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懂山涛的人,是与之绝交的嵇康!竹林七贤潇洒背后的苦,谁知道

最懂山涛的人,是与之绝交的嵇康!竹林七贤潇洒背后的苦,谁知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85 更新时间:2024/2/22 8:54:55

竹林七贤要是生活在今天,这帮哥们儿肯定是一批能喝酒会写诗善弹唱的街头艺术家,秒杀现行娱乐圈那批啥也不会的小鲜肉。

生活在魏晋时期的他们,不仅个个是多才多艺的小鲜肉,还是开一方风气的大家,影响中国几千年。

他们分别是:

颜值担当嵇康

爱哭的问题少年阮籍;

人民的好公仆山涛;

害羞小文青向秀;

著名裸体酒鬼刘伶;

小气的爱妻模范王戎;

古代郎朗阮咸。

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文学家 or 大才子。

这些年听周围很多人口若悬河地谈论历史,不乏一些分不清孔子到底是春秋还是战国的,也不乏一些大师的精彩月旦。很多人谈苏轼的悲痛,谈李白的性病,各种怪谈。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没有人提及竹林七贤,这个影响中国文人思想进程的男子天团。

今天咱就给大家聊十块钱的古代男子天团昔日的古惑仔岁月。

一、只要你想听,我们就有故事

要把竹林七贤放在一个微信群里,山涛肯定是群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演艺圈的成龙大哥,音乐界的李宗盛大哥。

因为山涛是一名合格的星探,嵇康和阮籍都是被他拉入伙的。

事实证明,他没有看走眼。

首先,嵇康是当时的大帅哥,史书记载其“风姿特秀“,不但帅,而且很高。诸葛亮据记载身高八尺,换算一下就是一米八五,而嵇康七尺八寸,换算一下就是一米七九左右,这在古代已经算大高个了。

据说秦汉之后的古代人大概只有一米六六,后来五胡乱华之后,南北方人相互吸取,再加上大唐盛世生活水平提高,当时的人才基本上有一米七左右,这还是在富庶地区。

所以说,嵇康在当时很难不引人注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红小鲜肉。

更何况,他生活在那样一个朝代,魏晋南北朝。

很多人说,唐朝尚美,其实魏晋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特别是男生,只要你帅,财富地位统统都唾手可得。

美貌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就是第二生命,决定仕途和朋友圈,和现在相比毫不夸张。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貌比潘安”,就是出自魏晋时期。

潘安这家伙,小名叫檀奴,后来很多姑娘就把自己喜欢的男生称作“檀郎”。

各位女同胞啊,看过来了啊,要是你想给男朋友换备注了,这是一个好名字,有气质,有底蕴,又夸了男朋友,一举多得。

但是,咱最好不要学习潘安,这个人在历史上人品很可疑,巴结权贵,卑躬屈膝,所以连他妈对他都嗤之以鼻,最后沦为政治牺牲品,和最丑皇后贾南风一道人头落地。

可见人太帅,心里不健康,也没多大用。

古话说的好:路还长,我们要善良。

嵇康不一样,人帅,又有道德底线,还有才华。

俗话说,你明明就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嵇康的才华是有口皆碑的,少年聪慧,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弹得一首好琴,通晓音律。其音乐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等成了中国古代的著名音乐理论教材。以及《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名曲。

还有著名失传画作《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皆出自嵇康之手。

所以,不想当作曲家的诗人不是优秀的画家。

人怕出名,猪怕壮。当时的权贵纷纷想招安,招安的主要方式是结亲。结亲是一举两得的事,首先是招揽了英雄,其次是利于后代。这样的好事,人人都想。

这样一个美男子该找一个什么的样的老婆。

答案是:这个女孩子丑哭过她爹。

像嵇康这样名震全国的高颜值才子,来提亲的不仅是王侯将相,而且还要竞争,最终长乐公主抱得美男归。

无数当时美女感叹,她是不是拯救了银河系?

