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饿灭亡背后因素有很多,制度的腐朽、激烈的党争以及政府、官僚与百姓之间的离心离德等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正所谓千里大堤,始于蚁穴,明朝灭亡是许多问题的积累造成的。这其中,东林党是影响较大的一股力量,但魏忠贤也是另一股破坏的力量。因此,不杀魏忠贤,只能说是暂时稳定朝堂局势,而从根本上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
那么,我们假设下崇祯帝不杀魏忠贤会出现什么后果?
魏忠贤不死,东林党不敢太猖獗
明熹宗朱由校临死前,曾对弟弟朱由检说到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魏忠贤得到朱由校如此评价,不排除一部分私人情感在内,但也有可取之处。魏忠贤在某些大事上的决断,是当下混乱的明朝较为需要的一种性格。
如果没杀魏忠贤,他将继续是秉笔太监,同时继续掌控着令百官胆寒的厂卫系统,这点非常重要。首先对于百官的奏疏和皇帝的旨意,他拥有过目权和建议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修改权,这就会使一些不利于稳定的措施不能实施。另外对于东林党以朝堂舆论而迫使皇帝就范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毕竟,手底下的东厂以及锦衣卫可不是吃素的。
这样一来,朝堂上就少了很多不同的声音,皇帝的意志(准确说是魏忠贤的意志)就会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这样朝政就不会被东林党所把控。至少,崇祯帝的君权还有魏忠贤等宦官系统用来维护,毕竟,魏忠贤等人所能存在的最根本前提就是皇权必须稳固,这样才能有所依仗。
魏忠贤不死,对抗后金以及起义军的军费有着落
说这个可能有点片面,但是也是事实。魏忠贤掌在权期间,加大力度收工商税。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明朝打辽东后金,朝廷的边防和军队都是需要很多钱的,所以魏忠贤加大力度收工商税。
这一点可不是为了魏忠贤自己,而是有利于明朝的决策。明朝的军队常年在外征战,自然是少不了军费的开支,加大税收就能够让明朝的国库盈利,从而能够发得起军费。有了军费之后,魏忠贤开始招兵买马,组建和壮大明朝的部队,使之有和外敌对抗的饿资本。
魏忠贤如此做的原因,不排除他有一小部分的爱国之心,但更多的是为自己考虑,前文也讲到,宦官系统的存在,是依附于皇权的稳固,如果大明被灭国了,这一群作威作福的太监也会是死路一条,魏忠贤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部队的组建和投入上,不遗余力。否则,依照他敛财的本性,怎么肯拿出真金白银来壮大兵力?
还有就是,在对于边关将领的任用上,派遣当时还很忠贞的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并重用袁崇焕等边关名将。包括曾得罪于他的大将熊廷粥,也被二次启用,使后金在魏忠贤当权之时,寸土未进。
如果魏忠贤不死,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最终消耗掉后金的有生力量,使明朝的边境之祸,得以延缓。
当然,这些都是假设,事实上魏忠贤在崇祯帝刚登基就被处决,即便是他没有被处决,在这个自负且多疑的崇祯帝手下打工,恐怕也早晚会爆发更大的冲突。退而言之,若是相安无事,明朝也只不过是稍微延续下国祚,灭亡是早晚的事情,因为当时的大明,已经从内到外烂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