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家博物馆这件与司母戊鼎并列的青铜器,证明商朝真的存在龙族!

国家博物馆这件与司母戊鼎并列的青铜器,证明商朝真的存在龙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895 更新时间:2024/2/28 9:21:43

去国家博物馆旅游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的子龙鼎。这件鼎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陈列在展厅中间,一圆一方,高大魁梧,浑厚凝重。子龙鼎之所以能与司母戊鼎并列为国之重器,主要在于其体格庞大,分别代表出土圆鼎与方鼎的体积和重量之最。司母戊鼎高133cm、长100cm、宽78cm、重875kg,而子龙鼎高103cm、口径80cm、重230kg,虽然比司母戊鼎有所差距,但却超越了先前出土的方鼎。

为什么子龙鼎名气远不如司母戊鼎?这在于司母戊鼎1946年就发现,而这件子龙鼎却在2004年才在日本大阪美术俱乐部展出,之后又被神秘运往香港,国家文物局与财政局于2006年购回。所以相比司母戊鼎这位老前辈,它是国家博物馆的新成员。此前传说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之后便流入日本辗转倒手,具体信息也不得而知了。

子龙鼎为圆鼎,方形立耳,口沿下饰饕餮纹。有宽大卷角,尾部下卷,爪后有长距,中间加饰龙首。有趣的是,子龙鼎不但形状像龙,器主名字也叫子龙。内壁近口缘镌刻有“子龙”二字,“龙”字与饕餮纹的龙首颇为相似。“子龙”其人的器具之前也发现过,就是《殷周金文集成》记载的“子龙壶”,原物据说在英国;《殷周金文集成》还记载“子龙觯”,但陈梦家先生表示质疑;上海博物馆有个“子龙爵”,这个“龙”字也略有不同。

那么,“子龙”其人到底是谁呢?当然,肯定不是常山赵子龙。不过,我们不妨从赵子龙说起。

赵子龙名云,三国名将,云是名,子龙是字;“云”和“龙”是有一定联系的,那么“子”又何解?除了赵云之外,很多人都字“子某”,比如鲁肃字子敬、曹仁字子孝,这种称呼习惯可以往前一直推到春秋,比如孔子的得意门生就有仲由字子路、端木赐子贡。孔子本人字仲尼,但孔子也有个“子”,这个“子”是尊称,而孔子本人也是子姓孔氏;孔子曾评价一个叫孔文子的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周代还有公侯伯子男的子爵……

如此多的“子”,存在于周人称呼中,不但容易产生混淆,也有些难以理解。所以我们要从商代去寻找源头。

甲骨文的“子”下半部分和今天一样,上半部分则像个口。整体来看,这像是一个有头、有双手和身体的人,但下半身却呈侧面一肢。本义就是父子之“子”,既可包含“女”,又可与“女”并列,和今天用法一致。不过,商代的“子”没有像今天区分儿子与侄子,同样“父”也不分父亲、伯父和叔父,一般以父辈之长为“大父”,父辈之次为“中父”,其余均为“父”,这反映商代长期存在的“诸子继承制”,直系与旁系区分不明显。

使血缘的“子”成为法律的“子”,有个程序叫“子子”,所以在法律意义上被明确为“子”的子女,就称作“子某”,这个“子”就成了他的贵族象征。“某”本是他的私名,但是在他被赐封土后,往往以其名命名封地,或称“某子”。既然他的封地被称为“某”,所以后代也可以称“子某”。比如“子画”“子效”“子渔”这几个人,既在武丁时期出现、又在文丁时期出现,期间相距百年,理解为氏族称号为妥。总之“某”同时具备私名与封地的双重内涵。

