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十大代表赵声良:守着莫高窟38年,真的很幸福!

二十大代表赵声良:守着莫高窟38年,真的很幸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678 更新时间:2024/2/7 19:45:29

这是几代莫高窟人凭借智慧和汗水积淀形成的“莫高精神”。

择一事终一生,代代传承,开创基业。以书鸿、段杰、樊锦诗、旭东等为代表的莫高窟人,通过对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出生于1964年的赵声良,就是其中一员。1984年,20岁的他大学毕业,选择来到莫高窟东面戈壁滩上的敦煌研究院,至今在敦煌工作38年。

10月20日,“政事儿”专访了在京参会的党的二十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

赵声良曾任敦煌研究院编辑部主任、副院长、院长。如今的他,头发已花白,但热爱与坚守的心依旧。他说,“我们守的是一座巨大艺术宝库,里边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对于研究者来说,那简直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艺术海洋。”

赵声良接受新京报专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文化最多的一次,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政事儿: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可以谈谈对报告关于文化部分的总体感受吗?

赵声良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文化最多的一次,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新时代的“两个结合”,是重大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也身体力行,2019年到敦煌莫高窟视察,2020年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还去了很多著名文化遗产地,就是要告诉大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非常重要。

报告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包含很多方面,但源头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谈文化自信、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程,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没有了根。

我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在敦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很深。我们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我们社会主义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丰富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赵声良(资料图 来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让游客近距离领略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体验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美好”

政事儿:你见证了近年来敦煌文化保护的全过程。你认为文物保护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赵声良: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经常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全国来看,大家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大家逐渐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文化自信。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变化。

对比10年前,敦煌在中国的影响力、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影响力以及在世界的影响力,都极大增强。现在普通游客来敦煌,你问他敦煌是怎么回事,他能说出一些文化来。

敦煌研究院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弘扬。首先在保护理念上,有一个很大发展。几十年前,我们做文化遗产工作的这些人,很担心游客来了,看得太多了,壁画坏了怎么办?那就尽可能让人少来、不要来看。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播、弘扬,就必须要让更多人了解,所以开放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在保护好的条件下开放。

政事儿:对此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赵声良一方面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把古代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另外我们采取科学手段进行调度。比如,大批游客涌进洞窟,一下子增加了空气的温度湿度,必然会对洞窟产生破坏。我们就通过科学调度让游客分批次来。

2014年,敦煌建成了数字展示中心,通过数字化电影,让游客先看电影了解敦煌优秀艺术,了解历史背景,再进洞窟。每场电影20分钟、两场40分钟,一批批游客看过电影后再进洞窟,就形成了有序参观。我们通过科学调查研究游客承载量,来确定洞窟在不损坏壁画情况下能接待多少人,现在严格按照承载量来接待。

洞窟太小,人不能进去怎么办?我们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洞外用手机就能看到洞内完完整整的壁画。这些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辅助手段,观众体验很好。游客有序参观,震撼的敦煌艺术也得到很好呈现。此外,敦煌文化保护的数字化我们已经做了20多年,现在有100多人的团队从事这项工作,把洞窟壁画、塑像全部数字化保存,既可以让研究者进行研究,也可以让游客观看。

改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念,不是把洞窟关闭起来,而是为游客着想,用各种科学办法,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让游客近距离领略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感知敦煌壁画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体验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美好。

“目前莫高窟的防护工程已基本完成”

政事儿:在敦煌文化保护过程中,有没有面临过突发天气?你们是如应对的?

