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很多人说崇祯帝不杀魏忠贤,明朝就不会灭亡,这种说法对吗?

很多人说崇祯帝不杀魏忠贤,明朝就不会灭亡,这种说法对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930 更新时间:2024/2/7 23:03:44

明朝的饿灭亡背后因素有很多,制度的腐朽、激烈的党争以及政府、官僚与百姓之间的离心离德等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正所谓千里大堤,始于蚁穴,明朝灭亡是许多问题的积累造成的。这其中,东林党是影响较大的一股力量,但魏忠贤也是另一股破坏的力量。因此,不杀魏忠贤,只能说是暂时稳定朝堂局势,而从根本上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

那么,我们假设下崇祯帝不杀魏忠贤会出现什么后果?

魏忠贤不死,东林党不敢太猖獗

明熹宗朱由校临死前,曾对弟弟朱由检说到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魏忠贤得到朱由校如此评价,不排除一部分私人情感在内,但也有可取之处。魏忠贤在某些大事上的决断,是当下混乱的明朝较为需要的一种性格。

如果没杀魏忠贤,他将继续是秉笔太监,同时继续掌控着令百官胆寒的厂卫系统,这点非常重要。首先对于百官的奏疏和皇帝的旨意,他拥有过目权和建议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修改权,这就会使一些不利于稳定的措施不能实施。另外对于东林党以朝堂舆论而迫使皇帝就范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毕竟,手底下的东厂以及锦衣卫可不是吃素的。

这样一来,朝堂上就少了很多不同的声音,皇帝的意志(准确说是魏忠贤的意志)就会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这样朝政就不会被东林党所把控。至少,崇祯帝的君权还有魏忠贤等宦官系统用来维护,毕竟,魏忠贤等人所能存在的最根本前提就是皇权必须稳固,这样才能有所依仗。

魏忠贤不死,对抗后金以及起义军的军费有着落

说这个可能有点片面,但是也是事实。魏忠贤掌在权期间,加大力度收工商税。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明朝打辽东后金,朝廷的边防和军队都是需要很多钱的,所以魏忠贤加大力度收工商税。

这一点可不是为了魏忠贤自己,而是有利于明朝的决策。明朝的军队常年在外征战,自然是少不了军费的开支,加大税收就能够让明朝的国库盈利,从而能够发得起军费。有了军费之后,魏忠贤开始招兵买马,组建和壮大明朝的部队,使之有和外敌对抗的饿资本。

魏忠贤如此做的原因,不排除他有一小部分的爱国之心,但更多的是为自己考虑,前文也讲到,宦官系统的存在,是依附于皇权的稳固,如果大明被灭国了,这一群作威作福的太监也会是死路一条,魏忠贤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部队的组建和投入上,不遗余力。否则,依照他敛财的本性,怎么肯拿出真金白银来壮大兵力?

还有就是,在对于边关将领的任用上,派遣当时还很忠贞的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并重用袁崇焕等边关名将。包括曾得罪于他的大将熊廷粥,也被二次用,使后金在魏忠贤当权之时,寸土未进。

如果魏忠贤不死,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最终消耗掉后金的有生力量,使明朝的边境之祸,得以延缓。

当然,这些都是假设,事实上魏忠贤在崇祯帝刚登基就被处决,即便是他没有被处决,在这个自负且多疑的崇祯帝手下打工,恐怕也早晚会爆发更大的冲突。退而言之,若是相安无事,明朝也只不过是稍微延续下国祚,灭亡是早晚的事情,因为当时的大明,已经从内到外烂透了!

更多文章

  • 一代明君宋仁宗,嫔妃众多,为什么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仁宗是哪位明君,历史宋仁宗的嫔妃,一代明君宋仁宗52集

    皇帝从不缺女人,按道理,他的妃子也非常多。怎么没有子嗣呢?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存活下来。《宋史》记载,仁宗一生共生了16个孩子,有3个是儿子,全夭折了,最大的仅活到4岁。第一个名叫赵昉,母亲是俞德妃;第二个名叫赵昕,母亲是苗贵妃(就是剧里苗心禾);第三个是赵曦,母亲是朱才人。剩下的13个全是女儿,但活

  • 谄势要而蔑礼法:明朝后期朝班礼制的紊乱是权力跳出品级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的考核制度,僭越礼制,明代加强皇权措施的评价