答案:不是。她没有拯救过,她爷爷曹操拯救过。

于是嵇康成了曹操的孙女婿。这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嵇康找了一个普通姑娘成家,全国人民都会想不开的。

可是,嵇康和自己的夫人有感情吗?嵇康夫人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淡化,几乎是轻描淡写。

可见,历史只记住该记住的人,哪怕她爷爷是曹操。

所以说,嵇康在当时是很出名的,不仅自己帅,还被迫有了著名历史人物曹操当爷爷。

再说一说,阮籍。

大家高中就学过《滕王阁序》啊,其中有段落写道:“阮籍猖狂”。

阮籍这个人以狂妄驰名,一般人都看不上眼,领导开会他敢吹口哨,领导搞团建他就故意喝醉装疯卖傻。领导碍于他的才华,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隔壁的名士们都说,阮籍猖狂啊。

阮籍听了自顾自的喝酒,不解释,解释了也没用。

其实阮籍是一个很爱哭的人,这才是最真实的他。阮籍出行,发现没了路,会大哭;看见穷人衣衫褴褛,会大哭;看见与自己不相关的人生病,也会哭……

这都是和他不相关的人,和他相关人有了事,他更会哭。阮籍母亲去世时,阮籍悲痛欲绝,《晋书》中称他“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这实在是一个爱哭的人。

爱哭的人,往往是心底柔软的人,也往往是感性的人。

至情至性,有血有肉,痴于感情。

所以说,爱哭的人,是心中有苍生的人。

要么是太无奈,要么是太深爱。

同时,阮籍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少年丧父,童年黑暗,可是阮籍凭着自己的天赋去,八岁开始写文章,要注意是文言文。

少年丧父给这个少年带来的不是嫉妒和仇恨,而是悲天悯人。后来饱读诗书,带给他了胸怀天下的担当。于是青年阮籍的梦想是:“济世之志”。

可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生不逢时。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你有抱负,但很多时候会成为你的包袱!

为什么魏晋黑暗呢?

首先是传统文人思想的崩溃,国家思想不统一,传统文人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在那个时候之前的三百多年前,有一对好基友,他们是儒生董仲舒和皇帝刘彻。他们还是君仆二人。

成为基友的原因是,他们俩对于国家治理的想法,一模一样,一拍即合,两个男人经常一聊就是一个通宵,而且越聊越精神。

这个厉害了啊,都看过来,他是一种庞大的思想体系,说白了就是通过一种思想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控制。经过神学化的儒家思想,让皇帝成为理所应当的天子,也就是把皇帝神化。

所以说,为什么后来的电视剧里百姓们把皇帝当作天子,为什么皇帝是神一般的存在。都是出自这儿的。

也就是出自儒家思想。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思想体系,从哲学、思想、文化的很多角度都可以聊个七八块钱的。这是另一个深邃的话题,我们就不在此深入展开了。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忠君爱国。

经过儒家思想的洗礼,后来的所有知识分子纷纷以报效君王,造福苍生来实现人生价值。

于是,国家思想统一,顺利发展,伴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儒家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就是忠君报国。

可是,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国家根本就不是君主的,司马氏当权,大部分知识分子希望报效曹魏王朝,像嵇康等人。所以,司马氏一手遮天,在很多人眼里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这个有点像当年董卓胁迫汉献帝,只不过司马氏家族更有头脑。

故而,很多知识分子是不愿意效忠朝廷的,阮籍就是其中一员。

第二是政治腐败。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是因为他们内心本就不愿意效忠司马氏,所以不当官;但还是有另外一些有才华而又不在乎谁是皇帝只想干事的年轻人的,他们依旧得不到重用,比如说山涛。

这就要说到魏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魏晋时期的选拔制度,不像今天。今天用人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凡进必考,不论你是公务员还是事业编,都需要考试。当时的用人制度叫九品中正制。

曹操说,唯才是举,举贤不避亲。这世上很多事情的出发点是正确的,而经历演变却走向错误,历史就是最好的检验机器。九品中正制就是这样。

九品是将人分为九类: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个叫品第。通常你的品第越高,你就能担任越高的官职。

评判的内容分为三点。

第一是家世,如果你出身家庭是先贤,或者家里本来就有人做官,那么这也就能决定你的地位。如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曾经位列三公,买了一个太尉当。后来曹操依靠他爹的家世,顺利地在19岁进入仕途,不久就担任了洛阳北部尉,这个相当于现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警察局长。也就是说,曹操在20岁出头就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

第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的总评,相当于道德评语,相当于推荐信,凡是推荐信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写。

