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有一虎将,多次保护赵匡胤,被诬陷谋反时赵匡胤只说了2个字

北宋有一虎将,多次保护赵匡胤,被诬陷谋反时赵匡胤只说了2个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193 更新时间:2023/12/19 9:43:40

历史上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每一个朝代的皇帝,一旦坐稳江山之后,便会对功臣进行大清洗,有些巧立名目,有些假借有人举报,深有甚者连理由都懒得找,比如说,西汉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等。但是也有好的,又如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赵匡胤

大家都知道赵宋江山,是历史上少有的和平演变而得的天下,虽然当时是兵不血刃,但稍候也是对各种大臣武将进行了一系列的诛杀,赵匡胤才得以坐稳江山。有人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是早有预谋,我只能说这是正确的废话,没有运筹帷幄,江山岂能轻易到手?

话说赵匡胤坐稳龙椅之后,他采取了赵普的谋划,利用“杯酒释兵权”夺取许多将领的兵权,大家都懂,要让皇帝安心坐在龙椅上,自己才能够颐养天年享受荣华富贵,应该说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双赢局面。

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他曾经多次救过宋太祖赵匡胤的性命,而且功勋卓著,名副其实的大宋功臣,但是当他被别人诬陷谋反的时候,赵匡胤没有派人调查,而是直接说了两个字。事后,赵匡胤留下了悔恨的泪水,这究竟是否“鳄鱼的眼泪”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因为这件事,赵匡胤既达到了目的,又博得了好名声。

话说那时候赵匡胤还没有发迹,只是一个将军。张琼是今河北人氏,长得仪表堂堂,年少时就有着超强的臂力且善于骑射,后来成为赵匡胤麾下的一名牙将。此人作战十分勇猛好比猛虎下山。

在某次战斗中,赵匡胤由于误判军情,指挥失误而进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围困多日弹尽粮绝,眼看就要全军灭亡的时刻,张琼智计百出,力挽狂澜,他认准敌军的主帅义无反顾发起冲锋,侥幸取得敌军主帅性命。敌方见到主帅已伤,阵营大乱。老赵马上一鼓作气把敌人杀得片不留,最后反败为胜。如果没有勇猛的张琼,赵匡胤早就去阎王殿报到。

后面还有一次在与南唐交战中,敌方一员大将手持大刀所向披靡,在战场上英雄无比如入无人之境,径直杀向赵匡胤,眼看赵匡胤就要去阎王殿点卯报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说时迟那时快,张琼迅速拉弓搭箭,上百米外一箭射在南唐大将身材口上,再次救下赵匡胤一命。

赵匡胤当了皇帝创建了宋朝之后,就开始给追随他多年的臣子们奖赏,张琼当了一个级别很高的典禁军,负责控制部分禁军。此后,他更是凭借着自己在战争中辛苦夺取的功劳,逐渐升迁为内外马步军都军头,兼领爱州刺史。

在张琼一路高升,深得赵匡胤宠信之时,原本平淡的大宋朝堂上,正在慢慢酝酿着一场政治风暴,把张琼深深席卷进去。

话说张琼能征惯战,却不懂为官之道,没什么心机还是一副暴脾气。因此,他开罪了很受皇帝宠信的石汉卿,经常表现出对石汉卿这个人的看不起和鄙视之情,从来也让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后来,石汉卿诬告张琼有谋反的嫌疑,说他私自养了上百人作威作福,且禁军们都怕他;而且还擅自乘坐军马,并且在私底下与宋太祖的弟弟赵匡义等人来往过密。

赵匡胤听了这话心里一激灵,自己就是靠着兵变夺取天下的,难道张琼也要故技重施吗?为此他便派人将张琼抓来审问,谁料张琼矢口否认并表示很不服。

赵匡胤听说后,二话不说,下令“赐伤”。就这样,张琼被拖到开封城的西井亭砍了头。

赵匡胤命人去抄他的家。最后发现他家里一点多余的钱财都没有,家中也只有三个仆人。于是他质问石汉卿:“你说他养的那一百多个人呢?”

举报人巧如舌簧,说张琼家的仆人以一敌百,三个仆人就是三百啊。赵匡胤此刻方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后悔不己,不应该一时冲动就杀了张琼。最后下令优待他的家眷。

张琼一生追随赵匡胤,救过后者两次性命,陪他在后周时期打天下、立战功,后又与他开创大宋,应该说赵匡胤是信任并感恩张琼的。但是这也给赵匡胤出了一个难题,别人都放下了兵权,为什么你要紧紧拽在手里?

与其说张琼是伤于性格乖张和政敌的栽赃陷害,不如说张琼是伤于宋太祖的帝王权术。各位看官老爷认为呢?

