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纣王妲己的罪名大多是后人泼脏水,只是因为改革过激导致商朝灭亡

纣王妲己的罪名大多是后人泼脏水,只是因为改革过激导致商朝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46 更新时间:2024/1/16 17:29:13

最近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又正在上映了,所有《封神》电视剧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反派两个主角——纣王和妲己。因为这一对男女,可以说是集合了千古坏事于一身。什么剖心肝啊、敲骨髓啊、建肉池酒林啊、设炮烙之刑啊……每一件都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但是,我们知道《封神演义》是类似《三国演义》一样的历史演义小说,虽然《封神演义》加入了大量的神魔情节,但也还是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就是商朝末年纣王在位的时期。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封神演义》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吗?纣王妲己的坏事都是正史书写的吗?

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八角廊40号汉墓发掘了一批竹简,其中有《论语》《文子》《儒家者言》等重要文献,这里先不讨论,只说《六韬》。这是一部托名吕尚的著作,内容为周文王、周武王与吕尚的问答。相对于传世文献本主要讲兵法,汉简本主要讲的是政治谋略,与敦煌唐写本《六韬》最为接近。这是竹简《六韬》的第二次发现,在此之前还有1972年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六韬》。

定州汉简《六韬》比较有意思的,是其中提到商纣王杀死伯邑考,让周文王吃伯邑考的故事。在此之前,文献中记载最早这个故事的,不是明代的《封神演义》,也不是汉代的《史记》,而是晋代的《帝王世纪》。这部书可以说基本囊括了《封神演义》中纣王所有罪状,但是其中不少内容,也是从战国秦汉流传下来的。定州汉简《六韬》的意义,就是为这个罪名追溯到了汉代,修正了顾颉刚先生《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的部分内容。

《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是顾老的经典文章,大意是,纣王的“恶”有个明显的层累过程。记录武王伐纣最早的周初文献《尚书》里,纣王最大的罪状不过只是酗酒而已。而到了《帝王世纪》中,基本把我们熟悉的所有坏事都囊括了。这些后起的说法,并非是历史史实。比如比干之死,《论语》只说“谏而死”,《楚辞》说“抑沉比干”,《吕氏春秋》说“杀比干而观其心”,这些记载不但越来越详细,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矛盾,不能不说没有疑点。

除了比干剖心外,《吕氏春秋》还列举了很多纣王罪恶,比如酒池肉圃、剖开孕妇肚子看胎儿、凿渡河人的腿看骨髓,让周文王吃梅伯的肉,等等。炮烙之刑则出自《韩非子》。而到西汉《列女传》,则妲己的罪名也开始添加了,把设炮烙和剖比干加入妲己的参与。而到《帝王世纪》中,纣王和妲己的罪状就基本定型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矛盾,《吕氏春秋》说周文王吃梅伯的肉,《史记》也没有提到伯邑考之死,定州汉简《六韬》又是哪里的版本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层累的过程?因为纣王作为前朝的亡国之君,在周人眼里本来就是罪魁祸首。而到春秋战国时私学的兴起,人们说道理时总喜欢讲故事,好人的代表是舜,坏人的代表自然就是纣。桀纣很多故事是雷同的,但桀和罪名远不如纣。总的来说,商纣就成了罪恶的集大成者。但春秋末年就有人表示质疑,孔子弟子子贡就揭穿了其中秘密,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现在我们来看,这些故事都是不靠谱的。尽管堂而皇之记录在诸子和《史记》里,但相较《封神演义》也没有本质区别。所以我们还是要从《尚书》入手,分析商纣败亡的真正原因。在《尚书》里,除了酗酒之外,纣王其他罪状,大致包括不用贵戚、任用小人、听信妇人、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等。如果我们不站在《尚书》的立场,而换位到商纣去思考。就会发现,这些事情反映的无非是纣王对于王权的强化,而对族权与神权的贬斥。