    隆庆六年,左都御史葛守礼上疏言:“我朝设官分职,品制虽在,却人情务于好上,法制废于因循,官名九品,混若一途,纲纪絮矣”,呼吁申明礼制,重拾旧规。但是此奏疏如石如大海,没有形成任何影响,明朝中后期,除了四、五品官员尚能依序立班,五品以下皆已“杂立”。这与洪武时代的九品十八班井然有序相比,此时的朝班已经

  • “海东青”——大金朝的崛起挑战,终结了辽、西夏、北宋三方鼎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阿城,它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东南23公里处,阿什河流经这里,女真族就生活在阿什河领域。女真族中有一个完颜部落,在酋长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在公元11世纪末逐渐强大。这个族群壮大的巅峰,就是历史上的金帝国,它不仅成了西夏的威胁,也灭掉了北宋。我们来说说海东青。它是女真人尊奉的一种吉祥物,是一种小鸟的名字。这

  • 宋代的长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说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代官帽双翅为何折叠,宋代官帽特征,宋代官帽为什么那么长

    宋代官帽并不是皇帝发明而是历史演变而成其实在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长脚罗幞头。幞头起初由一块中国民间的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因此,它

  • 崇祯临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兵,为什么不去救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崇祯上吊的历史资料,明亡后左良玉的80万大军哪去了,有八十万军队为何不救崇祯

    他即位后有六年西北一带发生旱灾,出现了大量的灾民,按道理朝廷应该赈灾,可国库空虚,又没钱赈灾,那么老百姓只有起义,陕西、甘肃、山西都发生了大面积的农民起义。崇祯帝没办法,只有派兵镇压,在这镇压西北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批猛人,比如洪承畴,曹文昭,孙传庭等,左良玉也是其中一位。就在剿灭农民军的当中

  • 清兵尚未南下,明朝还有力量,为啥孔衍植就投靠清朝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孔衍植后人,孔衍植是谁的后代,清兵入关明朝时有多少军队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英豪气节,在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中都是灵魂与脊梁的支撑,先秦左丘明认为是“临患不忘国,忠也”,孔圣也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一人,于天启元年(1621年)承袭了祖上的爵位,天启七年(1627年)得了太子少保的加爵,而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再一次晋升为太子太傅,可以说

  • 白起被踢出武庙十哲是因为杀降么,赵匡胤表示:怀柔罢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白起为什么被踢出武庙,白起赵匡胤,武庙十哲是谁封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套在白起身上尤为深刻,作为曾经的底层士兵,白起一步一个坎逐渐走到了武安君的高位上。梁启超曾经考证过,战国时期纷争四起死去的兵士为两百万人,而白起便霍霍了半数,虽说梁启超所说不一定对,但白起显然也担起了“人屠”的赫赫凶名。也正是如此,白起最大的争议点便是嗜杀如命,对于秦是不败的战

  • 宋朝一位死刑犯上了刑场无惧生死,竟被当场释放还重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被流放的死刑犯,古代死刑犯为什么要满门抄斩,宋朝历史纪录片

    詹直被判死刑,他的儿子詹慧明听闻后,非常伤心,于是跑到婺源县衙,请求代父去死,为邻居老婆偿命,可县衙认为这是胡闹,坚持原判。詹慧明没办法,跑去徽州府衙请求,并对府衙的官员说:“无以报罔极恩,幸有两弟可以养母,乞代父刑以存父。”话中的大概意思就是我无以回报父亲的恩情,幸好有两弟弟可以赡养母亲,祈求代替

  • 明太祖朱元璋和儿子明成祖朱棣相比,谁的功绩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历史上得国最正的皇帝,没有之一。自贫寒之身起家,一路上腥风血雨,经历了群雄争霸以及元朝镇压的时代,通过各种策略以及任用贤能,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问鼎天下,开创了大明两把余年的基业,可以说,没有朱元璋的艰苦奋斗,朱家的后世子孙恐怕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粒尘埃。1、结束了蒙元的统治

  • 同样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帝位,为何朱棣的名声比李世民差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朱棣和李世民哪个强,李世民和朱棣都很厉害吗

    其实这两位帝王的相似之处还是很多的,不过两位的口碑与名声却相去甚远。李世民被后世形容为一代明君,甚至盖过了他篡位的事实,可是朱棣却被后世赋予了很多丑陋的形象,这又是为何呢?朱棣与李世民不同的处境朱棣与李世民同样不具有合法性,但是朱棣是从北打到南的,一路上都在打,而李世民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完成了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