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他们为何要去信洋教?其实就是因为一张大饼

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他们为何要去信洋教?其实就是因为一张大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801 更新时间:2024/1/23 8:16:40

不过,话又说回来,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他们为何要去相信洋教呢?

下面,咱们就来说一下,其实就是因为一张大饼吧。

太平天国起义跟以往的农民起义不一样,而且还是很不一样,因为太平天国信奉的是拜上帝教,简单直白的来说也就是上帝。

大家肯定都知道,上帝无非也就是西方的神罢了,很显然在咱们东方是行不通的。其实,农民起义信奉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封建统治时期是比较迷信的,不过对比之下如果农民起义,信奉玉皇大帝或者是元始天尊等等之类的东方神,那肯定也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但是,他们非要去新洋教的上帝,那就让人完全不能理解了,毕竟不管怎么说,即便是农民的话,也没有任何理由放着自己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去信奉,而是去信奉别人的东西吧?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民起义中的农民可是一点都不傻的,因为他们之所以会起义,那么他们肯定就会有很明确的共同目标,这个目标无非也就是想让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好生活罢了。

那么,作为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他们到底是为何要去信洋教呢?这就要从太平天国的前身拜上帝教开始说起了。如果大家了解太平天国的话,自然也就会知道,其实拜上帝教是一个名叫洪秀全的落榜书生创建的。

洪秀全从小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考取功名为清朝廷效力,只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清廷统治腐败的原因,洪秀全想要榜上有名就必须要走后门送礼,结果直接就导致了他考了很多次都没有上榜,无奈之下洪秀全只有选择回家教书了。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洪秀全在广州的时候遇到了传教的基督徒,基督徒送给洪秀全一本名叫《劝世良言》的书,当时洪秀全并没有在意,等到他回家教书之后因为无聊的原因偶然的翻起了这本书,随之洪秀全就受到了很大的发,于是他就开始琢磨如何用信奉上帝的方式来笼络人心了。

但是很不巧的是,洪秀全这个人只是一个书生,即便是他有心的话也是无力的,不过庆生的是他在宣传拜上帝教理论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知音,这个知音就是冯云山

原本,由于宣传拜上帝教太过劳累的原因,洪秀全已经放弃了,所以他就把所有的事物都交给了冯云山回家继续教书了。

但是,洪秀全没有想到冯云山还真就把拜上帝教给发展起来了。

可是,由于树大招风的原因,冯云山发展了太多的拜上帝教教众,并且他还带领教众寻衅滋事,所以就被官府给抓了起来。其实,这里就是一个重点,因为此时的拜上帝教面对冯云山被抓的这个问题很无奈,可以说他们的心态随着冯云山的被抓也就彻底的崩塌了,但是这个时候又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拜上帝教中的一位平时很低调,并且还不太爱说话的杨秀清,他上演了一出天父附体的鬼畜大戏,又把拜上帝教的教众们给笼络了起来。

其实,杨秀清就是真正给太平天国的农民画饼的人,杨秀清上演的天父附体的大戏说出了太多农民们的心声,简单直白的来说就是,他以天父的名义告诉大家“作为天父的他要带领志同道合的农民们,一起建立一个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衣衣食无忧,人人平等”很显然,其实对于在清政府统治下受到破坏的农民们来说,杨秀清画出的这个大饼就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了,所以抓住农民内心的杨秀清就彻彻底底的翻身力缆狂澜了。

然后,杨秀清就联合了萧朝贵以及从新召回了洪秀全,以至于后期的他们把这张饼画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他们的拜上帝教,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三人商议把拜上帝教更名为了太平天国,所以也就有了咱们历史上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都看出来了,太平天国的农民们虽然信奉的是洋教,但是他们信奉洋教的背后却是想让自己,可以吃到杨秀清他们画出来的这张大饼,所以也就不能说太平天国是信奉洋教的上帝了,因为他们其实是信奉的一张大饼。

那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他们为何要去信洋教?

其实,就是因为一张大饼的原因了。

只是,遗憾的是虽然太平天国浩浩荡荡的打拼了长达14年的时间,但是最终受益的也就仅仅只有位高权重的几个人罢了,就如同咱们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一样,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太平天国把洋教的上帝当作了咱们东方的玉皇大帝了。

但是,至于上帝到底是谁,他们那肯定也就是不会在乎的了,因为不管上帝是谁,只要能给他们带来想要的生活,他们就可以无条件地去相信谁了,最简单直白的方式来说,他们所信佛的上帝无非也就是一个名字罢了,而且还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的那种。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画大饼这种方式也是屡试不爽了。

