可谁知,一开始似乎就受到了来自群臣的暴击。

庆历七年,御史言:“凡预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

很多官吏在拿到朝廷的赐花之后,觉得害臊,根本就不戴在头上,而是让侍从们捧着回家,表现出了一种极大的排斥心理。为此,御史专门上书皇帝,要求官吏们必须将鲜花戴在头上回家,而不能再让侍从代劳,不这么做就会遭到御史们的弹劾。

由此可见,当时的北宋官员其实也觉得大男人簪花有点娘,所以把锅顺手甩给了随从,但是无奈皇帝喜欢啊,所以直接将官员簪花上升到了政治礼仪层面,于是在大家都戴花的情况下,你不戴花俨然就更像是一朵奇葩,反正要娘大家就一起娘呗!

《宋史·礼志》记上巳、重阳赐宴仪:“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

可是,还有一个人就是不买账,小时候敢砸缸的司马光,长大了也是真的刚。他虽然不公开反对朝廷这种赐花簪花的仪式,但还是认为簪花“殊失丈夫之礼貌”(很娘),他用无奈之下只簪一朵,来对抗这种朝廷礼仪的铺张浪费,表达自己崇尚节俭的修身功夫。

“《古今事文类聚》温公曰:‘吾性不喜华奢,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簪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

其实也能理解,从唐代起,皇帝们簪的花,一般都是一到两寸的大牡丹,这种真花价格极为高昂,数十千钱才能买到一棵,本身就是一种奢华的表现。而宋代皇帝赐给群臣的虽然不一定是牡丹,但即便是赏赐其他真花,也是一笔极大的开销,所以司马光的反对看上去也不无道理。

如果说北宋簪花之风还仅限于上层,到了南宋全面簪花的热潮涌起之时,皇帝却又再次放弃了簪花,原因也让人啼笑皆非。

因为原本象征皇权至高无上权威的簪花,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簪花所代表的尊贵与荣耀,因为下移反而带来了失去了皇权的“独尊”性。于是从宁宗嘉定四年开始,只有臣僚从属簪花,皇帝则不再簪花。

六军文武浩如云,花簇头冠样样新。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南宋姜夔,将这事说得很委婉,表面上是“尽将春色赐群臣”,其实还是为了体现帝王的“唯我独尊”!至于下层民众的簪花狂欢,或许可从《水浒传》中一探究竟。

关于北宋末年的簪花,我想从唐朝黄巢的一首诗说起,在其《不第后赋菊》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用菊花来体现自己的决心,那么同样具有反叛精神的水浒豪杰们,又会选什么花?

宋代宫廷花宴,以牡丹为贵,牡丹中尤以千叶为极品。牡丹之外,还会簪芍药、蔷薇、菊花、荠花、梅花等等,总之多以时令鲜花为主。正如杨诚斋诗云:“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后曲宴宜春殿,出牡丹百余盘,千叶者才十余朵,所赐止亲王、宰臣,又寇准侍宴,真宗特命以千叶牡丹簪之,说:“寇准年少,正是赏花吃酒时也。”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佳节簪花亦为平民所好,宋时百姓“上元夜戴闹蛾、玉梅、雪柳;端午节戴茉莉;立秋戴楸叶;重九簪菊”。良民自然是可以随意簪花,但是在施耐庵笔下的水浒英雄们,却是隐藏着很多“草蛇灰线”的考量。

①小霸王周通:斜插一枝罗帛象生花

小霸王周通的簪花,是与娶亲相关的。在《水浒传》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中,本想迎娶一个美娇娘,结果来了一个鲁智深。我们看当时小霸王周通的装扮:头戴撮尖干红凹面巾,鬓边插一枝罗帛象生花。

所谓”象生花“其实就是人造花,主要是为了弥补时令鲜花不能保存长久之缺陷。主要与罗帛、绢帛以及纸花这几种,小霸王周通戴的便是罗帛人造花。其实说起来,如今新郎官戴大红花去迎亲的习俗,可能正是来源于北宋的簪花之礼。

《东京梦华录·娶妇》载:“众客就筵三盃之后,婿具公裳,花胜簇面”

②短命二郎阮小五:鬓边插一朵石榴花

阮小五头戴石榴花出场的造型,出现在第十五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中,是这样描述的:那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一朵石榴花。

阮小五的石榴花有何玄机?众所周知,榴花一般以五月最繁,五月又雅称“榴月”,阮小五出场时“却是五月初头”,而三阮所居之石碣村又是石榴产地,所以,《水浒传》顺手给小五鬓边插朵石榴花,倒也是颇合“天时地利”的一处闲笔。

