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虽实行三省六部制但因政治形势不同导致宰相权力和数量均有别

唐朝虽实行三省六部制但因政治形势不同导致宰相权力和数量均有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138 更新时间:2024/3/11 1:40:33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其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原本是尚书令,武德年间,李世民曾在朝中做尚书令,因此,李世民继位之后,尚书令不再有人任职,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变成了原本是副手的尚书左右仆射。这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唐朝的天然宰相,在武德年间到贞观前期,宰相只有天然宰相。

但到了贞观后期到高宗时期,开始出现另一种性质的宰相,即五品以上官员被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就是实权宰相,自从新型宰相诞生,就形成了一种群相制,同时有五六个以上的宰相。

高祖朝的宰相因为只有天然宰相,因此任命的也不过才十来个人,太宗朝的宰相数量也还是比较少的,宰相的任职也是比较稳定的,按照《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统计,李世民为帝的23年时间里总共任命了21位宰相,而这些宰相的平均在职时间为7年,相对比较稳定。后面的高宗一朝也算稳定,但李治之后,就是李治的媳妇武则天时期,众所周知,武则天是比较爱折腾的主,宰相出现的就比较多,李治为帝的34年里出现了40位左右的宰相,而在武则天执政的22年时间里,出现了66位宰相,最多的时候同时有十五六个宰相。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和武则天执政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就宰相数量来说,武则天时期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不止,而且武则天时期的官员任职变动得非常频繁,每个宰相平均在职时间仅有两年。而且这些宰相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杀就是被外放贬官,可以说武则天时期官员的幸福感是最低的。

狄仁杰

就拿宰相狄仁杰来说,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对狄仁杰是非常信任和敬重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不过才做了四年左右的宰相,而且还是分两次做的。第一次是在天授二年(691年)的9月,62岁的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实权宰相,但这一次拜相仅仅持续了四个月,就被酷吏来俊臣诬陷入狱;第二次是在神功元年(697年),68岁的狄仁杰任鸾台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实权宰相,这一次持续的时间还算长,一直到久视元年(700年)的九月去世。

宰相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参议政事,大体上就是辅佐皇帝,指导下级官员以及掌管政务,最开始只有天然宰相的时候,为了更有效的沟通工作,三省长官会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也就是说宰相们定期在政事堂议政,到了高宗末期,政事堂搬到了中书省。政事堂设在何处,何处的地位即是最高的。

宰相的权力仅次于皇帝的权力,但因为宰相人数众多,因此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在武则天时期这种削弱更明显,因为武则天向来不按常理出牌,不仅设置了众多的宰相,而且宰相任职时间极短,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也并不完全信任宰相,她甚至更信任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以及她的那些宠臣,武则天经常会和太平公主商议政事,但并不允许太平公主干预政事,再就是武则天设下的北门学士。北门学士相当于武则天的一个智囊团,虽为修撰,实际上也参政议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分相权,有时候武则天就会绕过宰相而通过北门学士决策政令。

姚崇

武则天时期的官员制度以及后期中宗、睿宗时期的卖官鬻爵现象形成了一个冗杂的官员制度,很多官员是完全没有必要设置的,但却吃着国家的俸禄,因此唐玄宗时期,这种官制就开始改变。尤其是姚崇成为宰相后,裁汰官员,禁止私授官员,而且宰相制度也有了变化。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也为了更好的决策,群相制渐渐被专任制代替。在专任制内,同一时期只有两个宰相,一个为中书令,一个为门下侍中,其中中书令为领袖,权力最大,门下侍中是其副手,为了不使宰相形成强大的势力,一般任期都是三年左右。比如姚崇和卢怀慎,姚崇就是权力最大的宰相,而卢怀慎只是姚崇的副手,全力支持、辅佐姚崇。姚崇之后就是宋璟,宋璟的副手则是苏颋,等等。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制度,实际上已经将尚书左右仆射拒之门外,而之后,这一官职也不再担任宰相职。而安史之乱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也渐渐成为一种摆设或者虚职,轻易不许人,许人了也只是看着好看,很多时候不再担任宰相。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原本的天然宰相逐步消失,活跃在宰相舞台上的是同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而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后者在唐肃宗之后不再出现,而同平章事则成为唐中后期被承认的握有实权的宰相。