因为,只要这个饼画得足够大足够真,那肯定也就是会有人去相信的了,就比如说咱们之前的贫富差异很大,突然有个人说只要跟着他,他就可以让大家人人都做富人一样,结果却是他把跟着他想要做富人的穷人都给消灭掉了。大家又是怎么看,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他们为何要去信洋教?其实就是因为一张大饼的呢?欢迎留言评论吧。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拜上帝发展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隋唐风云:唐朝一侍女失踪,3代皇帝苦寻40年无果,遗憾封她为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李豫15岁时,被封为广平王,后开元29年,在“红娘”李隆基的做主下,将秘书监沈易直的女儿赐给他当侍女。值得一提的是,沈氏的母亲还是李豫的乳母,由此可见,他们二人虽然身份悬殊,但着实可以说是青梅竹马长大,之间感情也十分深厚。李豫对她很是宠爱,但由于其身份卑微,不能当王妃,好在她也很争气,第2年就为李豫

  • 太平天国:李秀成到底是怎么被处死的?其实他并没有承受凌迟之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太平天国被凌迟的将领,那颗就是非常多的了,比如石达开,林凤祥,李开芳等等,都是被判处的凌迟处死。李秀成其实也是被判了凌迟处死,早在被关监狱的就被曾国荃把臀部给割掉了,不过后来因为曾国藩亲自审讯李秀成,审讯的具体内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最后原本应该被凌迟处死的李秀成被改成了砍头斩首。那么,李秀成到底

  • 「五凉文化」张轨能离开洛阳去镇守凉州,要感谢司马炎的心腹张华、杨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武威大马文化传媒NO.0035 - 五凉文化 张轨来凉州之前,都在洛阳做什么?为什么张轨能避开贾南风的毒害?这一切都要从张轨求官时说起。西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三国时期曹魏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实现短暂统一的大一统王朝。虽有「太康之治」这样的繁荣,但终归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西晋是士

  • 太平天国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答案:揭露了农民起义的本质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很显然,说其他的东西并不具备任何意义,比如像什么对清政府的影响,像什么颁布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制度等等,无非也都是脱了裤子放屁罢了,毕竟不管太平天国对清政府的影响有多大,清政府都没有被太平天国推翻,讽刺的是最后太平天国竟然被腐败的清政府给剿灭了。然而,那些太平天国颁布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制度,表面上确实

  • 二十大代表赵声良:守着莫高窟38年,真的很幸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几代莫高窟人凭借智慧和汗水积淀形成的“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代代传承,开创基业。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王旭东等为代表的莫高窟人,通过对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出生于1964年的赵声良,就是其中一员。1984年,20岁的他大学毕业,选择来到莫高窟东面戈壁

  • 乾隆出上联:洞中泉水流不尽,纪晓岚哑口无言,一女子轻松对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中晚年的时候就已经觉得天下太平了,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努力的治理国家了,乾隆皇帝前面二十年的时候是堪比自己的老爸雍正皇帝的,可是这样的日子十分的单调和无聊透支了乾隆皇帝的精力,所以到晚年的时候他便开始游山玩水,毕竟这盛世不去享受享受岂不是白活一场。根据《清史稿》之中记载乾隆帝尤爱诗词对联,时

  • 揭秘:李秀成被判凌迟处死,为何曾国藩却把他给斩首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里或许有些人会并不以为然,但是大家要知道,在满清统治时期造反的罪名可是要被凌迟处死的,相对于李秀成的被砍头来说,那么凌迟处死就要痛苦到一百倍的程度了。不过,在这里也确实是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李秀成被判凌迟处死,为何曾国藩却把他给斩首了呢?难道真的就是因为李秀成很厉害的原因吗?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揭

  • 《薛平贵与王宝钏》历史原型——唐朝名将薛仁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薛平贵和王宝钏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们是戏剧《王宝钏》中的虚构人物,原型取自唐朝的名将薛仁贵。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薛平贵和薛仁贵的名字仅一字之差。而且《王宝钏》和关于薛仁贵的戏曲《汾河湾》《薛仁贵征东》剧情非常相似,所以很明显薛平贵就是改编自薛仁贵的故事。相传,山西有一富人为母祝寿,请了戏曲班子唱《

  • 满清最厉害的王爷,功绩堪比努尔哈赤,没有他就没有康乾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如果没有多尔衮的话,那么满清是无法入关的,更别说满清后来还统治了中原大地将近300年的时间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这一点而言,也就足以证明多尔衮这位满清的王爷到底是有多厉害了。下面,咱们就来说一下,满清最厉害的王爷,功绩堪比努尔哈赤,没有他就没有康乾盛世吧。多尔衮人称九王爷,他是努尔哈赤

  • 刘禹锡拿自己的文章和韩愈相比,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是“可笑不自量”吗? | 孙琴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黄庭坚书刘禹锡竹枝词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刘禹锡入朝廷供职,与韩愈、柳宗元同在御史台任监察御史,三人朝夕相处,十分融洽。当时该部门人才济济,但一生爱才的韩愈却特别欣赏柳宗元与刘禹锡,曾有诗云:“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也正因为有这份情谊,所以柳宗元、韩愈相继去世后,刘禹锡都写有祭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