帝王与名将的联系,向来相辅相成,帝王因为名将而开疆拓土,巩固统治博得各种美名,甚至在帝国的盛世中名垂青史。名将因帝王的垂青而功成名就,但往往又因为功业过大威胁到帝王的统治,或猜忌或有意或错杀,总之活得惊天动地,伤得灰飞烟灭。陪伴在帝王身边的名将,虽然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是时至今日依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桧把岳飞谋害致伤,千古奇冤,连蒙古人都看不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是个奇葩的朝代,一是从建立到灭亡,仅一百年时间,真正的“其兴也勃,其亡也速”;二是国土面积大,大到无法统计;三是史书编得不错,在元代,共编写了三部史书,分别是《宋史》、《金史》和《辽史》。特别是《宋史》,是所有二十四史当中最为宏大的一部,超级大部头,古人称为“卷帙浩繁”。庞大到什么程度?简单说,

  • 朱元璋反腐,杀了15万贪官,为何效率却没有雍正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治不了贪官污吏,朱元璋杀贪官都是满门抄斩吗,朱元璋到底对贪官有多狠

    朱元璋为了反腐杀了15万人,为什么效率却没有雍正帝高呢?答案只有一个,雍正看透了贪官的本质!历代反腐皆无成效,那是因为还不够狠,而雍正时期之所以能成为贪官的绝望时代,是因为雍正帝专门为了反腐总结出了三个绝招。雍正和朱元璋到底谁才够狠呢?别看这位大明开国皇帝是出了名的“暴戾”,然而在治理贪腐的问题上,

  • 强汉!盛唐!弱宋?宋朝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霸秦强汉盛唐富宋霸气语录,强汉盛唐弱宋历史上真的很差吗,强汉盛唐弱宋下一句

    说起唐朝,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朝代。唐朝之盛,盛在综合国力——军队强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物产丰盈,国泰民安,边疆稳固,物华天宝。唐朝开元时期宰相张九龄所写的: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以及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的《登高望洛城作》: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都描述了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景象。至于后期唐朝的衰

  • 万历皇帝算昏君吗,作为张居正的弟子,万历帝有何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张居正死后被鞭打万历帝恨他,万历张居正cp同人文,万历首辅张居正带字幕

    有一点值得关注一下,万历三大征之中,重启了不少铜钱制造厂,万历是真的重视搞钱,而且他非常确信他的直属太监系统比文官搞钱清廉+有效......,万历缺官不补其实是好事,缺的主要南京的和一些方面大员,基层的县州府并不缺,对百姓来说,正常税役并不是负担大头,两百年形成的科派常例规矩才是百姓负担大头,没有这

  • 李自成被杀后,他的妻子高桂英下场怎么样?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恐怕就连李自成,这个曾经的快递小哥也难以预料的。有时候,历史的耦合性非常耐人寻味。就比如说,李自成的造反早一年晚一年都可以,绝不会引发外族入主中原。甚至于李自成可以在北京城待得更久一些,这种可能性很大。然而,就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时候,满清的多尔衮,却从关东硬生生插一杠子。直接把崇祯帝送上歪脖子枣树

  • 秦桧是否真的通金,历史上的宋朝三大悬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了976年撒手归西,正史中无他伤亡的明确记载,《宋史 太祖本纪》中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为太宗。”宋太祖伤后,其弟弟晋王赵光义即位,改年号元年。不久,其另一亲弟赵廷美被流放至伤,其儿子赵德昭离去,另

  • 略论南宋时期的权相问题:以秦桧为核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宋能与秦桧抗衡的人,宋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措施,南宋丞相秦桧家书

    高宗对议和之事有着极高的热情,但朝中大臣却有着不同的意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之后,反对议和的宰相赵鼎离开了相位,秦桧一跃成为朝中宰相。一、高宗朝政局与秦桧独相一旦成为惟一的宰相,秦桧便盘算着促成和议,平息朝廷上的反对意见,条件是皇帝必须毫无保留地信任他,毫不动摇地支持他。他十分谨慎,不要求立即答复

  • 秦桧等人被铸成铁像任人唾说,为何不将赵构跪像摆在岳飞像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现在为什么不让赵构跪在岳飞墓前,赵构在秦桧死后说了啥,赵构从什么时候开始防秦桧

    历史上,岳飞曾经四次北伐,多次收复失地,郾城之战和颖昌府之战,更是以少胜多,大败金军主帅金兀术率领的主力,一直追击金兵直到距离汴京只有40多里的朱仙镇,留下了““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但岳飞的节节胜利,特别是“迎二帝”的主张,却可能动摇宋高宗赵构的统治基础,于是,听信了秦桧、万俟卨(因

  • 朱棣很厌恶这个胖子,甚至因为造反想对他动手,他以行动证明,自己有资格参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身死后,朱高炽即位称帝,史称明仁宗。他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上位后定制了很多,对老百姓对朝廷有利的政策,去除了朱棣朝的痹症,让明朝实现了短暂的兴盛。说他做皇帝不错,也是正确的选择,可惜身体太差了。不过换句话说,能当皇帝的人除了运气,还真要靠自己的实力。朱高炽也是有这样有能力的人,他生性端重仁厚,喜好

  • 西夏皇族基因类型确定是D-Y14813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夏基因,明皇族基因序列,古羌人基因单倍体

    一、党项拓跋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出身党项人八大部落之一的“拓跋”部,他的本姓是“拓跋”。西夏拓跋家族的历史,根据2013年的《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元昊改姓考》一文的研究,这个部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李彝兴,夏州人也,本姓拓跋氏。唐贞观初,有拓跋赤辞者归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