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李治以身体不适为由罢朝,却密令侍从召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进宫。
皇帝有招,两人急急赶来,不料却见李治精神抖擞地坐在甘露宫中,似乎已等他们很久了。二人刚进来,殿门就被宦官们关上了。
长孙无忌心中一沉,心头有种不祥的预测。
果然,李治虽然依旧是那副温和淳厚的样子,但话语却充满了进攻性。
“褚公,听说您在京城尚无私产,朕给您安排的平康坊,住得可还宽敞?”
褚遂良一愣,顿时面红如血。
两年前,他低价买地遭贬,如今是二次为相。彼时的李治听说后,便把平康坊的一处皇家府邸赠送给他。如今李治旧话重提,显然是在敲打他不要忘了还有小辫子攥在手里,更不要忘了皇家的恩情!
可是,私情事小,家国事大。若他褚遂良今日屈服,史笔如刀,日后必定逃不过史书的口诛笔伐!
想到这里,褚遂良恢复了严肃的神情,毅然道:“臣父子两代蒙皇家恩情,绝不敢废私为公,微臣必鞠躬尽瘁、效死以报!”
见褚遂良不上钩,李治微微一笑,转向长孙无忌道:“元舅,我昨晚梦见了父皇!时光荏苒,现在朕还能回忆起父皇的教诲......”
像是沉浸在回忆中,李治继续说道:
“有一次,父皇问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何意?我回答说,城池村郭皆百姓所造,赋税钱粮尽万民血汗,为帝王者需慎操权柄,为苍生计,为万民计,方能保我李氏皇权永固......”
李治突然问长孙无忌:“元舅,你知道父皇是怎么评价我的回答吗?”
长孙无忌有些疑惑,这回答正确呀!当年,魏征曾以此言劝李世民不要大建宫殿,因为隋朝就是这样大肆消耗国力,最后激起民愤,才有了李唐代隋,并被李世民写入《帝范》,传于子孙。
没等他回答,李治突然轻笑一声,自顾自说道:
“父皇听了我的回答,十分失望!他把我领到凌烟阁,指着二十四功臣画像问我:雉奴,你认为李唐得天下是依仗的谁?”
长孙无忌倾起耳朵,因为他是凌烟阁功臣之首。可是,李治后面的话却让他如遭雷击,惶恐万分!
“我回答说元舅居首的二十功臣,人人皆为江山之栋梁,皆为李唐之依仗!”
李治不带一丝情绪波动,平淡地说:“父皇却不知可否,告诉朕:良禽择木而栖,这天下无一人可以依仗,唯有李氏这棵参天大树!”
说到这里,李治缓缓站了起来,盯着长孙无忌:“元舅,你认为父皇此言是对是错?”
长孙无忌几乎要昏了过去!
自己的妹婿、一代明君、人前背后把功臣高高捧起的李世民,竟然只用“良禽”评价二十四功臣,这让他这个主谋了“玄武门之变”、被高高供在凌烟阁之首的功臣如何能接受?
长孙无忌想要大喊“他是错的”,却发现自己根本就开不了口!
圣贤有云: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们这些所谓的功臣,岂不正是李氏这棵大树上的鸟儿?如果李唐当初没展现出席卷天下的野心和实力,有谁会依附他们!魏征是五家臣子,他和房玄龄是渭水之战大胜后投靠的,李靖等人是投降而来......哪一个算得上李唐的自己人?
如果真要论李唐江山的功臣,只有驸马柴绍、江夏王李道宗、李世民和他的几个兄弟才是。其他人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是顺水推舟,要么就是“良禽择木而栖”!
长孙无忌越想越沮丧,越想越惶恐:李世民临终前既然告诉儿子天下无人可以依仗,以他的谋略智慧,焉能不布置对付他们这些托孤大臣的后手、保李唐子孙的江山?
迟迟不见长孙无忌回答,李治自嘲似地摇摇头,走到两人面前,开门见山:
“元舅、褚公,朕欲废王氏,立武氏为皇后,二位爱卿意下如何?”
长孙无忌无言以对!
刚才李治借先帝李世民的话,意思已经表达得明明白白:这万里江山是李唐的,他们这些臣子只是生活于其上的子民,没有作主的权力!
如果他开口反对,岂非是对先帝李世民的不敬?是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不副实的肯定?
而且,只要他今日开口反对,明天朝堂上就有大批人排队弹劾他,斥责他“忘恩负义、擅权专政”。到那个时候,整个关陇世家将轰然倒塌,不复存在!
一旁的褚遂良却没有长孙无忌的顾虑,坚决回道:“陛下,微臣反对!”
“为何?皇后失德,爱卿以为她堪为后宫之率?”李治眯起了眼。
“不......皇后她.....”褚遂良想分辨皇后无错,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证据!
“那就是武昭仪失德,不能为后?”李治步步紧逼。
被逼无奈的褚遂良,没有急智,情急之下竟说:“皇后也许有错,可武昭仪乃先帝之妃,又怎堪母仪天下?”
“住口!”长孙无忌大骇,就见李治原本红润严肃的脸变得煞白,双目透露出不可置信、惊愕、羞辱、继而狠厉的眼神,面庞也逐渐变得狰狞!
那狠厉、狰狞的神态,像极了在世时的李世民。
看到这里,长孙无忌忍不住哀叹一声:完了,一切都完了!
连载【武照天下】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