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书对宋仁宗的评价很高,他在位期间有什么丰功伟绩吗?

史书对宋仁宗的评价很高,他在位期间有什么丰功伟绩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409 更新时间:2024/2/27 21:23:57

谢邀!“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这是元史对宋仁宗的精辟评价,后世对他的高度评价,主要是基于他宽厚仁爱的性格,他不仅时时约束自己,而且对待臣僚、佣人也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对于一些谏臣犯颜的言语,他从不加以苛责,在位期间轻徭役,减赋税,爱民如子,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真心拥戴他,所以“仁”作为他的谥号是恰如其分的。

但是观其一生的作为,并无大的丰功伟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丰功伟绩一般是和开疆扩土、文治武功联系在一起的,而宋仁宗在这些方面表现真的是差强人意,顶多算一个守成天子。

其一、对外战事疲弱,宋仁宗在位期间,西夏和北辽仍然是北宋最大的威胁,这两大威胁他基本上没什么作为,首先谈西夏,李元昊建立西夏以后,改变了“依辽和宋”的国策,开始不断用兵宋朝,宋仁宗被迫抵抗,从1040年到1042年的三年时间里,宋、夏之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作战,宋兵不敌,西夏接连获胜,后来因为西夏耗不起长期的战争,与宋议和,史称“庆历和议”,但和议仍然是北宋给西夏输送岁币为条件换取和平,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协议,但是宋军不堪一击,只得被动接受不平等条约。

北辽方面,宋太祖、太宗念念不忘的燕云十六州依旧没有收回来,燕云十六州一日不收,就如同一根锲子牢牢悬在北宋的头上,宋仁宗一朝这个问题依旧没有解决,而且北辽趁宋夏战争,重兵压境,要求北宋增加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其二、北宋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宋仁宗做过努力想解决,但没有成功。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提拔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同时任命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责令他们对三冗和土地兼并问题提出改革方案,随后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宋仁宗一一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史称“庆历新政”,但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由于宋仁宗性格无定志,加上耳根子软,范仲淹等改革派大臣相继革出朝廷,此次新政最终失败,三冗和土地兼并问题依旧,而且越演越烈。

虽然宋仁宗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胜在他恭俭仁恕,爱民如子,他在位期间,君臣关系和谐,夏、辽边境无大的战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可以说宋仁宗所在的年代是宋朝老百姓最幸福的时期,以至于宋仁宗驾崩的时候,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宋仁宗一生虽无大的作为,但是得到了百姓和群臣的真心拥戴,这就是对他的最大安慰。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其实,我觉得,宋仁宗最大的丰功伟绩,就是他没有什么丰功伟绩。

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较起来,宋仁宗的存在感,除了在位年限稍微常一些(却也比不过汉武)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毕竟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度量衡,车同轨,建立郡县等,功耀千古;

毕竟汉武帝北抗匈奴,大漠南北决战,封狼居胥,东服百夷,南讨百越,西征大宛,打造了西汉最威名的盛世;

毕竟唐太宗平定了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被称为“天可汗”,让大唐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毕竟宋高祖灭荆南、亡武平、败后蜀、收南汉、降南唐,结束五代割据,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宋仁宗和他们比较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成绩。执政四十年,几乎不敢对外干仗,即使是对西夏的无奈之战,也是败多胜少,都没办法阻止西夏的独立。

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位雄才伟略的成功,是天下百姓疾苦。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修长城、建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天下的劳役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甚至还更多了。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

汉武帝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与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军队伤亡数十万,天下人民不堪重负,人口则减少了一半多。

唐太宗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称帝之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国力看似强盛,而且还有贞观之治。可是有人说,终唐一世,即使是在最巅峰的时候,人口也没有达到隋朝的巅峰规模。

宋太祖和前面三个甚至都没办法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妇,抢了江山也就算了,统一工作都还没有开展好,就提前挂了。而且宋初的人口不足2500万,还不如唐玄宗时期5200多万的一半。

宋仁宗虽然没有开疆拓土,可是,在他的统治下,从宋太宗时期的四百万户,增长到了六百万户,增长了46%,如果按照当时一户七八口人来计算,宋仁宗时期,疆土虽然不如唐朝,可是,人口却是已经要达到5000万了,甚至有人统计,其实在宋仁宗不久之后,中国的人口实际已经第一次超亿了。

别的君王,他们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可以说都是建立在“杀人”、“劳役百姓”的身上;而宋仁宗没有雄才伟略,也没有丰功伟绩,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却是在“活人”,让老百姓过得充实幸福。

单是这一项,能不能算得上宋仁宗的丰功伟绩呢?