理清了商代“子”的含义,周代“子”的区分也就迎刃而解。周代有很多商代遗民,他们的法律名称都是“子某”,周代进行名和字区分,“子某”自然就成了字,以祖父字为氏的习惯也传了下来。不但如此,周人还据此制造出商人的“子”姓,文献说姓来源于上古帝王所赐姓,不可靠。“某子”同时又能作为封君称呼,所以诸侯卿大夫多称“某子”。之后又演变为对普通人的尊称,这就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由来。

“子”的本义是父子之子,虽然可以引申出表示贵族的尊称,但也可以引申为表示儿子的蔑称。商代以商人贵族为“子”而以异族为“伯”,周代为异族推翻商代,故多以周人贵族为“伯”而以异族为“子”。这个“子”除了血缘区分又被引申为文化区分,比如春秋的楚、吴、越这些都称王了,但是鲁国人偏要称呼他们为楚子、吴子、越子,这就是一种对蛮夷的蔑称。到战国时期被改造为“子爵”,在前篇中有叙述。而“小子”也成谦称或骂人的话。

学者认为,子龙鼎是商代晚期器物,至迟不超过西周早期,子龙是商代贵族。所以“龙”可以理解为他的私名,也可以理解为封地,他这一族就是“龙”,姓、氏、名、字四者在商代尚没有区分。

关于子龙的器物,除了前述的几件外,有所争议的就是“子龚”与“龚子”。李学勤先生认为,“龚”从龙,可通假。那么子龙与子龚当为一族。《殷周金文集成》记载了三件子龚鼎,其中一件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传说也系辉县出土;还记载了一件子龚簋和一件子龚尊,尊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新乡市博物馆收藏一件子龚戈;《殷周金文集成》记载了龚子勺、龚子钺,英国还出现过龚子卣,等等。

还有一个容易与“子龙”混淆的“龙方”。虽然“龙”都可以解为地名,但子龙与龙方应当是两个氏族,因为“子”一般是商人的称号,而“方”却是方国的称号。方国与商朝的关系比较松散,时叛时服。武丁的两位王后妇妌妇好都曾为伐龙方占卜过,龙方也曾来商朝进贡,并受武丁之命去打猎。卜辞还记载“妇龙示”,又代表龙方女子嫁至商族联姻。可见,这个“龙族”叛服不定,非近王室权贵“龙族”可以比。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辉县在西周为共国,春秋前期为卫国吞并,成为卫国共邑。“共”在甲金文里常写作“龚”,那么“子龙”的封地“龙”或许就在河南辉县。

参考文献:

李学勤:《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

孟世凯:《商史与商代文明》

赵林:《殷契释亲:论商代的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

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

纣王酒池肉林,妲己恶贯满盈?周初文献揭露这些都是后人泼的脏水

这件文物证明周朝诸侯没有五等、只分三等,中间这个您可能没听过

出土的两篇《尚书》竹简与传世经典《尚书》不同,到底谁真谁假?

商代王后妇好生前是女中豪杰,为何去世后被商王主持与先祖冥婚?

“司母戊鼎”改称“后母戊鼎”已九年,然而很可能是把对的改错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纣王妲己的罪名大多是后人泼脏水,只是因为改革过激导致商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又正在上映了,所有《封神》电视剧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反派两个主角——纣王和妲己。因为这一对男女,可以说是集合了千古坏事于一身。什么剖心肝啊、敲骨髓啊、建肉池酒林啊、设炮烙之刑啊……每一件都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但是,我们知道《封神演义》是类似《三国演义》一样的历史演

  • 周朝存在姬姓和姜姓戎狄部落,是否说明周人起源于戎狄而非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周本纪》的说法,后稷是帝喾之子,在虞夏世代为农官,但到了夏代后期,“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一直到不窋的孙子公刘时,又“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似乎周人从开始就是华夏,但到不窋时变成了戎狄,到公刘时才恢复了华夏。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质疑:既然周人与五帝的关系是后来才攀附的,那么周人

  • 周朝著名的五等爵是怎么来的?在商朝的外服制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商朝内外服制度,商朝内服外服的含义,周朝和商朝的关系