第三是定品,在魏晋时期有专门的机构来定品,定品之后就可以根据高低来安排官职的高低。

九品中正制存在太多问题,例如寒门无法再出高官,不论你的社会评价再高,你没有家世,你的品级永远是下。

这促进了门阀政治的行成,很多人一个人当官,一家人都将是体制内的人。

这样一来,很多人想报效国家,不论是司马氏掌权,还是曹魏皇帝掌权,可是他们没有资格。

仅此两点,当时很多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不愿意入朝为官的。

嵇康是公开反对,阮籍也一样。

当时的司马氏为了笼络阮籍,用出了儿女联姻的方式,可是阮籍根本就不想,于是每天买醉,只要别人一来就马上喝酒醉得一塌糊涂,不能商量提亲的事。

这一醉就醉了六十几天,直到司马氏死心。

自古有云:你无法叫醒一个装醉的人。

阮籍就这样躲过了司马氏的糖衣炮弹。就在这之后,阮籍认识了山涛和嵇康。

所以,这个群最开始的三个成员是山涛、阮籍、嵇康。

后来又来了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他们都是大才子,而且每个人个性迥然不同。

向秀是一个害羞的小青年,写的一手好诗,可是为人很羞涩,是一个能装逼却不愿意装逼的人,不善饮酒,每次被几个哥哥灌得大醉。不善言语,和嵇康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喜欢打铁,两个大文学家一个鼓风,一个打铁,在嵇康家门旁的柳树下,两人配合默契,旁若无人。

友谊是“打”出来的。嵇康被害后的无数个黄昏,向秀都会想起友人家门口的柳树和铁具,最终泪落衣衫。

相比向秀,刘伶就是一个酒鬼,观念是:遇到比自己能喝的人,一定要比赛喝一喝;遇到比自己不能喝的人,出于尊重,也一定要和别人好好喝;遇到和自己酒量差不多的人,就更要喝了。

口号是: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意思就是天大地大,喝酒最大。

这家伙每次都要让仆人带一把铁锹出门,不是为了防身,只是害怕自己那天醉死在路上,好就地埋了。

酒鬼的本领就是随遇而安。

有一次刘伶在家喝酒,喝的别具一格,自古有人喝喜酒,有人喝花酒,有人坐着喝酒,有人躺着喝酒,而刘伶一丝不挂的喝酒。

有人问他为啥想不开。刘伶说,他这是把天地当作房子,把房室当作裤子,还质问别人为何钻进他的裤裆来。

那人只好尴尬地离开。

很多人说刘伶死后,再无酒鬼。后来的很多大文豪都把刘伶当作偶像,像李白、苏轼、皮日休、王绩等。

每次读刘伶的《酒德颂》,我就会想到和我同姓的大佬唐伯虎,他们两个人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红极一时的大才子,都喜好喝酒。更有意思的是,刘伶是裸体喝酒,简称裸酒;伯虎先生是裸体奔跑,简称裸奔。

是的,今天说的裸奔,唐伯虎在几百年前就勇敢地尝试过了。放在今天绝对火遍抖音快手。

你会很向往地说,那么浪漫美好,好像在解放天性耶!

其实不是的。

自古真逍遥的人太少,大部分的逍遥背后是无尽的心酸和无奈。刘伶裸酒只是想赶走来邀请他加入司马集团的说客,唐伯虎裸奔是为了装疯卖傻,从想造反的宁王阵营逃脱。

风流一世的唐伯虎最终是孤独而死,刘伶带着对兄弟的相思,日日大醉,郁郁寡欢。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伯虎吟诵此诗时,会不会想到和他一样的刘伶?

王戎是官宦世家,出自著名的琅琊王氏,也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比最长的山涛小近30岁。我常感叹,嵇康是有多活脱,他和王戎认识时,王戎才九岁,他就带着不满十岁的王戎喝酒吟唱。

