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是起起伏伏,为什么仅有秦国可以几代人持续励精图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是起起伏伏,为什么仅有秦国可以几代人持续励精图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964 更新时间:2024/1/10 12:49:01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发展真谛。

其他诸侯国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君主一个做法,既使是一个好的国策,也延续不了一两代,君主的随意性极大,几乎经常处于动荡状态。

而秦国一个“商鞅变法”国策,能延续一百多年、几代君主而不变。其中的奥妙值得探讨。

南宫外史认为,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秦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落后地区民风淳朴、民众憨厚,即仁厚。

秦国地处四面险关之内,夷狄风俗浓厚,天下乱则闭关自守,天下和则稍与诸侯来往。故地闭塞而民淳朴,世世务农牧马,不闻其他。而国君也淳朴节俭,不事奢侈。

秦穆公曾失马,被农夫杀吃,穆公不但不怪罪,反而赐给酒食,说:“吃了骏马肉不喝酒,会伤害身体”,这就是国君的作风。农夫也知恩图报,在秦晋韩原之战中冒死救出穆公,这就是民众的风俗。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用五张羊皮把他从楚国赎回来,谈了三天话,就把国家政事交给百里奚。这也说明穆公的清廉和淳朴本性。

晋国内乱,夷吾以割让土地为条件,向穆公请求支持他继位。待继位为晋惠公后,立即撕毁承诺,穆公也谅解了他。晋国遭灾,秦国又支援他粮食;待到秦国遭灾,晋国反而趁机去讨伐秦国;夷吾被秦国打败被俘,在多方求情下,放回了夷吾;晋国又遭灾,秦国一如既往,照样支援晋国粮食。这些都说明秦国民风很淳朴。

在秦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民风淳朴的大环境下,民众是容易接受国君领导的。即使商鞅变法,用严苛的法律来管理秦国,虽然才开始民众不习惯,但只要国君在法律面前一视同仁,奖罚分明,讲究诚信,民众最终还是接受了。

这就是商鞅变法盛行百年而不衰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基础。离开了秦国这样的基础就不一定适用。秦后期陈胜等农民起义,秦朝被很快推翻,这事实就证明离开特定的基础就不适用了。

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但奢侈腐化,充满诈智。

山东诸侯国,经济发达,文化进步,民众思想开阔、开放,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但是伴随着经济发达而带来的是奢侈腐化,自上而下,竞相奢侈,打破了周礼规定的待遇标准,厅堂馆舍、高台深池,耗尽民脂民膏。

随着文化繁荣而带来的不是社会进步,思想境界高尚,道德深厚,而是充满诈智,尔虞我诈。

就拿晋国来说,晋献公的晋国是他父亲夺取晋国嫡系得来的,到献公继位,担心群公子作乱,盖了一座城,把群公子家小仆从等几万人骗到城里,火烧刀砍,全部杀死。献公不但杀群公子,为了让宠爱的儿子继位,还对自己的几个无罪的亲生儿子大开杀戒。导致公室衰微,而大臣势力盖过国君势力;为了壮大公室,晋君竟用卿大夫的支系子孙冒充公室大夫。

晋国为争霸,扩充五军,又导致卿大夫势力进一步强大,六卿专权。待到晋君认识到弊病后,就大批屠杀卿大夫,卿大夫也反叛杀晋君;最终导致韩魏赵瓜分晋国。

晋国被弑、被废的国君有十三个,其他诸侯国这种情况也很多。但这种内乱的情况,在秦国就非常少。

晋惠公在对待秦国的问题上,就多次不守信用,只讲欺诈,不守道义和仁德。与秦国形成鲜明对比。

三、以法治国,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是个好的管理办法。

依法管理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简捷的管理模式,无论哪个国君执政,都可以按部就班地按照这个模式管理下去。既简单,又省事,而且办事效率还高。(这里讲的是依法治国的特点,至于制定的法律是不是有漏洞?是不是合理公平?那是另一个问题,在此不讨论。)所以,历代秦国国君都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下去;又由于商鞅制定的法律涉及面极广,所以,在管理上,也能延续下去。到秦始皇时,又命李斯和赵高重新制定或审定了法律。

四、秦国吸收他国文化是吸取精华,而摈弃糟粕。

秦国闭塞落后,但他能积极吸收周朝和其他诸侯国的先进文化和杰出人才。《诗经》在秦朝也很流行;重用百里奚、商鞅、范雎、张仪、李斯等六国人,这些人为秦国带来先进文化和先进管理经验,但对六国的奢侈腐化作风等,秦国则是杜绝门外的。可以说,秦国吸收六国经验,都是六国的精华部分。六国的奢侈腐化直到秦始皇时才开始流行起来。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秦国依然保持着忠厚淳朴的本质;重用商鞅,以法治国,政治更加清明廉洁,朝廷朴素静穆,百官克己奉公,民众勤劳淳朴,各安其事,按荀子的话讲,就是古风穆穆。绝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秦国在与发达的山东六国发生碰撞时,不失根本,接受精华,达到强盛,这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

这与戎王也是个对比:秦穆公想得到贤人由余,送给戎王十六名歌舞女伎,戎王从此沉湎女色,荒废政务,腐化堕落下去,终被秦所灭。落后的戎族与相较先进的秦国发生碰撞,戎族接受的不是秦国的先进文化,而是骄奢淫逸,自此腐化堕落。

五、秦国的失败是重刑轻德,不知变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十三年时间就被推翻了。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商鞅变法有失偏颇,过分夸大刑法的作用,而忽视了德教、仁政的重要性。