更别说,其实在他的统治之下,经济的繁荣,比汉唐之盛还要翻一番,出现了纸币的流通,文化的发展,也达到最登峰造极,在别的帝王为了丰功伟绩,拼命培养攻城略地的名将的时候,宋仁宗却用尽一生,去培养各种科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理学家、数学家、文学家……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是起起伏伏,为什么仅有秦国可以几代人持续励精图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发展真谛。其他诸侯国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君主一个做法,既使是一个好的国策,也延续不了一两代,君主的随意性极大,几乎经常处于动荡状态。而秦国一个“商鞅变法”国策,能延续一百多年、几代君主而不变。其中的奥妙值得探讨。南宫外史认为,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秦

  • 商鞅、李斯、吕不韦都是现在的河南人,为什么要为秦出力呢?他们为秦朝的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战国时法家人物,因前属卫国,又称卫鞅。后立功,封邑于商地,故号商君、商鞅。法家当然是推行法治,因是法家人物第一次领导执政,所以商鞅变法在历史上极其有名,秦国通过法治,变得空前强大。商鞅大刀阔斧的对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分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等改革并立法定刑。由于商鞅在战国时代,只

  •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朱熹(11301200),也称“朱子”,他集学者和思想家于一身,他学识渊博,为《四书》作注,是为了不起的大学者。他思想精深,是一流的哲学家,理学系统在朱熹这里达到顶峰,此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之所以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吸收总结了前人理学的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1“

  • 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却惨遭失败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家,当属秦朝商鞅变法“,农业改革推动了农业发展,粮仓满了国就强了;地方实行郡县制,一改世袭和土豪割据;军队实行军功制“,取消世袭,按军功行赏封将赐爵,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将士进取心。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一跃而为强国。但同时也触犯了保守集团和既得利益世家集团的

  • 关于古代深厚友谊故事150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春秋时,齐国有两个人,一个叫管仲,字夷吾;一个叫鲍叔,字宣子。两人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就举荐管仲为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

  • 有关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

  • 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落得国灭身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与隋炀帝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所不同的是汉武帝登位时己经历过文景之治,国力雄厚,有他折腾的资本。由于长期以来北方边境遭受匈奴人搔扰,连秦始皇只能修长城抵御,自汉朝建立以来也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来缓解,国家颜面受损。年轻气盛的汉武帝为了驱去匈奴,练兵买马,成功地驱去了匈奴,安定了边境。也算他有运气,

  • 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作者,这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必然有其他史书独特的特质,书写人物,在司马迁看来,是尤其潜在含义,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显现得尤为明显。文章以对《史记》隐含读者作为分析视角,希望从中窥伺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的模板。一、隐含读者与

  • 信阳楚王的历史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信阳有楚王城,也称作楚城,在《资治通鉴》里就有记载。根据书中记录,楚王城的具体位置在汝南和信阳之间,具体位置更近于信阳。楚王城早先叫做“城阳”,是楚武王打败申国时修建,一座军事重镇。到了魏晋朝,改名为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楚王城。关于楚武王,全名王熊通,湖北宜昌,他在位时间很长,具

  • 出将入相,范仲淹如何从草根成为千秋颂扬的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啄木》诗,以及一篇《灵乌赋》,写的是两种鸟类:啄木鸟和乌鸦。写完了,他把这两首(篇)奇怪的诗文寄给了范仲淹。此时大约是宋仁宗景三年(1036),范仲淹刚刚被贬谪,从帝都开封贬到了鄱阳湖畔的饶州。境遇十分凄苦,据说一路经过十几个州,都没人出来接待他。梅尧臣的诗文,是出于朋友的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