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国称王后,四代就灭国了,只是因为夫差放了勾践吗?

吴国称王后,四代就灭国了,只是因为夫差放了勾践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530 更新时间:2024/2/10 6:36:37

01 吴国的崛起

吴国是周王室姬太伯建立的,但是建立之后跟中原的联系并不紧密。直到春秋后期,传到第19代国君寿梦时,吴国才开始跟上了中原的步伐,“吴于是始通中国”。

当年,晋楚争霸,为了培养一个能够给楚国添乱的势力,晋国派了人到吴国去,把晋国先进的文明传播到了吴国。尤其是教会了吴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让吴国的国力开始逐步提升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后,当时的吴国君主寿梦便自立为王了。周朝建立的时候规定,只有周王室可以称王。那么,作为周王室一脉的吴国,为什么敢僭越称王呢?

史书上只说了一句“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意思是寿梦在位的时候,吴国从一个蛮荒国度变成了一个文明国家,变得强大了起来,所以才称王了。当然,除了这个,可能还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吴国隔壁的楚国早已经称王了。吴国想要发展,也要履行跟晋国的约定,就要攻打楚国。既然目标是楚国,楚国都称王了,自己不称王,这总显得低人一等。

其次,吴国远离中原,山高皇帝远,就算称王了,周王室也不会说啥。

最后,也许寿梦有将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心思,毕竟周王室已经衰落了。自己也是姬姓一脉,难道不应该代表周王室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寿梦在位25年,然后将王位传给了自己儿子这一代,他的三个儿子依次称王,加起来在位34年。这一代的王,能力相对中等,没有太大的建树,但是却也让吴国逐渐发展了起来。

再下一代,王位传到了老三的儿子僚的手中,但是僚的王位来得并不稳固,所以他也没有太大建树。相反,老大的儿子公子光却屡屡与楚军作战,获胜居多。后面,公子光刺杀了自己的堂兄弟吴王僚,自己当上了吴王。他们俩就是第三代里当吴王的人。吴王僚在位的时间是十三年。

公子光就是阖闾,他当政后,重用了伍子胥孙武伯嚭这些能臣。他迫不及待想去攻打楚国,但是当时的伍子胥和孙武都给他指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吴国的国力太弱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虽然从寿梦到公子光,吴国已经发展了七十多年了。但吴国是从几近于刀耕火种到步入文明时代的,积累的时间太短。当时的楚国虽然正在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真正打败楚国这个庞然大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孙武见阖闾的时候,就拿了我们熟悉的《孙子兵法》来讲,他强调“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就是,吴国应该应该先发展起来、强大起来,这样才能威慑周边的国家,然后再通过有效的外交手段牵制敌人,最后才是发兵攻打。而且,不出兵则已,一旦出兵就要速战速决,因为兵事牵扯到国力,战争一旦持久,很有可能将国家拖垮。

所以,他的建议是派出一部分兵力时常骚扰楚国边境,让楚国疲于应付。然后努力发展生产、铸造兵器、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年之后,孙武开始带着他训练出来的军队对楚国进行攻击,一方面是让军队多些实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试探楚国。

直到阖闾在位的第九年,吴国才对楚国发动全面战争。积累了九年的吴国,一路势如破竹,五战五胜,直接将楚国的首都攻打了下来,楚昭王出逃。后来,越国听说吴国倾全国之兵攻打楚国,便派兵进攻吴国,吴国不得不分出部分兵力防备越国。这时,秦国派来的援兵也抵达楚国,吴国的军队陷入泥潭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眼见着胜利就在前方,阖闾不愿撒手,他的弟弟一看,就自己带兵回去自立为王了。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阖闾才不得不撤兵。

此次攻楚,无法取得最终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吴国的国力还是太弱了。虽然积累了九年,但是国家能供养的大军也就几万人而已,即便攻破楚都,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楚国,甚至自家地盘都容易不保。

阖闾在位十九年,去世后夫差成了第四代子孙里的王。夫差即位的第七年北上伐齐攻鲁,此时是吴国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2 吴国的衰落

从阖闾开始,到夫差北上争霸,前后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里,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努力下,吴国的国力上涨了不少。但是,从夫差在位的第十一年开始,吴国就在吃老本了。而吴国的衰落也可以以这一年为一个节点。

为什么呢?

这一年,吴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吴王夫差赐死了功劳最大的伍子胥。作为伍子胥的好友,当年也是因为伍子胥的推荐才来到吴国的“兵圣”孙武也离开了吴国的政坛。等于说,吴国一下子失去了政治和军事上的两大支柱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夫差为什么要赐死伍子胥?

最大的原因在于夫差的刚愎自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打败过楚国,称王后又击败越国,接着北上争霸,连强大的齐国都被他打败了。所以,在夫差看来,自己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伍子胥却喜欢给他泼冷水,怕他头脑发热。尤其是在对越王勾践的事情上,伍子胥屡次劝谏要将勾践处死,否则就是养虎为患,但是夫差不听。再加上大夫伯嚭收了勾践的贿赂,经常在夫差面前诋毁伍子胥。夫差对伍子胥也就更加不喜欢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赐死伍子胥后,夫差就带着孙武留下的精锐部队北上争霸。这一次,他是孤军深入,客场作战,并且没有稳定的补给,而他的对手是北方强国齐国和晋国。经过三年征战,虽然打得难分难解,但是精锐部队死伤大半,再加上吴国被勾践趁虚而入,他的大后方都不稳固了。

