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发迹史
在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吴三桂的功劳极大。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打到了北京,崇祯皇帝下诏召集天下兵马勤王,当时身在宁远的吴三桂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他还没赶到北京,就传来了北京城破,崇祯自缢的消息。由于山海关外清军已经连续攻破了后所,前屯卫,中前所等重镇,所以宁远实际上已经成了一座孤城,吴三桂再重新返回宁远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带领大军驻扎在了山海关,这也是清朝防御清军的最后一道关隘。
这个时候,李自成和多尔衮都对吴三桂进行了拉拢,考虑到自己在北京家人的安全,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但随后不久,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霸占,其家人也被关押杀害,吴三桂遂转而投降清军,献出山海关,并在一片石一战中,联合清军击败了李自成。
可以说,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军攻破山海关的难度极大,一旦李自成稳定住国内形势,重新组织对清军的防御,那么极有可能历史上就没有清朝了。多尔衮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当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立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在之后清军和南明的战斗中,吴三桂为了表示忠心,不但对李自成的起义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而且反清复明的力量,他也不遗余力地去斩尽杀绝。1657年,吴三桂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
1661年,吴三桂打进缅甸,抓捕了南明最后的皇帝永历帝,被令部下用弓弦勒死了他,除掉了清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清廷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镇守云南,兼管贵州。平西王和平西亲王一字之差,但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通常来说,能被封为亲王的,历来只有皇帝的叔叔、兄弟或者儿子们,外人能够封王就已经是爵位的天花板了。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就表示视他为自己人了。
不仅如此,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还娶了康熙的妹妹和硕恪纯长公主,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这个职位可不得了,是三孤之一,级别为从一品,虽然只是个荣誉称号,但也是非常难得的。大家都知道鳌拜吧,他权倾朝野时,最高的官职也就是太子少保,所以很多人为了恭维鳌拜,就称呼他鳌少保。
然而,在双方看起来蜜里调油的关系,却在此刻出现了问题。主要原因是吴三桂的权力越来越大,已经渐渐威胁到了皇帝。为了解除这个威胁,康熙开始着手削藩。
吴三桂的势力有多大
吴三桂攻打云南的时候,南明小朝廷还有很强的势力,因此多尔衮为了尽快将其扑灭,也为了消除吴三桂的戒心,就给予了他很大的权力,选用官员吴三桂自己说了算,不受吏部和兵部的约束,财政收入支出不受户部的稽查考核,即使是云贵督抚,都受到吴三桂的节制。打完仗后,这些特权也都保留了下来。
利用这个权力,吴三桂大肆封官,主要是忠于他的那些部下军官,称之为“西选”,和朝廷任命的官员具有同样的资格。比如说朝廷往云南某地派了一个县官,吴三桂也同样派了一个,那么谁先到谁来当这个县官,后来的那个人只能灰溜溜的回去。可是,朝廷委派的官员要从北京赶过去,绝大多数时候远远不如吴三桂的人速度快。因此,吴三桂在各地安插了大量的亲信,使得云贵成了他自己的“领地”,朝廷方面很难插手。
此外,吴三桂手握五万精兵镇守云南,他的部下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除此以外,王储、王屏藩、马宝等十几个人被提为云南总兵,所以实际上吴三桂手中能够掌握的兵力超过了十万。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康熙征调所有兵马,也只凑够了七万人而已。
而这么多的兵马,每年需要俸禄军饷九百余万,这些钱吴三桂一分不出,全都要朝廷来供给。如果再加上福建、广东二藩,所需要的饷银更是达到了二千余万,朝廷赋税几乎一半都消耗在三藩上了。吴三桂在云南小日子过得富足,反而康熙的国库里空空如也。
总之,无论势力、军力、财力,吴三桂都已经让康熙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削藩已经势在必行。
康熙削藩步步紧逼
康熙继位之后,立即着手开始削藩,但同样是削藩,明朝的朱允炆操之过急,导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并最终夺走了他的皇位,而康熙则步步为营,步步紧逼,逐步削弱吴三桂的势力。
1663年,康熙下旨,既然云南的仗已经打完了,那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也就用不着了,收回来。接着,又收缴了吴三桂“西选”的权力,命令所有官员任命都归吏部兵部所有。随后,康熙委派了大量人员出任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的地方官。吴三桂看出康熙的意图,于是借口“眼睛有毛病”,要求朝廷解除他云贵事务,反将康熙一军。不料康熙将计就计,趁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
1673年春,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藩地,康熙予以批准。紧接着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要求退休,康熙也批准了。在这种形势下,吴三桂也只好上书朝廷,请求撤藩。
但吴三桂的真实意图,是希望朝廷慰留他,他觉得康熙并不敢撤他的藩。康熙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讨论,满朝文武,除了明珠一人之外,所有人都反对撤藩,但康熙看得很清楚,他说吴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
当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正式起兵造反。
吴三桂非反不可吗?
如果吴三桂不起兵造反会怎么样呢?会不会永享荣华富贵呢?结合他的所作所为和历史经验来看,答案是不可能。
最好的结局是吴三桂当个闲职,回到北京颐养天年。这样看起来挺好,但他手底下十几万军队可没这么好待遇,这些人都是汉人,也从未接受过清朝的命令,只要其中有一个人造反,无论是不是吴三桂的主意,那么一定会牵扯到吴三桂。而只要牵扯到他,那么吴三桂就是全身是嘴也说不清,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吴三桂既不造反,也不接受撤藩的命令,那么就相当于坐以待毙,等着康熙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之后,派出大军来讨伐他,到那时吴三桂的胜算更小。而且,从康熙之前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一定会一步一步的削弱吴三桂的势力,最后一锤定音。所以,倒还不如趁现在手里有人有钱又有粮,搏一搏还有胜利的机会。
最后一个结局,就是吴三桂放弃所有的地位、权力,回到老家做一个富家翁。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权力这种东西,一旦尝到了味道,便会上瘾,身处其中的人很难放得下。可就算吴三桂放得下,还有他的家人呢,还有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呢,他的兄弟们呢,失去了吴三桂的保护,他们的下场肯定会悲惨无比。
另外,即便吴三桂肯放弃所有的东西,康熙还是不会对他放心,他只要活着就会对朝廷有威胁,肯定是要除之而后快。吴三桂当平西亲王的时候不好下手,一旦失去军队,那还不是砧板上的肉吗?康熙只要随便编一个理由,就能诛杀吴三桂的三族。
退一万步讲,就算康熙不杀他,可吴三桂作为一个大汉奸,民间想要杀他的人多如牛毛,吴三桂还真未必逃得过反清复明势力的追杀。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吴三桂觉得不造反那就只能等死,再看看自己手中的“牌力”,似乎并不比康熙差,真要打起来,胜算还是超过五成的。当年朱棣不是从北京造反,一直打到了南京,自己当上了皇帝吗?自己是不是可以复制一下呢?
事实上,吴三桂造反之初,也确实势如破竹,康熙拼尽全力也只能暂时阻挡吴三桂的前进步伐。但在双方相持的阶段,已经67岁的吴三桂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最终死在了衡州。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但吴世璠的威望、能力和吴三桂比大有不足,叛军很快就战败,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吴三桂的子孙后裔,被清廷满门抄斩。
综上所述,吴三桂反清,其实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如果不造反,那么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