国王加强王权,尽管可以说有贪欲的一面,但从历史环境看却是进步的。商末仍然处于早期国家阶段,虽然国家形态业已完成,但血缘氏族仍是社会主体。国王只能支配整个氏族,不能支配具体的人口。在建国初期,王权与族权更多是利用关系,但之后因为矛盾不断冲突,最终导致国王消灭氏族,或者氏族推翻国王。所以王权和族权既有利用又有对立的一面,走向成熟国家就要求王权排除族权的影响,而将公共权力直接延伸到个体家庭。

实际上,这种王权改革从商朝中后期就开始了,这个人物就是之前提到的商王祖甲武丁最后即位的儿子。在他之前有不少兄终弟及,在他之后却基本父子相继。在此期间发生了什么?卜辞的周祭制度就是祖甲时开始形成,其内容是加强对直系先王的祭祀,而旁系先王的子孙不在其列。这代表王位继承权由同宗兄弟共有,开始限缩为直系父子所有。在商周氏族族长看来是违背祖训的,所以周人单穆公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认为祖甲改制导致商亡。

文献中的商汤灭夏不无相似之处,尽管这些记载未必是信史,但大致能反映周人的朝代兴替观。夏朝中后期有个类似祖甲的人物,就是夏王孔甲。清华简《厚父》提到“孔甲之典刑,颠覆厥德,沉湎于非彝”,《国语》称“孔甲乱夏,四世而陨”,似乎孔甲也进行了一次改革。之后夏桀与商纣又多有类似之处,《尚书》记载夏桀“弗作往任”“率割夏邑”,大体也是类似的做法。他们都做了加强王权、抑制族权之事,或许具体行为过激或不当,以致加速灭亡。

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也有类似之处。商汤和周武王都是打着氏族平等的旗帜,所以商汤政策是“网开三面”、伊尹则宣传“尧舜之道”;而周武王也对盟友称“友邦冢君”,认为周革商命是“行天之罚”。但在他们坐稳了江山后,又想方设法与族权斗争。到了西周中后期的周厉王、周幽王,实际上又是祖甲、帝辛的翻版。但王权尽管往往败于族权,却在斗争中不断得到强化,最终迎来了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早期国家终于进入了成熟国家。

总体来说,纣王的所谓荒淫残暴,多数来自后人污蔑。当然不能就此为纣王翻案,认为纣王多么英明神武,商朝灭亡来自周人偷袭。实际上,如果没有盟邦支持,周人不可能在一战胜利后延续数百年的社稷。评价纣王还是应该把其放在时代大背景,而尽量淡化其个人面孔。

参考文献: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

顾颉刚:《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六韬〉释文及校注》

王少林:《族类离散:先秦人口支配体制变迁研究》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

这件文物证明周朝诸侯没有五等、只分三等,中间这个您可能没听过

出土的两篇《尚书》竹简与传世经典《尚书》不同,到底谁真谁假?

商代王后妇好生前是女中豪杰,为何去世后被商王主持与先祖冥婚?

“司母戊鼎”改称“后母戊鼎”已九年,然而很可能是把对的改错了

《史记》里五帝时代的人,在这件文物中却是商朝人,这是穿越了吗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朝存在姬姓和姜姓戎狄部落,是否说明周人起源于戎狄而非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周本纪》的说法,后稷是帝喾之子,在虞夏世代为农官,但到了夏代后期,“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一直到不窋的孙子公刘时,又“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似乎周人从开始就是华夏,但到不窋时变成了戎狄,到公刘时才恢复了华夏。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质疑:既然周人与五帝的关系是后来才攀附的,那么周人

  • 周朝著名的五等爵是怎么来的?在商朝的外服制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商朝内外服制度,商朝内服外服的含义,周朝和商朝的关系

    西周初年,周公旦给弟弟卫康叔发了一份诏书,这就是《尚书·酒诰》,其中提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里说的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服”的本字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像一个用手执持跪坐之人,代表屈服、降服的意思。所谓“内外服”,也就是在商

  • 兰陵、朝歌、庐州等五个古城改名之后,现在都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有几个兰陵古城,淇县朝歌古城,庐州古城