赵声良我在敦煌工作38年了。3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周边很干燥,一年也就下几次雨,一直持续干旱。最近一些年,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敦煌降雨量逐渐增加。降雨量增加,对周边农作物发展是好事,但对莫高窟来说就不是好事了。莫高窟是最怕水的,只要潮湿它就坏了。

近20年来,我们单位想了很多办法来保护莫高窟。一是我们对莫高窟周边环境道路进行多次改建,特别是那条大泉河。这条河平常看是干的,一年会发一两次洪水,来得很快走得也快,呼啦一下一两个小时就满了。2019年的一次洪水还把桥冲断了。这是一个巨大威胁。在莫高窟历史上,桥被冲断的情况,最近一二十年已经出现好几次了,每次冲断我们都在想办法加高堤坝。

现在即使发大洪水,可能会把公路那边的桥冲断,但水进不到洞窟里去,洞窟是安全的。一旦有大雨,我们马上停止开放,既要保证游客安全同时保证洞窟的安全。这么多年,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多防灾议案,任何时候有了突发情况,会马上采取措施。

我们没有放松警惕,现在已经基本建成了非常完善的监测系统,每个洞窟有监测探头,对空气、温度、湿度等指标时刻监测,遇到异常就会发信号到监测中心实验室,我们马上派人去检测。在洞窟外面,还有一个小型气象站对周边气象做监测。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治沙工程,防止沙子对洞窟造成影响。可以说,目前莫高窟的防护工程已基本上完成了。接下来,我们会总结对莫高窟的保护经验,带动对整个甘肃文化遗产地的保护,把我们的国粹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敦煌属于中国,敦煌学属于世界”

政事儿:刚才谈到对敦煌文化的研究。这项工作是如何与国际合作、增强文化交流的?

赵声良敦煌属于中国,敦煌学属于世界。敦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研究、去挖掘其价值,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近年来,对敦煌学的研究发展到了新高度。敦煌研究院广邀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共同做好敦煌学研究,通过组织开展国际学术讨论会等方式,吸引众多国内外学者到敦煌参观考察,使敦煌文化得到进一步宣传推广,让中国精神、中国形象得到广泛传播。

我们还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部分国家建立起交流合作关系,帮助各国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像吉尔吉斯斯坦,他们明确提出,希望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帮助他们去保护壁画,我们就派人去考察了。

政事儿:讲好敦煌故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赵声良讲好敦煌故事,首先要把敦煌象征中华文明的这些方面介绍给外国朋友,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华文明的优点。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和外国之间的交流繁华之地。敦煌的中外文化不断交流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优势。这说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我们有文化自信。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以开放胸怀接受外来文化,不断融会贯通,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发展,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每天到洞窟里看一看,有了感想我就可以写成论文,时间长了我还可以出一本书”

政事儿:敦煌远离市中心,你一直坚守着莫高窟。会感到独孤吗?

赵声良:一个安静的环境,可能会有人感到很寂寞。但对我来说,如果有一个安静环境,我可以专心做研究,我可以写很多论文、出一些书。比如去年有两个月,因为疫情我被封控在兰州。这两个月里,我写了一本书。

但敦煌环境不同,敦煌莫高窟真的很安静,我们守的是一座巨大艺术宝库,里边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对于研究者来说,那简直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艺术海洋。

每天到洞窟里看一看,有了感想我就可以写成论文,时间长了我还可以出一本书。2004年以来,我差不多平均每年出一本书,现在已经出了20多本。我能在敦煌工作,真的很幸福。

(作者:何强 马骏 蒋鹏峰 )

(来源:“政事儿”微信公众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乾隆出上联:洞中泉水流不尽,纪晓岚哑口无言,一女子轻松对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中晚年的时候就已经觉得天下太平了,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努力的治理国家了,乾隆皇帝前面二十年的时候是堪比自己的老爸雍正皇帝的,可是这样的日子十分的单调和无聊透支了乾隆皇帝的精力,所以到晚年的时候他便开始游山玩水,毕竟这盛世不去享受享受岂不是白活一场。根据《清史稿》之中记载乾隆帝尤爱诗词对联,时