于是,他着急地在黄池召集诸侯,想称霸中国,但是最终还是屈服于晋国,让晋国成了霸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等他回到吴国,留给他的只是个烂摊子了。史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疲敝。”这三十年积攒下来的家业,几乎被他霍霍光了。在和越国胶着地战斗了九年后,他最终兵败自杀。

吴国从走下坡路到灭亡只用了短短十二年的时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吴国的综合国力太弱了,虽然经历了四代人七个王的励精图治,但是时间还是太短,积攒的家底并不够,经不起大规模的、长期的战争消耗。

隔壁的楚国虽然国都被攻破过好几次,但是楚国国力雄厚,总是能尽快恢复过来,没有那么容易灭国。而吴国不一样,如果夫差没有好大喜功,北上争霸,而是继续努力发展,也许战国七雄还有吴国的一席之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回望历史——成都武侯祠关羽陪祀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内关羽的陪祀共有四人——关平、关兴、周仓和赵累。关平和关兴是关羽的儿子,周仓和赵累是关羽的部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能够“陪祀”是后世给予人臣和学生后辈(例如孔庙中陪祀孔子的)极高的评价和待遇。关于周仓和赵累,我们一般对周仓更熟悉一些(总是为关羽扛着青龙偃月刀,这大刀在历史上也并不

  • 诸葛亮执法“水镜无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从《三国志·李严传》看,李严的人品和犯罪事实清清楚楚,他卑鄙自私,贪婪自大,名利心重,对人苛刻,难于相处,对国家缺乏应有的忠诚度,受到惩处完全是咎由自取。相反,从诸葛亮对李严的惩处过程来看,诸葛亮真正做到了“水镜无私”。正如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所说,“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

  • 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赵云被排在了五虎将最后,科学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史书上面,我们能找到最接近的概念,其实是陈寿他在三国志里,把前面提到的五个人物合并在一起做成列传,不过和小说里面的排列顺序略有不同,他把赵云放在了最后,变成关张马黄赵。很多人就怀疑,难道以赵云他从年轻就追随刘备,数次帮他抢救妻儿,协助诸葛亮北伐的功劳,还不够资格去挑战蜀汉五虎将第一名的地位吗?今

  • 司马懿这五句话,听懂两句都够用一生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你的日积月累,早晚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01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学会敬畏自己的对手在曹叡(ruì)死后,曹爽嚣张跋扈,独断专权,一手操纵把司马懿升为太傅,其实是架空了他在朝堂的控制权。面对曹爽种种咄咄逼人的行径,司马懿的学生钟会上门劝他:“老师,你就甘于这坐而论道的太傅之位吗?”钟会的劝告

  • 史说三国:三四六 司马二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王元姬(217年-268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王元姬出身于东海书香门第的王氏,祖父王朗、父亲王肃都是著名的经学家,王朗官至司徒,封兰陵侯,王肃为中领军,袭封兰陵侯。王元姬八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尤其精通丧服礼仪,只要是有文义的,看了一遍,一定能记在心中。九岁时,遇到母亲羊氏

  • 为何曹丕只活了40岁,看看曹操死后他都干了什么?色是一把刮骨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后人就其在曹操死后的行事风格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色是刮骨刀,美人乡是英雄冢,古人诚不欺我。 曹丕功绩 中国古代历史上,通过禅让得来的帝位,大都不被别人认可,原因就在于禅让的过程之中,带有一丝强迫性。当正统转化为非正统,后人自然不会接受。可要说道曹丕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功绩,还真就比已经名存实亡的汉

  • 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神”的七大人物,诸葛亮未进前五,第一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这两句诗出处不一样,却能和谐地用在一处。人生当如意时,真是给个神仙也不换。不过人与神仙,从来都不对等,换自然是换不了的。那么就中国古代历史诸多传奇人物而言,“最接近神”的七大人物,分别是谁呢?连诸葛亮都不在前五的话,谁又会是第一? 第七位: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朱元璋的智谋团中,

  • 掌权之后的董卓,究竟荒唐到何种地步,当时的女性又是多么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而董卓的进京也为后来的三国乱世,拉开了序幕。而真正历史上的董卓,他的一生其实远比小说还要精彩。年轻时的董卓,是个骁勇的武士,史书也记载他,臂力过人,左右驰射,在羌人中少有对手。甚至还“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是个行侠仗义的勇武之人。但京都繁

  • 东汉风云:刘英觊觎神器牵连甚广,寒朗入阙复陈为冤辨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广陵王刘荆自奉诏还国后,仍然怀着异图暗中引入术士,屡与谋议,且日望西羌有变,可借防边为名,称兵构乱。事为汉明帝所闻,特将他徙封荆地。刘荆越加恚恨,至年已三十,召相工入语:“我貌类先帝,先帝三十得天下,我今亦三十岁,可起兵否?”相工支吾对付,一经趋出,便向地方官报明。地方官当即奏闻,朝廷派遣使者责

  • 智取庐江:曹操的老朋友刘勋拥兵数万,孙策如何轻松将他击溃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15袁术之死让东南局势更为明朗,这一集团很快分崩离析,最终为孙曹两家所瓜分。而作为袁术余部,这些人也必须为了自己的前途做出决断,尽快选边站队。相比起来,曹操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一是天子在他手里,占据着大义名分,第二他的实力也比孙策更强大。因此那些有名望的人,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