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齐王?

如何评价齐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236 更新时间:2023/12/24 22:22:13

齐王是齐宣王的儿子,齐威王孙子,刚刚继位就打败了楚国,挺进了函谷关,可惜他贪婪无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导致自己被剥皮抽筋,齐国也从此一蹶不振。

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幸运儿齐王和梁惠王一样,都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幸运儿,在爷爷、父亲的努力下,国力达到顶峰,在他们手上,却是急转直下,日落西山。

齐王刚刚登位时,就摘了父亲的桃子齐国刚刚在垂沙之战中击败楚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方翘楚,就算是秦国行事也要看齐国的面子。

之后不久,齐国干了件更牛掰的事联合其他几个国家,攻破了秦国函谷关!秦国面临着自商鞅变法以来最危险的局面,被迫和列国割地求和,齐国的威望达到了巅峰。

贪婪灭宋,狂妄瞎指挥,齐国差点儿被灭强大的国力,使得齐王的性格发生了扭曲,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浑不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

公元前286年,齐王不顾其他诸侯的强烈不满,悍然发动了灭宋战争。宋国是一个老牌诸侯,当时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收割了淮泗流域全境,土地肥沃,商业发达,是天下富得流油的宝地。临近诸侯都是看着眼红,谁也不敢独吞,齐王就动手了,结果惹得天下不满。

吞了宋国后,齐王野心再度膨胀,打算趁机挺进洛阳,把周天子拉下来,自己来天下共主!各诸侯看得牙根痒痒,就缺一个契机,把这个家伙揍清醒。

齐国的宿敌燕国看到了机会,就联合秦、赵、魏、韩,组成五国联军,讨伐暴齐。要命的是,齐王老眼昏花,根本认不清形势,强迫大将触子出兵抵抗,大军刚出发就有点儿怂了,又要撤军,触子一看跟这家伙混准没好下场,就扔下大军自己溜了。齐军自溃,乐毅率领的大军以秋风扫落叶态势,快速占领齐国70多座城池,齐王被迫出逃,齐国危急!

走投无路,目中无人,被剥皮抽筋逃亡的齐王丝毫没有逃跑的觉悟,一路上还是牛逼哄哄的。

先是到了卫国,卫国是小国,自感惹不起齐国,卫君就把自己的宫殿让出来,自己亲自在一旁伺候。都这个时候了,按理说齐王该好好感激卫国的热情招待,可他偏不,还在耍大国的威风,稍一不顺,就对卫国君臣破口大骂。忍无可忍之下,卫国就把他请走了。

之后再到鲁国、邹国。这次更牛,让鲁国国君以天子的名义来迎接自己,一个国家都差点儿亡了的流浪主。鲁国是礼仪之邦,对他这套公然违反周礼的行为很不爽,就把他轰走了。

无奈之下,只好回到莒。这时候,楚国大将淖齿找上门来,说是愿意帮他复国,顺便也收回之前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之地。齐王开始时很客气,封他做了相国,两天后就恢复了本面目,对淖齿大呼小叫,毫无尊重。

淖齿是个大老粗,一怒之下,就把他吊了起来,剥皮抽筋,整整折磨了他两天两夜!

总结:贪婪、狂妄、自大、无知,是齐王的身上的思大标签,不仅害了自己,还差点亡国!对此,你怎么看?

您好,谢谢邀请!

今天从一个成语和一个故事出发,来说说齐王其人。

一、一个成语

最早知道齐王是从“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开始的,《韩非子.内储说上》里是这么描述的: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以上便是“滥竽充数”成语的由来,说的是齐宣王喜欢三百人一起吹笙,南郭处士得以从中混水摸鱼,但齐王却喜欢一个个地奏给他听,南郭处士听说了,知道自己不好招摇撞骗了,便逃走了。

单从这个事情来看,大家可以看出,齐王任用人才是看他的真才实学,是个实干家;但反过来想,齐王和他的父亲齐宣王一样,都是一样的享乐,甚至一个个听,势必花费更长时间,而减少勤政的时间。