    西周初年,周公旦给弟弟卫康叔发了一份诏书,这就是《尚书·酒诰》,其中提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里说的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服”的本字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像一个用手执持跪坐之人,代表屈服、降服的意思。所谓“内外服”,也就是在商

  • 兰陵、朝歌、庐州等五个古城改名之后,现在都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有几个兰陵古城,淇县朝歌古城,庐州古城

    一、西安(长安)西安古称长安,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意为"长治久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自汉高祖刘邦在此建都到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这座城市一直保留着“长安”的名称,并以国都或陪都的形式存在了1000多年。长安给我们的

  • 历史上的姜子牙一生,不如神话这么玄乎,也是商亡周兴的头号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姜子牙临死遗言,姜子牙九尾狐,姜子牙墓有多可怕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真实存在的人物,不过“姜子牙”这个名字是后人的称呼,在周朝一般称呼他为吕尚或者吕望。在战国秦汉文献中,流传不少关于吕尚早年的故事。据说他是齐国人,娶妻后但却被妻子赶出门;后来去都城朝歌做屠户,但也生意不好干不下去;然后又去投奔贵族子良做家仆,却又被子良嫌弃而炒了鱿鱼;最后只好跑到棘津

  • 老外:中国历史仅3500年,夏朝不存在!理由很简单,我们无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咱们所了解的历史说有上下五千年,是指的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今天,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零头没有去细算,但是无论如何偏差不会太大,毕竟历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们又不是韩国人,整天没事就瞎编历史,对吧?所以历朝历代的文物和相关史料都是咱们中国历史的有力证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四个文明古国之一,只有中国的

  • 《封神演义》的姜子牙,是历史上齐公吕尚与神话中玄武大帝的合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武大帝和九天玄女,玄武大帝为啥不建议供家里,赵公明是玄武大帝吗

    关于吕尚的军事谋略,《孙子兵法·用间》说“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荀子》说“吕尚招麾殷民怀”,大致说吕尚从事了一些间谍、策反工作;《齐太公世家》作为正统叙事,描写也不具体;但西汉之后就开始细化,并且赋予了越来越多神怪色彩。到了《论衡》时,画风就为之一变,说吕尚就喂小孩吃一种红丹,等到小孩长大后满身通

  • 周朝建立前的政治制度,兄弟被分封到同一个国家,往往被后人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周朝最早分封的五个国,周朝建立的三大制度,周朝分封洛阳

    《左传》给了我们另一个文王之子的名单: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加上老大伯邑考与老二周武王,那么周文王有记录的儿子应该是十八人。《左传》这个名单应该最为可靠,排列顺序应该是按照年龄长幼,所以应该包括了文王嫡子和庶子,那么相较《史记》,文王的十个嫡子按长幼应该是伯

  • 出土文献记载了这则志怪故事,原来商朝是这样灭掉夏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先讲一个有趣的志怪故事。商王汤射落了屋顶一只赤鹄,让小臣烹饪为羹。商汤妻子纴巟自己想尝,于是胁迫小臣,自己吃了后还分给小臣,两人吃完后,双目都能见到四海之外。之后商汤发现被人偷食,小臣就慌忙逃亡夏都。但被商汤诅咒倒地。一群乌鸦围着小臣想啄食,其中一只赤乌就让大家去吃夏桀的祭品,还说上帝让两条黄蛇和两

  • 春秋吴国被视为周文王伯父的国家,为何鲁国却一直以蛮夷对待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吴国强大吗,春秋为何不承认吴国,春秋历史上的吴国

    前文我们提到,《史记》中的太伯、仲雍南奔建立吴国并不可靠。那么,《史记》之前的史料是如何记载这件事的呢?在记录春秋历史最翔实的史书《左传》里,先后三次提到太伯的故事。第一次是公元前661年,晋国大夫士蔿说太子申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当时晋献公已有废太子申生之意,所以士蔿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