但闲笔并非无用,三阮的出场主要以推动“智取生辰纲”主线为要,而点明阮小五头戴石榴花,自然是为了呼应前后,毕竟不论是之前的谋划,还是之后的执行,都以此日为时间坐标,故而榴花灿烂昭示的五月初头就十分重要。

③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

说起杨雄头上戴花,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典型人物“一枝花蔡庆”,病关索杨雄在蓟州做两院押狱,兼充市曹行刑刽子手,这和专业刽子手蔡庆完成了两人身份的第一次重叠。

其实,宋代赦免或处死犯人时,为了向犯人宣示“天恩”、“天意”,狱卒的确是要簪花的,当然也包括执刑刽子手。所以前者“鬓边爱插翠芙蓉”(第四十四回),后者“一朵花枝插鬓旁”(第六十二回)。

“罪人皆绯缝黄布衫,狱吏皆簪花鲜洁,闻鼓声,疎枷放去,各山呼谢恩讫。”

至于其中缘由,可能与一则故事有关,《宋史·五行志》记,绍兴初年“郡狱有诬服孝妇杀姑,妇不能自明,属行刑者插髻上华于石隙,曰:生则可以验我冤。行刑者如其言,后果生”

说是一个姑娘死前觉得自己冤枉,于是请求刽子手将头上簪的花插在石缝中,如果能活的话就证明了自己所言非虚。从这个角度看,刽子手簪花更像是一种对于死囚精神层面的慰藉。

④浪子燕青:鬓间常簪四季花

风流倜傥的浪子燕青,和以上所有人的簪花都有所不同,书中形容他“腰间斜插名人扇,鬓间常簪四季花”。

为什么唯独燕青是四季花?因为书中的燕小乙的确倾注了作者施耐庵很大程度的爱意。“这燕青,长相出众,唇红齿白,一身花绣,灿烂夺目,一旦站出,引得是众生颠倒;聪明伶俐,眼睛一动,口角一转,更是倾倒众生。”

关键燕青不仅生得俊俏,还是妥妥的一个文艺青年,而他正好是凭借这种本领,交好李师师,硬生生在梁山和朝廷之间搭上了桥梁,可以说为招安之事居功甚伟。此外,浪子燕青最清醒也最为细腻,而其他的多是糙汉而已。

所以,燕青懂生活、有情趣,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鬓间换上应四时之景的鲜花。

以上水浒几位好汉簪花的分析,不仅折射出北宋末年极为风靡的簪花之俗,也能管窥施公摹写人物之巧妙:同为男子簪花,或因身份、或因事件,皆有差别且伏遥呼应,真可谓妙笔生花也!

仅从两个层面不难看出,宋人簪花背后有着深厚的政治功能与审美旨趣,而这些全然与“娘”无关,这种特殊行为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其他政权,诸如与宋并立的契丹、金、大理段氏政权也都有此俗。

对于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元、明、清三代都继承了官府赐宴时赐花簪花礼仪及进士簪花制度,并且严格执行,直到清末才走到尽头。所以清代赵翼说“今俗惟妇女簪花”,可见,当簪花与妇女等同、初具娘的含义,才不过几度春秋。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而在此期间,男子簪花从来都不是一件让人害臊的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做朱元璋的妃子,生前吃苦,死后殉葬,这是真的吗?情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给朱元璋殉葬的46位妃子,朱元璋没有被殉葬的妃子,朱元璋妃子殉葬电视剧

    早年过的是衣食不足的穷苦生活,中年在军队里,在兵火喧天、白刃相接的紧张生活中,抓住了权力,四十岁以后,把全副精力放在处理国家事务,防备假想敌人上。精神永远集中在怎样保持那份大家当的问题上。时刻警戒着,提心吊胆,不让别人暗算。想想朱元璋的前半生颠沛流离,穷苦紧张,过惯了苦日子,他会对谁有温情?除了与他

  • 很多人说崇祯帝不杀魏忠贤,明朝就不会灭亡,这种说法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崇祯不杀魏忠贤,崇祯怎么干掉魏忠贤,崇祯杀了魏忠贤的后果

    明朝的饿灭亡背后因素有很多,制度的腐朽、激烈的党争以及政府、官僚与百姓之间的离心离德等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正所谓千里大堤,始于蚁穴,明朝灭亡是许多问题的积累造成的。这其中,东林党是影响较大的一股力量,但魏忠贤也是另一股破坏的力量。因此,不杀魏忠贤,只能说是暂时稳定朝堂局势,而从根本上改变不了