二、一个故事

公元前284年,秦、燕、赵、韩、魏等五国联合伐齐,当时齐将触子想利用济水天险设计来和五国联军对战,但齐王却急于求成,敦促触子决战并派人恶言呵斥他,最后触子出战,但最后企图退兵并下落不明。后又派达子率兵迎战,情形危机却无物质奖励,将帅请求赏金却叱骂他们。而后齐都城临淄被攻破,齐王逃往卫国,却在那里依旧以大国之君自居,傲慢不已,结果被卫国驱逐。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齐王不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对将领乱下指令、甚至胁迫,说明他不会知人善任、急功近利;面对危机情景不以利诱之,说明他不会审时度势、刚愎自用;已是丧家之犬,却仍以大国自居,说明他不会借势立势、傲慢自大。

以上就是对齐王的一些看法,虽然齐国霸业因他的种种缺点败落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还是有一些闪光点的,尤其是他临死被抽筋时宁死不从,说明还是有些骨气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将相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罗宾,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将相和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丞相蔺相如和老将廉颇化干戈为玉帛,最终成为莫逆之交的故事。蔺相如出身一般,本来是宦者令缪贤门下的一个门客,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恰逢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给赵惠文王写了封信,大意是说非常喜欢和氏璧,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交

  •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什么是权臣?能废皇帝,能杀皇后,这才是权臣!干了这两件事还能名垂青史,与周公同名,这就更不得了了。历史上有这样的人吗?有!侍奉武帝,托孤重臣霍霍光,西汉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早年随其同父异母兄霍去病入朝,侍奉汉武帝。霍去病去世后,霍光被任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宫禁20多年,没有犯

  • 请问,历史上的皇帝是不是都是孤家寡人,没有友情,亲情,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虽高高在上,却真真是一个“孤家寡人”。亲人,是最大的威胁。从秦始皇开始,凡是皇帝的子孙,理论上都有当皇帝的资格。大汉王朝,叛乱的都是自家人同姓王。多少朝代,宗室父子相残,兄弟相凌的故事,不绝于书。在这样的制度下,只要是皇帝的骨血,就有继承地位的合法性,因此自家兄弟子侄,也就成了对皇帝权位的最大威

  • 历史上哪个皇帝对感情才是专一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光武大帝刘秀啊,东汉开国之君,汉朝中兴之主,一生只钟爱发妻阴丽华一个女人,虽然中间为了宏图伟业不得已政治婚姻立了郭皇后,但只宠着阴丽华一人(其实这个后位还是阴让给郭的),最后还是贬去郭皇后,将阴丽华这个身份地位皆不如郭皇后的民间女子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烈皇后了。史书记载光烈皇后端庄贤淑,内能教

  • 扁鹊到底是如何让太子起死回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我想说的是“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亘古不变的,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打破”至少我们目前无法对这个事情做出改变,未来或许有办法可以让人死而复生,但是现在没有,扁鹊所处的那个时代更加没有!既然没有起死回生一说,那么为什么有这个传闻呢?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做个简单的解答我们先来看下这个传闻的出处相传一次

  • 丁谓是如何取得宋真宗赵恒赏识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丁谓是历代罕见之能臣,可惜一心升官并无操守,时常附和皇帝,因此被清流誉为“五鬼”。有关丁谓,有一个成语流传至今,叫做“一举三得”!话说当日宋真宗崇奉道教,下诏修建玉清昭应宫。这一工程十分浩大,预计要建造2610个分区,一共3600间殿阁。宋真宗定下的工期非常紧张,许多人都不知如何安排。万一触怒了皇帝

  • 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 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蒯通劝韩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如韩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运亨通那是肯定的。如果韩信听信蒯通之言,割地为王,自立为一方,短时间里可能得逞一时,等到刘邦平了各地,起兵来拾他时,可能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韩信手下原来都是刘邦的人,而且韩信孤立无援,兵败的结果是肯定的。(题外

  • 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这六人,在秦国统一的进程中,谁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始皇派兵灭掉齐国,整个中原地区,终于被秦国彻底统一。从这一年开始,战国时代彻底结束,历史进入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过,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之前秦国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上。从秦孝公开始

  • 拜国宝为师,用国器做事,魏文侯为何能让四方贤士多归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魏文侯是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君主,他治下的魏国人才济济,最为著名的有吴起、西门豹、翟璜、段干木、李悝等等。能聚集这么多四方贤士,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一、雄心大志富国强兵魏国当时在诸侯之中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北有赵国、南有楚国和韩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周围强敌环伺。更糟糕的是魏国四周没有高山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