不过,稍微长大后的王戎像换了个人,名声不太好,连六位哥哥都说他爱财、小气、世俗。推荐他入会的阮籍就很后悔,一次喝酒时对晚到的王戎说,你这王八蛋又来倒我胃口了。

不过王戎不愧是才子,笑着回敬说:你们的兴致要是我能败坏的了得的,那这兴致也就不值钱了。

当然,王戎也是有不少优点的,比如爱妻,“卿卿我我”这个成语就来自于他。

大家都知道,王戎是个爱财的小气鬼,但他得了钱却从不瞒着妻子,而喜欢两个人一起数。王戎的妻子爱撒娇,不分场合,总称王戎为“卿”,就相当于现在的“宝贝儿、亲亲”。

私下里这么叫,王戎很开心。但公开这样喊,王戎就有点抹不开面子,一次忍不住了,对妻子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请她以后不要再公开喊自己“卿”。

结果妻子不干了,当即撒娇反驳:“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意思很明确,私下里可以叫,公开为何就不能叫?我不叫,你想让谁叫?

王戎觉得妻子说得对,便不再反驳。这在“夫为妻纲”的时代,真是少见,所以,王戎爱妻是出了名的。

此外,王戎还有一双慧眼,有过人的洞察力。大家小时候都听过,一群小孩子,在路边摘李子,只有一个小孩子没有随波逐流,他在一旁模仿柯南判断说这李子要是甜的,肯定早就被路人摘光了,现在还有,肯定又苦又涩。

果不其然,又苦又涩。

最后一个要说的阮咸,是阮籍的侄子。阮咸是个孤独的人,因为他是个天才,天才都是孤独的。阮咸从小就展现了一种过人的音乐天赋,传说三岁就会弹琵琶,远胜当世的郎朗。

这哥们儿还意志坚定,特重感情,和自己的婢女生了一个孩子。在那时候这是重大新闻,堪比现在某个流量明星出轨。

可阮咸不在乎名节,勇敢地向爱情迈出一步,娶了婢女,当时轰动全城。

每次竹下喝酒,阮咸总会为其他几位弹上一曲。其余人都会疯狂打call。

阮咸的琵琶有多好?据说古代的某一种琵琶就以阮咸来命名的。

阮咸成了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音乐家。

但我最佩服的还不是他追求爱情的精神,而是他每次喝醉了,都可以和他亲叔叔阮籍称兄道弟。

二、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魏晋名士众多,竹林七贤算是其中的代表,竹林七贤几乎成了所有名士的缩影。

例如饮酒。刚刚说了,这几个哥们儿爱喝酒,他们入朝为官的原因都是因为朝廷的酒比民间的香。

连向秀这样的文艺青年,都被培养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

其实喝酒很正常,现代人都要饮酒,不论悲欢。

但接下来这个爱好,就有点彪悍了。

大部分喝完酒就是去唱歌睡觉,竹林猛男们是去嗑药。

当然,一千多年前的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毒品,完全没有安全意识。

那种药叫五石散,口服的,味道我不知道咋样。

据说,发明五石散的是魏晋玄学先河何晏,这种药本身是用来治病的,具有增强男性体质,提升体力,以及治疗男性某种疾病的功能。

说通俗点就是,有点像伟哥加兴奋剂。

吃了这种药会浑身发热,整个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的状态,同时伴随着幻觉产生。

这就是最原始的毒品。嗑完五石散,全身燥热,必须喝温酒,吃冷的东西,或者不停的运动出汗来散发药力,不然就要血管爆裂而死。

所以我们的猛男们,每次嗑药结束后,都要赤裸着身体走两步,来散发身上的热量,所以就有了“散步”这一说。

你说这个爱好猛不猛,竹林七贤刺不刺激。

名士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清谈鸿儒,寄情山水。

这种清谈是完全石脱离政治的,几乎完全开始研究哲学,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推动了玄学发展。

寄情山水的一个表现是,拒绝入朝。

竹林七贤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分歧只产生于一个人,这个人异常想当官,为功名奔波一身。

这个人就是山涛。

从山涛为官开始,竹林boys们就开始单飞,竹林七贤分崩离析。

一代名士的壮烈悲剧,也从这里拉开帷幕。

我想,他们在余生一定会想念曾经的昔日时光。

毕竟,那时候大家都还在,我身边还是你,你身边还是我。

三、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表面上来看,最开始撕逼的是嵇康和山涛。

嵇康是公开反对司马氏的,而山涛在自己的辛苦耕耘之下,终于在四十岁时,成为司马氏手下的官。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嵇康不想放弃。