但唐中晚期的宰相却并不是权力最大的官员,因为还存在一个宦官专政的问题,宦官专政起自李辅国,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他们甚至能废立皇帝,所以很多时候,宰相也不得不被宦官压制,或者直接无所作为。即便能有所作为,还有一个问题同样成为唐朝的弊病之一,即朋党之争。因此,唐中后期的宰相,有所作为的实在没有几个。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灭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们是谁?工资谁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以来,尤其是宗法社会下,祖坟之地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不论上至达官贵族,或下至黎民百姓,都尤为重视祖宗之地。而作为封建王朝的皇族,则更加重视陵墓的建设,以及守护。守护陵墓不仅守护家族“风水”,更是怀着对祖宗的敬仰之心,感恩之德,保护他们最后的净土。而且在古代陪葬制度之下,皇陵无疑成为盗墓者眼中

  • 唐朝的法律规定有五种处罚方式,其形式制度既影响后世也影响外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七年(624年),正式颁布新律《武德律》,为唐朝法律奠定基础。《旧唐书》有载:“撰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于时诸事始定,边方尚梗,救时之弊,有所未暇,惟正五十三条格,入于新律,余无所改。”唐太宗继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改《武德律》,是为《贞观律》。唐高宗继位后,又命长孙无忌删修《贞观律》,

  • 清朝入关前只有813名汉人有资格做包衣,八阿哥胤禩也做过包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帝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清朝的包衣究竟是不是“奴才”。满文里包衣的正式名称是“booi”,比较亲切的说法是“booi niyalma”(家里人)。而奴才的正式名称为“aha”,有的也称呼为包衣奴才“booi aha”。包衣和奴才(aha)是完全不同的。包衣在清朝,是法

  • 雍正的三大宠臣中,为何只有李卫能够善终?其实秘诀只有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在宫中最器重年羹尧、隆科多和李卫这三人,可是这三个人只有李卫得以善终,其他两人最后的下场都不如意,李卫又是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李卫传奇之路的开始康熙二十六年,李卫在江南铜山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富贵人家,但是李卫从小就不爱学习,只喜欢吃喝玩乐,到处潇洒。到了成年还是一事无成,幸好他的家庭颇为富裕才

  • 雍正可能至死都不知道,龙凤胎名字连读,竟是甄嬛背叛他的铁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爱新觉罗·胤禛,便是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他是大清第5位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但中国描写历代皇帝的影视剧总喜欢把帝王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此许多上不了台面的负面史料就被自动过滤了。在《甄嬛传》的小说中,雍正的爱妃甄嬛为他诞下龙凤胎,这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他到死都不知道的是,

  • 唐朝国力在开元时期达到鼎盛,但疆域的巅峰期却在唐高宗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等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保证自己统治武则天打压唐朝宗室。忠诚于李唐的将领或被杀、或调整,而吐蕃、契丹、突厥都趁机侵占土地或者复国。唐朝版图也大幅缩水,到唐玄宗时期才凭借鼎盛的国力逐步恢复了部分疆域。但是此时的唐朝版图与高宗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大唐在唐太宗时期完成了中原一统,在高宗时期迅速把唐朝版图

  • 唐朝诗人小传(4)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绛。官文安县尉。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之作仅六首。【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

  • 雍正王朝:雍正非要赐死儿子弘时的背后,实则是康熙一手所导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可谓是残酷至极,虽说没有出现兄弟自相残杀兵戎相见,诸如唐朝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但其残忍程度,比之赤裸裸的流血夺嫡也不遑多让,毕竟是失败者大部分落得圈禁下场,胜利者雍正和老十三最后是活活累死,结局实属惨烈。到了雍正年间,夺嫡之争再次出现,这次虽然夺嫡波及范围很小

  • 雍正是篡位夺权还是合法登基?康熙传位遗诏:揭开雍正继位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雍正却是争议较大的皇帝,其中最让后世关注和议论的,莫过于雍正继位之谜。他究竟是合法继承?还是篡改遗诏?这也成为了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那么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到底是如何取得皇位的?康熙是否真的传位于他呢?这背后究竟有何秘密?九子夺嫡的背后,千古一帝的凄凉晚年要想厘清雍正继承皇

  •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懦弱和神经质的李治发誓征讨高句丽-《大唐上阳》213 第五十四章 夙愿得偿被视为天才武将的李世民,英武吧,有胆有识吧,久经沙场、厮杀大半生吧,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本领过人。可在他战无不克的业绩中,亲征高句丽,连番苦战,是失败而还的。英明领袖带着遗憾走了,接收了他的小妾武照的他的儿子,黏黏糊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