  • 一代明君宋仁宗,嫔妃众多,为什么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仁宗是哪位明君,历史宋仁宗的嫔妃,一代明君宋仁宗52集

    皇帝从不缺女人,按道理,他的妃子也非常多。怎么没有子嗣呢?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存活下来。《宋史》记载,仁宗一生共生了16个孩子,有3个是儿子,全夭折了,最大的仅活到4岁。第一个名叫赵昉,母亲是俞德妃;第二个名叫赵昕,母亲是苗贵妃(就是剧里苗心禾);第三个是赵曦,母亲是朱才人。剩下的13个全是女儿,但活

  • 谄势要而蔑礼法:明朝后期朝班礼制的紊乱是权力跳出品级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的考核制度,僭越礼制,明代加强皇权措施的评价

    隆庆六年,左都御史葛守礼上疏言:“我朝设官分职,品制虽在,却人情务于好上,法制废于因循,官名九品,混若一途,纲纪絮矣”,呼吁申明礼制,重拾旧规。但是此奏疏如石如大海,没有形成任何影响,明朝中后期,除了四、五品官员尚能依序立班,五品以下皆已“杂立”。这与洪武时代的九品十八班井然有序相比,此时的朝班已经

  • “海东青”——大金朝的崛起挑战,终结了辽、西夏、北宋三方鼎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阿城,它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东南23公里处,阿什河流经这里,女真族就生活在阿什河领域。女真族中有一个完颜部落,在酋长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在公元11世纪末逐渐强大。这个族群壮大的巅峰,就是历史上的金帝国,它不仅成了西夏的威胁,也灭掉了北宋。我们来说说海东青。它是女真人尊奉的一种吉祥物,是一种小鸟的名字。这

  • 宋代的长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说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代官帽双翅为何折叠,宋代官帽特征,宋代官帽为什么那么长

    宋代官帽并不是皇帝发明而是历史演变而成其实在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长脚罗幞头。幞头起初由一块中国民间的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因此,它

  • 崇祯临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兵,为什么不去救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崇祯上吊的历史资料,明亡后左良玉的80万大军哪去了,有八十万军队为何不救崇祯

    他即位后有六年西北一带发生旱灾,出现了大量的灾民,按道理朝廷应该赈灾,可国库空虚,又没钱赈灾,那么老百姓只有起义,陕西、甘肃、山西都发生了大面积的农民起义。崇祯帝没办法,只有派兵镇压,在这镇压西北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批猛人,比如洪承畴,曹文昭,孙传庭等,左良玉也是其中一位。就在剿灭农民军的当中

  • 清兵尚未南下,明朝还有力量,为啥孔衍植就投靠清朝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孔衍植后人,孔衍植是谁的后代,清兵入关明朝时有多少军队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英豪气节,在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中都是灵魂与脊梁的支撑,先秦左丘明认为是“临患不忘国,忠也”,孔圣也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一人,于天启元年(1621年)承袭了祖上的爵位,天启七年(1627年)得了太子少保的加爵,而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再一次晋升为太子太傅,可以说

  • 白起被踢出武庙十哲是因为杀降么,赵匡胤表示:怀柔罢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白起为什么被踢出武庙,白起赵匡胤,武庙十哲是谁封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套在白起身上尤为深刻,作为曾经的底层士兵,白起一步一个坎逐渐走到了武安君的高位上。梁启超曾经考证过,战国时期纷争四起死去的兵士为两百万人,而白起便霍霍了半数,虽说梁启超所说不一定对,但白起显然也担起了“人屠”的赫赫凶名。也正是如此,白起最大的争议点便是嗜杀如命,对于秦是不败的战

  • 宋朝一位死刑犯上了刑场无惧生死,竟被当场释放还重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被流放的死刑犯,古代死刑犯为什么要满门抄斩,宋朝历史纪录片

    詹直被判死刑,他的儿子詹慧明听闻后,非常伤心,于是跑到婺源县衙,请求代父去死,为邻居老婆偿命,可县衙认为这是胡闹,坚持原判。詹慧明没办法,跑去徽州府衙请求,并对府衙的官员说:“无以报罔极恩,幸有两弟可以养母,乞代父刑以存父。”话中的大概意思就是我无以回报父亲的恩情,幸好有两弟弟可以赡养母亲,祈求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