  • 揭秘:李秀成被判凌迟处死,为何曾国藩却把他给斩首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里或许有些人会并不以为然,但是大家要知道,在满清统治时期造反的罪名可是要被凌迟处死的,相对于李秀成的被砍头来说,那么凌迟处死就要痛苦到一百倍的程度了。不过,在这里也确实是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李秀成被判凌迟处死,为何曾国藩却把他给斩首了呢?难道真的就是因为李秀成很厉害的原因吗?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揭

  • 《薛平贵与王宝钏》历史原型——唐朝名将薛仁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薛平贵和王宝钏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们是戏剧《王宝钏》中的虚构人物,原型取自唐朝的名将薛仁贵。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薛平贵和薛仁贵的名字仅一字之差。而且《王宝钏》和关于薛仁贵的戏曲《汾河湾》《薛仁贵征东》剧情非常相似,所以很明显薛平贵就是改编自薛仁贵的故事。相传,山西有一富人为母祝寿,请了戏曲班子唱《

  • 满清最厉害的王爷,功绩堪比努尔哈赤,没有他就没有康乾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如果没有多尔衮的话,那么满清是无法入关的,更别说满清后来还统治了中原大地将近300年的时间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这一点而言,也就足以证明多尔衮这位满清的王爷到底是有多厉害了。下面,咱们就来说一下,满清最厉害的王爷,功绩堪比努尔哈赤,没有他就没有康乾盛世吧。多尔衮人称九王爷,他是努尔哈赤

  • 刘禹锡拿自己的文章和韩愈相比,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是“可笑不自量”吗? | 孙琴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黄庭坚书刘禹锡竹枝词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刘禹锡入朝廷供职,与韩愈、柳宗元同在御史台任监察御史,三人朝夕相处,十分融洽。当时该部门人才济济,但一生爱才的韩愈却特别欣赏柳宗元与刘禹锡,曾有诗云:“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也正因为有这份情谊,所以柳宗元、韩愈相继去世后,刘禹锡都写有祭文。在

  • 难得一见唐代草书真迹,被日本皇室珍藏300多年,这才是书法珍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难得一见唐代草书真迹,被日本皇室珍藏300多年,这才是书法珍宝

  • 孙殿英盗清陵时,没瞧上乾隆的那床“棉被”,九十年后价值1.3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孙殿英的故事,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气。一共盗过两座帝王墓,一座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一座是慈禧太后的定陵。作为乱世军阀,身兼盗墓职业的人有不少,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也是干盗墓起家,并开创盗墓行业的新“高度”,曹操曾专门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职业,把盗墓所得的财物用来充作军饷。既然曹操能开启盗墓的先河,

  • 安禄山造反的一年,发生了多少没想到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玄宗年老昏庸的宣传性叙事背后,安禄山的叛乱有着一系列深层原因:安禄山个人被唐玄宗作为制衡太子的棋子,在各方压力下对自己前途的绝望;河北士民对长安朝廷被关陇集团把持,又把西北边境战事成本压到自己头上的不满;后突厥汗国崩溃后边境大量部族流动对安禄山军事实力的增强。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下,安禄山最终

  • 唐高宗迎来“中年危机”:一边着急立太孙,一边放权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社会里,像册封皇太孙这样隔代安排继承人的现象并不多见,而皇帝、皇太子、皇太孙同时都活着的情况则更为少见。明成祖朱棣算其中一个,他在朱瞻基13岁时封其为皇太孙。朱棣此举,一来是太子朱高炽身体不好,自己对他也不太满意;二来13岁的朱瞻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和才能让他十分欣赏。相较于明成

  • 西晋王朝做错了什么,导致三国时都不敢造次的少数民族肆意南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之后的百年乱世算是一个非常不堪回首的时期,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战乱当中。但人们奇怪的是,在西晋之前的三国时期也正值战乱,但后世横冲直撞的北方少数民族,在当时根本无法染指中原。事实上,他们之所以无法南下,很大原因是当时中原地区的猛人太多,他们根本不敢侵扰。但不可思议的是,结束了名将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