    一、西安(长安)西安古称长安,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意为"长治久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自汉高祖刘邦在此建都到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这座城市一直保留着“长安”的名称,并以国都或陪都的形式存在了1000多年。长安给我们的

  • 历史上的姜子牙一生,不如神话这么玄乎,也是商亡周兴的头号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姜子牙临死遗言,姜子牙九尾狐,姜子牙墓有多可怕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真实存在的人物,不过“姜子牙”这个名字是后人的称呼,在周朝一般称呼他为吕尚或者吕望。在战国秦汉文献中,流传不少关于吕尚早年的故事。据说他是齐国人,娶妻后但却被妻子赶出门;后来去都城朝歌做屠户,但也生意不好干不下去;然后又去投奔贵族子良做家仆,却又被子良嫌弃而炒了鱿鱼;最后只好跑到棘津

  • 老外:中国历史仅3500年,夏朝不存在!理由很简单,我们无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咱们所了解的历史说有上下五千年,是指的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今天,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零头没有去细算,但是无论如何偏差不会太大,毕竟历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们又不是韩国人,整天没事就瞎编历史,对吧?所以历朝历代的文物和相关史料都是咱们中国历史的有力证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四个文明古国之一,只有中国的

  • 《封神演义》的姜子牙,是历史上齐公吕尚与神话中玄武大帝的合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武大帝和九天玄女,玄武大帝为啥不建议供家里,赵公明是玄武大帝吗

    关于吕尚的军事谋略,《孙子兵法·用间》说“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荀子》说“吕尚招麾殷民怀”,大致说吕尚从事了一些间谍、策反工作;《齐太公世家》作为正统叙事,描写也不具体;但西汉之后就开始细化,并且赋予了越来越多神怪色彩。到了《论衡》时,画风就为之一变,说吕尚就喂小孩吃一种红丹,等到小孩长大后满身通

  • 周朝建立前的政治制度,兄弟被分封到同一个国家,往往被后人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周朝最早分封的五个国,周朝建立的三大制度,周朝分封洛阳

    《左传》给了我们另一个文王之子的名单: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加上老大伯邑考与老二周武王,那么周文王有记录的儿子应该是十八人。《左传》这个名单应该最为可靠,排列顺序应该是按照年龄长幼,所以应该包括了文王嫡子和庶子,那么相较《史记》,文王的十个嫡子按长幼应该是伯

  • 出土文献记载了这则志怪故事,原来商朝是这样灭掉夏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先讲一个有趣的志怪故事。商王汤射落了屋顶一只赤鹄,让小臣烹饪为羹。商汤妻子纴巟自己想尝,于是胁迫小臣,自己吃了后还分给小臣,两人吃完后,双目都能见到四海之外。之后商汤发现被人偷食,小臣就慌忙逃亡夏都。但被商汤诅咒倒地。一群乌鸦围着小臣想啄食,其中一只赤乌就让大家去吃夏桀的祭品,还说上帝让两条黄蛇和两

  • 春秋吴国被视为周文王伯父的国家,为何鲁国却一直以蛮夷对待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吴国强大吗,春秋为何不承认吴国,春秋历史上的吴国

    前文我们提到,《史记》中的太伯、仲雍南奔建立吴国并不可靠。那么,《史记》之前的史料是如何记载这件事的呢?在记录春秋历史最翔实的史书《左传》里,先后三次提到太伯的故事。第一次是公元前661年,晋国大夫士蔿说太子申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当时晋献公已有废太子申生之意,所以士蔿认为

  • 秦朝三位先祖助纣为虐,出土竹简发现其中一位商朝灭亡后叛乱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商朝没有竹简吗,秦朝历史人物志,助纣为虐的商朝故事

    前文提到纣王有个“助纣为虐”的妲己,当然,文献记载纣王手下的奸臣还有很多。不过,这些记载基本都是也是春秋战国的记录,在《尚书·牧誓》中周武王仅仅说商纣“登用小人”,也就是说提拔一些地位不高的氏族;相反,纣王所做的还有“不用贵戚旧臣”,也就是压制一些关系亲近的氏族,同样在后世文献中,就有了不少忠诚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