统一中国后,依然墨守商鞅变法,而不知变通和改革,没有随着国民情况的变化而适当调整法律体系;没有及时转变耕战但主要为战服务的治理目标;把商鞅变法原封不动地应用于六国民众,无异于削足适履。最终导致民众起义,推翻其统治。

人,能居安思危的毕竟不多,通常的情况是:居安思淫,居危思变。秦国能够数代君王保持励精图治,主要原因应该与秦国的开拓奋进创业的文化基因和“内忧外患”而惟有自强不息的环境有关。

开拓奋进的创业基因在春秋战国的140多个诸侯国中,早期强大或有名望的诸侯国中,吴国被越国所灭,晋国被国内三家所分,郑国被韩国破灭,宋国被齐楚魏瓜分,其它鲁国、卫国、虞国、虢国、杞国、陈国、蔡国、徐国、中山国等等皆被大国吞并,日益强大或基本上还保持强盛不灭的只有秦国、齐国、楚国、越国、燕国及其韩、魏、赵国。

秦人的先祖是商朝时期镇守西部的将领,后封为诸侯;西周初期被周孝王认可为附庸国,实际上纯粹就是“西部牧马人”。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并将其所获之地犬丘(今天水)赐予他,名为秦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击杀,只因秦襄公保护并协助后来的周平王建立东周有功而被封侯,但与其他诸侯不同,不是被赐封一块土地,而是让他自己去打,如果打下来了,岐山以西都归他,但岐山以东还得献给周朝。

自秦襄公以后的近百年间,历经几代君王的征战,到秦穆公时先后攻灭了周边的12个犬戎部落,开疆辟土千余里,才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大国的地位。所以,秦国有开拓奋进、开疆辟土创业的文化基因。

“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由于秦国所处之地于东边的周朝一边是强大的楚国、晋国以及后来的韩魏赵国,而周边均为强悍的羌氐戎人,真是背腹受敌、“内忧外患”,一方面造就了秦人勇猛强悍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被迫养成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求强图存的社会风气。

反观环境条件优越、周边强敌不多的诸侯国,如齐国、越国、楚国等,则至多为求平求安,甚至是居安思淫,而缺少了锐意改革进取之风。所以,秦国能够成为最终统一六国的强国,也是历史的必然。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商鞅、李斯、吕不韦都是现在的河南人,为什么要为秦出力呢?他们为秦朝的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战国时法家人物,因前属卫国,又称卫鞅。后立功,封邑于商地,故号商君、商鞅。法家当然是推行法治,因是法家人物第一次领导执政,所以商鞅变法在历史上极其有名,秦国通过法治,变得空前强大。商鞅大刀阔斧的对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分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等改革并立法定刑。由于商鞅在战国时代,只

  •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朱熹(11301200),也称“朱子”,他集学者和思想家于一身,他学识渊博,为《四书》作注,是为了不起的大学者。他思想精深,是一流的哲学家,理学系统在朱熹这里达到顶峰,此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之所以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吸收总结了前人理学的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1“

  • 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却惨遭失败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家,当属秦朝商鞅变法“,农业改革推动了农业发展,粮仓满了国就强了;地方实行郡县制,一改世袭和土豪割据;军队实行军功制“,取消世袭,按军功行赏封将赐爵,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将士进取心。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一跃而为强国。但同时也触犯了保守集团和既得利益世家集团的

  • 关于古代深厚友谊故事150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春秋时,齐国有两个人,一个叫管仲,字夷吾;一个叫鲍叔,字宣子。两人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就举荐管仲为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

  • 有关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

  • 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落得国灭身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与隋炀帝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所不同的是汉武帝登位时己经历过文景之治,国力雄厚,有他折腾的资本。由于长期以来北方边境遭受匈奴人搔扰,连秦始皇只能修长城抵御,自汉朝建立以来也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来缓解,国家颜面受损。年轻气盛的汉武帝为了驱去匈奴,练兵买马,成功地驱去了匈奴,安定了边境。也算他有运气,

  • 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作者,这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必然有其他史书独特的特质,书写人物,在司马迁看来,是尤其潜在含义,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显现得尤为明显。文章以对《史记》隐含读者作为分析视角,希望从中窥伺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的模板。一、隐含读者与

  • 信阳楚王的历史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信阳有楚王城,也称作楚城,在《资治通鉴》里就有记载。根据书中记录,楚王城的具体位置在汝南和信阳之间,具体位置更近于信阳。楚王城早先叫做“城阳”,是楚武王打败申国时修建,一座军事重镇。到了魏晋朝,改名为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楚王城。关于楚武王,全名王熊通,湖北宜昌,他在位时间很长,具

  • 出将入相,范仲淹如何从草根成为千秋颂扬的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啄木》诗,以及一篇《灵乌赋》,写的是两种鸟类:啄木鸟和乌鸦。写完了,他把这两首(篇)奇怪的诗文寄给了范仲淹。此时大约是宋仁宗景三年(1036),范仲淹刚刚被贬谪,从帝都开封贬到了鄱阳湖畔的饶州。境遇十分凄苦,据说一路经过十几个州,都没人出来接待他。梅尧臣的诗文,是出于朋友的叮

  • 为什么说《滕王阁序》传递的是正能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滕王阁序》述志言情,语简意丰,在刻意铺叙高阁美景之后,以跌宕起伏的妙笔,由逸游的豪兴引出仕途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原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场景所感染而“逸兴遄飞”,接着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