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创建的东魏,起初在军事、经济、地域范围上,都远远超过宇文泰的西魏。
自公元534年,不堪忍受屈辱地位的孝武帝西入关中,高欢事实上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这次政治上的失算使他面临两大敌人,一是南朝,一是西魏。
尽管他们之中,有强有弱,但都是堪与之匹敌的独立政权。
高欢要想在对峙中保持自己的地位,甚至成为全中国唯一主宰,就必须强化东魏的统治。但因其民族政策上的错误和政治上的腐败,使原来居于优势的国力转为弱势。
高欢集团是依靠六镇鲜卑贵族,尤其是以怀朔镇鲜卑贵族的支持起家的。
因而他认定自己的政权,应该是鲜卑人的政权,这个政权应该最大限度地保证鲜卑贵族的利益。
但与此同时,他也争取汉族的门阀世族参与政权,作为政权的第二种支持力量。
为此,他自称是渤海汉族高氏的子孙,又把女儿嫁给华阴门阀世族杨愔,想以此提高自己在汉人中的威信。
他所引用并授与要职的官吏,如高敖曹、高乾等人,都是汉族门阀世族中人物。
他还企图调和当时相当尖锐、紧张的鲜卑与汉人的关系,下令军中“不得欺汉儿”。
他告诫鲜卑人,要懂得怎样使用汉人,说:“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凌之?”
对饱受鲜卑贵族欺负的汉人,他又换了一副腔调,说:“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资治通鉴》卷一五七)
高欢的这些方法,并不能促进民族关系的融洽,解决当时颇为尖锐的民族矛盾。
高欢的儿子高澄,在政治上有不同于高欢的看法。
公元538年,高澄任吏部尚书后,进行过革新,废除了以论资排辈为晋升标准的年劳之制,这是一种“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月日为断,”(《资治通鉴》卷一四九)为庸才大开仕途之门的制度。
高澄废除了这一制度,开始选拔贤能,注重官吏的才学。“凡才名之士虽未荐擢,皆引致门下,与之游宴、议论、赋诗,士大夫以是称之。”(《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高澄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想依靠汉族势力,为高氏集团代魏作准备。
高澄也知道这样会引起鲜卑亲信的不满,但他决意坚持下去。
有一次,他故意在满室鲜卑勋贵的注视下,给汉人崔暹让位作揖,以示敬重,借以抬高汉人世族的政治地位。他把崔暹和崔季舒视为心腹,委以重任。
这就更加引起一些鲜卑贵族的不满。高澄一死,崔季舒和崔暹就被强加罪名,鞭打受辱,发配边鄙之地。
公元550年,高洋称帝,正式取代东魏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
但这时,鲜卑贵族与汉世族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缓和。
高洋时,一批汉族官吏,像杨愔(高欢之婿)、郑子默、燕子献等在朝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虽然不能说高洋对他们不器重,但高洋认为自己的政权是鲜卑人的政权,应该最大限度地保证这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尽管他也引用汉人,但是有所提防。
汉世族杜弼为人直率,当着高洋的面部敢鄙视鲜卑人,说他们只会骑马坐车。
高洋心里就很不痛快,认为这是冲着他来的,终于把杜弼杀了。
他立汉人李夫人为后,李夫人是汉世族大地主赵郡李氏之女。立她为后,不能说仅仅是出于宠爱而没有政治上的用意。
他立李夫人所生的高殷为太子,后又嫌高殷软弱,有汉家气质,没有鲜卑人横刀立马的英雄气概。高洋要高殷杀人,高殷害怕,连砍几刀,还没有割下头来。
高洋气得打颤,认为此儿无用,不堪为帝。
但他临死前,还是命尚书令杨愔、侍中燕子献等汉族官吏辅佐高殷继位。
高殷继位,意味着具有汉家血统的人统治北齐,这使北齐鲜卑勋贵大为震动,他们不愿意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高洋弟弟高演、高湛联合朝廷鲜卑权势人物,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杨愔等人,废了高殷,高演当了皇帝。
这是争夺皇位的斗争,但同时也是汉与鲜卑的矛盾。
这一点,高欢妻子娄氏就说得很明白,她是坚决反对高殷为帝的,理由是:“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指李夫人)斟酌!”(《北齐书•杨愔传》)
北齐统治的晚期,汉世族在朝中地位更加低下。
鲜卑贵族韩凤常常当面骂汉人“狗奴,大不可奈,唯须杀却。”(《北齐书•韩凤传》)
高欢时,有人说治河役夫多溺死,要想法解决。鲜卑勋贵刘贵听了说:“一钱汉(汉人的生命只值一文钱),随他死。”
汉世族高敖曹听了十分愤怒,拔刀要杀刘贵。
高欢只好劝阻,还没有斥责高敖曹。
而此时韩凤辱骂汉人,却再也没有人出来表示愤怒了。
东魏、北齐汉世族与鲜卑贵族的矛盾,以及统治者一直奉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就使东魏、北齐政治上蒙上了阴影,不能像西魏、北周那样争取各方面对自己政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