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灭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们是谁?工资谁发?

清朝灭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们是谁?工资谁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64 更新时间:2024/3/11 1:40:26

历史以来,尤其是宗法社会下,祖坟之地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不论上至达官贵族,或下至黎民百姓,都尤为重视祖宗之地。

而作为封建朝的皇族,则更加重视陵墓的建设,以及守护。

守护陵墓不仅守护家族“风水”,更是怀着对祖宗的敬仰之心,感恩之德,保护他们最后的净土。

而且在古代陪葬制度之下,皇陵无疑成为盗墓者眼中的“香饽饽”,所以安排守陵人势在必行。

那么如今清朝已亡百年,没了皇权的压迫,也没了清朝的俸禄,如今为何皇陵还有守陵人的存在。

他们是谁,又为什么坚持守于此,他们的收入从何而来呢?

清朝皇陵

清朝皇陵分为,关内与“关外三陵”。

严格来说“关外三陵”才是清皇朝真正的祖坟,在未入主中原前,皇家去世的皇帝及后妃尽葬于此。

主要陵园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和清东京陵,其中威名赫赫的努尔哈赤就葬在清福陵中。

清军入关后,“关外陵墓”就过于遥远,因此决定重新修建皇家陵墓,最后选定河北遵化市和易县。

陵园修建规模庞大,又因正好位于北京东西两面各一百里,故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园内亭台楼阁、碑楼宫殿等错落有致,富丽堂皇,极尽彰显皇家气派。

而后所说的大清皇陵,皆是指关内皇陵。

皇陵始建于1661年,历经247年才完工,工程巨大,耗时耗资也巨大。

在这座皇陵中,一共埋葬了除溥仪外的九位清朝皇帝,以及十四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嫔妃。

如此庞大的皇陵,且陵中珠宝首饰、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自然需要安排人守护,也就是我们说的守陵人。

皇陵守护者

清朝守陵人并非谁都可以去做,毕竟“皇陵”事关皇家脸面,再加上古代封建迷信,以为皇陵即是龙脉,守卫着他们的政权稳固,再加上园内的丰厚的殉葬品,稍有不慎将引起大乱。

因此必须要是忠心耿耿,值得信赖之人,才能充当守陵人。

因此守陵人,必须从皇族及八旗子弟中挑选,而对于被挑选出来的守陵人,并不是一种“惩罚”,反而是一种“荣耀”。

古代敬鬼神,也重先人,而已去世的皇帝更加是他们所敬仰之人,因为守护历代帝皇、守护皇家尊严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光荣。

守陵人主要有三类人员,一类是内务府直接指派的守墓人,一类是八旗子弟通过选拔出来的守陵卫士,还有一类就是由皇帝亲自指派的护陵大臣。

相较于前两类的不同,最后一类大臣,则是是真正的被迫远离政治权利中心,大多数夺嫡之败或者犯了错被“贬谪”的大臣,他们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除了第三类守护大臣,其他两类守陵人,虽然远离政治权利中心,远离热闹的都城,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日子,比我们想象中的滋润很多。

一般的守陵人不仅职位高、俸禄丰厚,而且他们的家人也得到政府妥善的安置。

这两类守陵人基本是世袭制的职级,相当于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有了一定的工作职位。

不仅为皇陵的守护源源不断地注入新血液,也让这些守陵人,不用担心家庭的未来发展,更不用为孩子的工作而烦恼。

守陵人的工作复杂繁多,不仅是作为陵园的守护者,更是需要打理陵园的一切事物,包括祭祀、维修等等。

清朝灭亡后守陵人的去

守着这么一份铁饭碗的守陵人,原本已经习惯了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日子,只要固定等着政府的俸禄即可。

但谁知这种安稳的日子,随着清朝的衰败,也逐渐走向末路。

清朝晚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国库空虚,外强入侵,政府方面尚无可保全,人人自危,自然不会过多地关注这些,远离权力中心的人群。