山涛有自己的抱负。即便是当了官,他依旧刚正不阿,从不站队,该谏言时从不含糊。在地方时,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颇得百姓爱戴;在中央时,做好本职工作,概不结党。

一路走下来,山涛认为,不管是曹家的江山,还是司马氏当权,只要有一颗爱国爱民的红心,还是可以为官做事的,便一再邀请嵇康也入朝为官。

嵇康却一次次没有回应。

终于,在一个晚上,窗外夜色茂盛,屋内灯火晦暗。嵇康坐在灯下,开始写文章。

表面上,嵇康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上前仔细一看,发现这篇文章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就知道他此时内心的苦楚和悲伤。

巨源是山涛的字,这是一封和山涛的绝交书。

山涛是他尊敬崇拜的大哥,像亲哥哥一样照顾他。

此信落笔,就一别两宽。

嵇康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信仰,知识分子的家国信仰和不愿意为权贵折腰的派头。

自由人格,淡泊名利,生死置外。

高傲。不羁。

这就是名士的情怀。

山涛看到此信后,连声长叹,掩面大哭,哭声中在念叨着什么,如果你仔细听,会发现是嵇康的名字。

全天下都知道嵇康和山涛绝交了。嵇康做得够狠。

这是一个导火索。

更大的创伤,是嵇康的死!

嵇康死了,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给砍了。

在死之前,嵇康只要说一句求饶的话,他就能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嵇康被捕后,山涛在朝廷里四处奔波求情,还让嵇康的家人给嵇康带信,只需要他低个头,兄弟就能把你捞出来。

嵇康沉默不语。囹圄中四处漏风,脚下是一只又一只乱窜的鼠辈,他们啃食着一切。

行刑的那天,八方朝拜,京城的断头台被堵的水泄不通,人群拥挤,大家都想再看一看,这位绝世才子,孤傲的天下名士。

嵇康衣衫褴褛,看了看天,又看了看台下的人群,发现有三千太学生,聚集在法场,为他求情。

嵇康终于说了一句话。

当然不会是求饶的话,不然他就不是嵇康了。

嵇康说:时间尚早,想抚琴一首,曾经有位太学生想向我学习《广陵散》,我拒绝了。今天是最后一次,我想为他抚琴一次。

迫于群众压力,行刑的官员只好答应。

一曲《广陵散》,嵇康扶琴乐之,如痴如醉,现场无人不动容,连抱在手里的孩提都哭了起来。

曲终声至,嵇康大呼:《广陵散》从此绝矣!

刀口向下,阳光已至,行刑。

当众三千弟子,跪于刑场,向嵇康行大师礼。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这三千弟子穿的是吊丧的孝服。

哭声感染从人群中炸开。

其中有竹林七贤的几个人,有一起跪拜的贩夫走卒,还有远处阁楼里的山涛,他满眼泪水,不是身边的卫士搀扶,他几乎休克晕倒。

嵇康之后,无真名士!

《广陵散》从此成为千古绝唱。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梦见一个男子,白衣于青竹,竹尖滴水,他抚琴而歌。

后来天下人咒骂山涛,说若不是山巨源,嵇康或许就不会死。

难道真是山涛的错吗?

不是的。不论怎样,嵇康都是篡权的司马氏家族的肉中刺。

不能为我所用,就除之而后快。

山涛的一生,都是卑微的,隐忍贯穿于他的奋斗史。

年少丧父,看遍世间苍凉,山涛立下志向,为民请命。

在乱世,这句话说的容易,无数知识分子纷纷放弃,只好归隐山林,而山涛从未放弃,在四十岁前,他刻苦耕读,拜会朋友,游走权贵。

他知道这是曲线救国,他渐渐发现,效忠谁不重要,只要能为黎明开太平,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于是在四十岁时,山涛终于得到司马家族的赏识,担任了郡主薄,相当于政府的文秘,主要处理文字工作,写文书之类的。

这官是不是太小了?

是的,你看曹操二十出头就是副厅级领导干部,掌管半个京城的治安。而山涛呢?四十之时才是一个副处级文员,毫无权力。

连后来的陶渊明,都是县里的正处级一把手呢。

试想,山涛也是当时的名士,名士的狂妄气息每天影响着他。他就甘愿如此吗?

