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崇祯有难却按兵不动,后人还称其为忠臣?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崇祯有难却按兵不动,后人还称其为忠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896 更新时间:2024/2/10 9:39:09

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左良玉曾经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甚至使其手握80万大军而不疑。

自成对左良玉十分忌惮,但是左良玉的行动却让人大跌眼镜。正是这样一位专属于明朝的名将,在崇祯皇帝临死之前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有趣的是,左良玉即使按兵不动,却依旧被人称之为忠臣。

出身卑微,脾气却不小

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之时,崇祯皇帝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忠君思想下,手握重兵而不救主,此举与乱臣并无差别。

事实上,并非如此!

明末朝政混乱,卖官鬻爵时有发生,但左良玉却出生贫寒,凭借实力一步步攀升。

左良玉出身不高,早年间受尽欺压。虽然位列大将军之职,但臣对他的打压却也从未断绝。文官集团对他的欺辱历历在目,导致左良玉对于文官集团十分厌恶,而且他对于明朝末期的朝堂内部混乱情况也十分不耻。

最重要的是,面对来自文官集团的欺压,即使手握重兵,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也无能为力。

左良玉的所有战功都来自于在明末农民起义。正是因为他在这些战斗中所建立的功劳,才让他逐步地攀升成为了一个有绝对实力的将军。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成就都是靠他与将士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

左良玉虽被称为忠臣,却与寻常人心中形象相悖。其性格嚣张跋扈,有拥兵自重的嫌疑。在一步步登上高位之后,他就一直表现地十分随心所欲,再对一些文官甚至是他自己的上司都表现得十分傲慢。

对于左良玉来说,这些靠家族荫蔽得到官职的“同僚”,不配成为他尊敬的对象。

这样的想法,除了导致他跋扈的个性,也导致大多数时候,根本没有人能够命令左良玉。

一般情况下,他都采用阳奉阴违的方式来对待命令,几乎从来不听指挥。

见死不救也是情有可原?

明朝末年,左良玉不仅带领着将士击败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也抵抗住了突然来袭的清军部队。尤其是在对起义首领张献忠的镇压上,做得非常出色。

出色的能力成为他在明朝末年,受到崇祯皇帝重用的主要原因,毕竟明末时期能够展现出如此实力的将军寥寥无几。

在众多农民起义中,只有一人堪称左良玉的劲敌,这个人就是李自成。

从记载来看,左良玉面对李自成的时候都会惨败而归。但从实际角度出发,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已。从常理来讲,两个优秀将领的较量之中,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李自成比左良玉相对强一些是不争的事实。

而两人之间实力的一些细小差别,也是促成左良玉对崇祯皇帝的死局选择见死不救、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

左良玉虽然作战能力突出,在当时属于少有的优秀将领,但是他领兵作战却不是为了明朝,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意去做事。由于出身以及对明末朝廷现状不满的原因,他的行事作风十分随性。

据记载,曾经有许多大臣劝左良玉早日出兵,却惨遭拒绝。

当然,归属于明朝的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的原因不仅只有这一项。最主要的是因为他的军队的实力并不是很强。

当时的左良玉拥有80万大军,看似无懈可击,但实际上,这个军队是具有相当大的水分。

当年被李自成打败之后,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而所属军队里,大多数士兵都属于新兵,其作战能力非常差。也就是说,80万大军只是唬人的噱头而已。一旦与李自成交锋,惨败的几率比较大。

此外,当时左良玉的军队在武昌地区,而他想要营救崇祯皇帝的情况下,必须带着几十万军队快速赶到京城。在古代,这绝对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武昌到京城的距离十分遥远,即使士兵可以快速赶到,也会出现精力不济的状况。“以逸待劳”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后勤保障是否能够及时。

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其去紧急救援不如按兵不动。

当时左良玉本人的身体状况也并不是特别好,多年对外征战使他暗伤无数,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击败李自成。保存实力,是左良玉在面对李自成攻入京城后的最佳选择。

明朝的气数已尽,这不是仅凭个人能力所能挽回的事情。

此时的左良玉清楚地知道,带着自己的军队拼尽全力地去拯救崇祯帝,只是徒增伤亡罢了,不如按兵不动,寻找之后报仇的最佳时机。

结语

左良玉对待崇祯帝并没有做到普遍意义上的忠臣,但是他仍然可以被称之为忠臣。因为他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想过投降,而是用尽全力阻挡清军南下。

尽管在为官方面有些肆意妄为,但是,作为优秀将领来说,他做到了自己的极限。

能够在清朝军队的攻势之下,保持清醒且拒不投降的将领寥寥无几,左良玉就是其中之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变法还没开始,一时之间竟全都反对王安石,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二人提请下,设立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隶属于“中书门下”,由他们二人兼领,作为进行变法改革的指导机构。从机构名称可知,此次变法改革的重点是经济方面。起用吕惠卿、苏辙等任“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参与研究变法改革的计划及编制实行变法改革的法规。又任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