因此守陵人自晚清时期受到的待遇就一减再减,直到清政府灭亡,他们就再也无人管,也就绝了收入来源。

溥仪刚退位时,民国政府为稳定人心,颁布了相关优待皇室的条例,其中就有皇陵的管理条例。

不过民国政府管理皇陵的方式,则是直接指派一支队伍前去守卫皇陵,这支批士兵是由民国政府发放工资,而原先的清政府守陵人,仍是有内务府管理。

但清政府都亡了,内务府自然也逐渐被取消,守陵人更是没了收入来源。

守陵人相继离开陵园,另谋生路,只有少数一些怀着对先祖的敬仰与尊敬之人,自愿留了下来坚守岗位,世代守着皇陵。

不过即使有自愿留守的守陵人,加上民国政府安排的护卫士兵,兵荒马乱的年代,皇陵还是无可避免地遭到了洗劫。

1924年-1928年间,是皇陵彻底走向破败的时间。

这四年里,不仅有熟知陵园的一些守陵人和大臣监守自盗,倒卖无数陵园珍宝,更是有蛮横的“盗匪”明目张胆地洗劫陵园。

最著名的“抢劫皇陵事件”莫属孙殿英,当时他直接带着军队,闯入陵中,以粗暴的方式,直接挖开乾隆慈禧的陵墓,盗走了无数珍宝,陵园损失惨重。

继孙殿英之后,日军也曾盯上清皇陵,派了一支队伍前往,当时守陵人中一位年纪较长之人负责交涉,不知他们具体如何谈,总之最后日军放过了陵园,直接走了。

清朝皇陵也算是得以较好的保存,虽然珍宝被抢、盗走了无数,但守陵人还是尽责尽职地打理、维修。

结语

清朝皇陵可谓多灾多难,而皇陵守陵人更是付出良多,在他们的努力下,皇陵虽不负当年辉煌,但也尽可能维护着它的尊严。

而始终坚持留下来的这些劳苦功高的守陵人,不是八旗子弟后裔就是清官员后代,即使没有收入来源,他们仍旧遵循祖愿守卫这个地方。

如今大多数守陵人,可以从当地物部门那里,拿到微薄的生活补贴,但大多数来源还是靠他们自己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如旅游业、农家乐等获得。

百年传承亦是百年动荡,他们仅因一句承诺,一种信仰甘愿苦守多年,这份坚定的信念值得敬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的法律规定有五种处罚方式,其形式制度既影响后世也影响外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七年(624年),正式颁布新律《武德律》,为唐朝法律奠定基础。《旧唐书》有载:“撰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于时诸事始定,边方尚梗,救时之弊,有所未暇,惟正五十三条格,入于新律,余无所改。”唐太宗继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改《武德律》,是为《贞观律》。唐高宗继位后,又命长孙无忌删修《贞观律》,

  • 清朝入关前只有813名汉人有资格做包衣,八阿哥胤禩也做过包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帝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清朝的包衣究竟是不是“奴才”。满文里包衣的正式名称是“booi”,比较亲切的说法是“booi niyalma”(家里人)。而奴才的正式名称为“aha”,有的也称呼为包衣奴才“booi aha”。包衣和奴才(aha)是完全不同的。包衣在清朝,是法

  • 雍正的三大宠臣中,为何只有李卫能够善终?其实秘诀只有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在宫中最器重年羹尧、隆科多和李卫这三人,可是这三个人只有李卫得以善终,其他两人最后的下场都不如意,李卫又是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李卫传奇之路的开始康熙二十六年,李卫在江南铜山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富贵人家,但是李卫从小就不爱学习,只喜欢吃喝玩乐,到处潇洒。到了成年还是一事无成,幸好他的家庭颇为富裕才

  • 雍正可能至死都不知道,龙凤胎名字连读,竟是甄嬛背叛他的铁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爱新觉罗·胤禛,便是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他是大清第5位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但中国描写历代皇帝的影视剧总喜欢把帝王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此许多上不了台面的负面史料就被自动过滤了。在《甄嬛传》的小说中,雍正的爱妃甄嬛为他诞下龙凤胎,这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他到死都不知道的是,

  • 唐朝国力在开元时期达到鼎盛,但疆域的巅峰期却在唐高宗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等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保证自己统治武则天打压唐朝宗室。忠诚于李唐的将领或被杀、或调整,而吐蕃、契丹、突厥都趁机侵占土地或者复国。唐朝版图也大幅缩水,到唐玄宗时期才凭借鼎盛的国力逐步恢复了部分疆域。但是此时的唐朝版图与高宗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大唐在唐太宗时期完成了中原一统,在高宗时期迅速把唐朝版图

  • 唐朝诗人小传(4)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绛。官文安县尉。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之作仅六首。【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

  • 雍正王朝:雍正非要赐死儿子弘时的背后,实则是康熙一手所导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可谓是残酷至极,虽说没有出现兄弟自相残杀兵戎相见,诸如唐朝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但其残忍程度,比之赤裸裸的流血夺嫡也不遑多让,毕竟是失败者大部分落得圈禁下场,胜利者雍正和老十三最后是活活累死,结局实属惨烈。到了雍正年间,夺嫡之争再次出现,这次虽然夺嫡波及范围很小

  • 雍正是篡位夺权还是合法登基?康熙传位遗诏:揭开雍正继位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雍正却是争议较大的皇帝,其中最让后世关注和议论的,莫过于雍正继位之谜。他究竟是合法继承?还是篡改遗诏?这也成为了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那么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到底是如何取得皇位的?康熙是否真的传位于他呢?这背后究竟有何秘密?九子夺嫡的背后,千古一帝的凄凉晚年要想厘清雍正继承皇

  •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大唐上阳》213 第五十四章 夙愿得偿被视为天才武将的李世民,英武吧,有胆有识吧,久经沙场、厮杀大半生吧,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本领过人。可在他战无不克的业绩中,亲征高句丽,连番苦战,是失败而还的。英明领袖带着遗憾走了,接收了他的小妾武照的他的儿子,黏黏糊糊的

  • 清朝最后的格格,改名换姓活到2014年,死前含泪讲出皇室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但就算是贵为金枝玉叶,公主们也往往难逃与生俱来的政治宿命:国之强盛时期尚且好些,即便是被当作政治联姻的工具也有强大母国为背景不会受欺,只是饱尝背井离乡的思念之苦罢了,至少可保性命无虞,一生尊贵无忧。可若是恰逢国之颓败之际,那么公主不仅尊贵不复,反而会因为皇室的身份遭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正如清朝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