是的,他不甘愿,心存不甘。他肯定想过自己游走权贵那么多年,早已名声大震,现在却只让当一个小小的主薄。他也想过辞官隐居,和几个弟弟们纵情山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当主薄会不甘心,放弃更不甘心。

每每此时,山涛心中就想起他同年看到的饿殍遍野,看到的百姓苦痛,黎民苍凉。

他知道他和其他名士不一样,他更希望献身国家治理,而不是四处买醉。

我常常认为,山涛才是正真心怀天下的人。

务实和忍辱负重贯穿他的一生。

相比名士,山涛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入朝之后,凭着自己的能力,步步高升,后来官拜尚书仆射,领吏部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副国级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竭尽心力,为国家挑选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史称山公事。

可山涛正真实现了理想吗?看来是没有的,西晋时期朝治任然腐败,社会依旧动荡。

历史,不是山涛一个人能改变的。

我想,山涛在结束人生闭眼的一刹那,心中是无憾的。

因为他奋斗过,国家也因为他有了一些起色。

他的奋斗是常人不能理解的,首先是因为嵇康的绝交而受到天下名士的唾骂,其次是多年来的卧薪尝胆。

还好,天下人都不能理解他,但嵇康能。

是的,只有嵇康。

只有嵇康才明白山涛的鸿鹄之志。

无数的日子里,他会想起,嵇康为了保全他而公开和他绝交,使之能够真正获得司马氏的信任——嵇康知道,进入仕途,必须要有明确的立场。嵇康是曹氏的女婿,山涛却一再邀请他入仕,他这个大哥可真是太理想化了!

大哥太理想化,那就由小弟来帮你。绝交!这样,司马氏就可以安心用你了。

所以,那封充满恶毒攻击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更像是对司马氏的一场表演。

到后来嵇康身陷囹圄,山涛四处奔波,嵇康死前对膝下孩子说:我死了,你们不要怕,去找山伯伯,他会照顾你们母子。

结果诚如嵇康所言,山涛将嵇康的孩子视如己出,在司马氏的高压统治下,保护着嵇康遗孀和骨肉的安全。

后来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使徒行者》,其中张家辉对古天乐说:我说一万句都是废的,做兄弟,在心中你感觉不到的知无涯。

一瞬间,我泪流满面,想起我幼时的发小,想起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嵇康和山涛。

是兄弟,在心中,我感觉不到,可你永远知道我在想什么我要做什么。

四、让我再看一眼,从南到北

嵇康死后,天下名士一片慌乱。

剩下的几贤陷入悲痛。然后,在山涛的劝说下,被迫入朝为官。

山涛知道,他已经没有嵇康了,剩下的一个也不能少。

这像极了后来水浒里,宋江死后众兄弟悲惨的结局。

向秀后来写了千古名篇《思旧赋》来怀念嵇康,最终自己郁郁寡欢而死。

刘伶最终真正买醉,也许喝醉时,他才能回到曾经的兄弟身边。

后来有一种酒叫刘伶醉,朋友问我味道咋样。

我心里想:肯定是苦的。

多少年来,人们谈及竹林七贤,都会想到他们的飘逸,自在和神游。

可这其中万千苦楚皆被历史埋没,只留下最好的一面。

竹林七贤之后,东晋文人少了派头,宋唐名士多了风流却少了神韵,色而不淫的阮籍,他们永远学不会;元明墨客,喜欢月旦朝政,却少了七贤的决绝与执着;明朝大师众多,却少了纯粹感……

历代名士都在模仿他们,但大部分的模仿都只是邯郸学步。

我想历史会撇头,我们也会回首。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魏晋之时,出名士;魏晋之后,无名士。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朝祖先因玄鸟而生,刘邦蛟龙生的,扒一扒史书中帝王的奇葩起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君权具有神性,不过是史学家们开的一个“玩笑”,只是为了抬高皇帝的身价罢了。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史书中的皇帝奇葩身世。“国史”开启于《史记》,那么我们也从太史公开始吧。《商本纪》“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人的祖先是简狄吞食了一个玄鸟之卵而生。商人祖先的传说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吃