  • 大权独揽的张居正,为筹钱问路斩樵,难道大明首辅做事也偏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如果他在官场上学不会问路斩樵,那他绝对成不了大明首辅。官场博弈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万劫不复,他本人最终能够成为内阁的首府大臣,那也是经过无数次的生死之际。战胜了许多优秀而又出色的强劲敌人,从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最后尽数掌握朝政大权。接下来具体说说他在政治生涯中是如何问路斩樵的?张居正刚当上首辅后

  • 朱元璋想为父母迁坟,刘伯温却建议带俩萝卜一把伞,原因耐人寻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伯温朱元璋初次见面,朱元璋后悔撵走刘伯温,曾仕强讲刘伯温和朱元璋

    就在朱元璋准备给父母迁坟之际,臣中大臣刘伯温却出面劝阻了他。明朝相关野史记载:刘伯温曾多次帮助朱元璋谋划风水布局。刘伯温听说朱元璋准备给父母迁坟的事情后,赶紧告诉朱元璋:陛下父母的坟不能随意改迁。因为改葬有可能预示着家门不幸。再者正因为埋葬您父母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才会让您最终一统天下。因此陛下迁您

  • 虽是游牧民族,但元朝却也染上了通病,宫廷斗争尤为激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和游牧王朝的关系,元朝宫廷历史txt,元朝宫廷的妆容

    其中一种是以蒙古为基础的政策(和派系),它以亚洲内陆草原的蒙古利益为依归,而以察合台汗国的传统为代表。这一政策的根子可以直接上溯到忽必烈汘的对手们,特别是可以上溯到窝阔台系的海都:他在他的整个统治时期都是和忽必烈汗作战的。另一个派系被认为是以中国为基础的皇帝对常称之为“儒家化”方式治理国家的关心,这

  • 北宋末年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与宋江,宋江起义的规模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宋江起义的资料,宋江起义在哪些史书上有记载,宋江起义的规模有多大

    农民阶级的斗争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从逃亡、抗租、抗税抢粮,到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用各种方式反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遍布宋代各地。各种形式的斗争的次数,据初步统计,达到三百余次以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广大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呈现出新的面貌。反

  • 明朝宦官地位如何?有人水深火热,有人权倾朝野如同二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究其原因乃在于明代君主专制高度发展,废丞相,建内阁,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皇帝精力旺盛且乐于躬亲政务之时,尚可大权独揽;而一旦皇帝年幼或昏庸无能、倦于从政,就会把处理政务的权力交给朝夕伴随身边因而得到信任的太监手中。随着上层宦官权势的增长,其财富也迅速增殖。特别是明中期以后,有权势的宦官的富有达到

  • 朱元璋猜灯谜,见一妇人怀抱西瓜,朱元璋大怒:周围百姓一个不留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朱元璋灯谜大全,朱元璋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么查案

    原来徐一夔的贺表中有一句“光天之下”,正是这句话让皇帝觉得徐一夔是在骂自己做过光头和尚。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徐一夔是无心之举,怪只怪朱元璋太多疑了。难道徐一夔真的嫌自己命长,明面骂皇帝?朱元璋不但对自己的事情多疑,就连马皇后的事情也很敏感。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马皇后有一双不逊色于男人的大脚,所以

  • 宋朝的两大疑案: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透露了权力之争的本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防止兵变措施,南宋被灭亡的最关键的一仗,宋朝对外战争首败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同日,其弟赵光义(939~997)继位,就是历史上的宋太宗。赵光义原名匡义,于赵匡胤登皇帝位后改名光义,继位后又改名炅。赵匡胤有五个兄弟,不过长大成人的只有他和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他们都是杜太后一人所生。赵光义早年的事迹,正史记载很少,仅说他年轻

  •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如何分封诸侯,朱元璋马皇后分封功臣,朱元璋的皇权巩固

    诸王就藩最早的是洪武十一年,秦王就藩西安,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年,燕王“之国北平”。以后随着诸王年龄的增长,纷纷就藩各地,分置在各个军事重地。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来看,边防的重点是对付蒙古势力。因此,朱元璋就在东北到西北的漫长边防线上,择其险要地区分封了九国:“连亘边陲,北平天险,为元故都”,建燕国;

  • 朱棣迁都时为何突然下令,捕捉天下尼姑,只为了找到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为啥要抓很多尼姑,朱棣迁都纪录片,朱棣抓捕道姑尼姑视频

    唐赛儿麾下的起义军,以红白旗帜为号,以白莲教教义号召各地百姓迅速发展壮大。虽然其麾下起义军的规模远远小于大明正规军,但这支起义军依然让朱棣感到震惊,甚至有所忌惮。为了快速剿灭叛军,朱棣特意降旨调派五千京营士兵,赶赴山东镇压叛乱,这支队伍可以说是当时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随后觉得单凭五千京营士兵还不足以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