  • 汉武帝临终命令,世人百思不解,2000年后果然被一个女人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就在这时候,汉武帝扭头看到了站在身后的赵钩弋,脸上却再没有了往日的宠溺,转而笼上了一片寒霜。突然,他大声吩咐左右将这个昔日里倍受宠爱的美人拉下去,关进监狱。钩弋夫人还没有明白过来为何丈夫今天一反常态,就被这一盆冷水浇得从头顶凉到脚底,她赶紧摘掉自己的首饰,跪下请求宽恕。然而,平时里对自己温柔以

  • 《隆中对》给刘备确定方向,策略为先弱后强,但失荆州导致战略未实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隆中对》究竟给刘备带来了什么,刘备是怎么驾崩的?刘备本是无头苍蝇,《隆中对》才看到了方向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是要首先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实现它!刚开始的刘备就是一个没有小目标的无头苍蝇。刘备觉得自己很有志向,要统一天下,相对于官二代袁绍、公孙瓒等,刘备感觉完全可以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只是萧何的原因,更多是因韩信与刘邦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萧何当初对韩信的看重是真心的,说他是韩信的伯乐一点都为过,像韩信那样的人,一没有出身,二没有战功,除非经过数年的战场拼命厮杀,否则是很难让人相信他的能力的,他要想脱颖而出是很难的。他之前的经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他先是跑到项梁的军中,希望被委以重任,但项梁压根注意不到这个人,项梁死了之后,他又跟着项羽

  • 秦始皇的马车下面,藏有两个“伏兔”,它们是现代减震器的老祖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考古专家制定了详细的挖掘方案后,一场艰苦卓绝的挖掘工作开始了。随着挖掘的深入,青铜车马逐渐显露出来,可惜的是,由于土层压力太过强大,导致青铜车马已被压成了很多碎片,正因如此,考古专家们只能暂缓挖掘进度,转而仔细清理每一块铜片。正当考古人员悉心清理时,他们在偶然之间发现了两个不同于青铜碎片的铜质器物

  •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备受后人质疑,1708年后才发现他料事如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诸葛亮看来,应当步步为营,走大道攻取凉州。在取得凉州的资源后,再徐图关中。然而魏延却认为,兵贵神速,不如一步到位。他请诸葛亮给他5000精兵,带可供10天食用的干粮,穿越险要的子午谷,到达长安城下。当时守卫长安的主将是外戚兼膏肓子弟——夏侯楙。此人志大才疏,怯弱无能,他见魏延兵临城下,必然夺路而逃

  • 魏国大将送诸葛亮一块玉和一顶帽子,诸葛亮却说:终于可以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孟达,扶风人,出身于一个宦官士家,与大谋士法正十分要好。汉朝末年,孟达与法正流亡蜀地,成为当地军阀——刘璋的部属。然而孟达和法正认为刘璋生性懦弱,没有雄才,因此他俩与张松一起谋划,策划了刘备入蜀事件。其后,刘备与刘璋反目,孟达和法正立即投靠了刘备,并得到了刘备的重用。汉中之战后,刘备让孟达从汉中向东

  • 司马懿骑着马,看见诸葛亮坐车指挥战斗,感叹道:这仗我打不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诸葛亮乘车,不过是小说家的言论。然而在各种记载中,诸葛亮似乎还真的乘车作战。根据东晋人的记载,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曾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阵。司马懿穿着盔甲,骑着战马,却见河对岸的诸葛亮身着素服,头戴葛巾,乘着四轮车作战。看着诸葛亮镇定自若的样子,司马懿居然有些怂了,并说:“这仗不能打!”为什

  • 两个证据表明,匈人可能并不是匈奴人,那匈奴后裔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8月中旬,匈奴民族留在世界上唯一可考的都城——统万城的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吸引了不少历史、考古爱好者的关注。然而在互联网上,长期存在一个比这火热百倍的话题——西迁的匈奴末裔究竟去哪儿了?他们真的在几百年后席卷罗马帝国,成为“上帝之鞭”吗?如果不是,他们又是否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呢?匈奴最后的都城:统

  • 项羽自尽1300多年后,被一女子道破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假如项羽做稳了西楚霸王,中国的未来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政治上,项羽更愿意复古,所以他采用分封制度;刘邦虽然也分封了一些子弟,但是在整体上还是采用了秦始皇的制度。这不是我这篇短文的主题,我更想说的是,项羽失败这一事件对中国人心理上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中国人记住了“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