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是齐宣王的儿子,齐威王的孙子,刚刚继位就打败了楚国,挺进了函谷关,可惜他贪婪无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导致自己被剥皮抽筋,齐国也从此一蹶不振。
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幸运儿齐王和梁惠王一样,都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幸运儿,在爷爷、父亲的努力下,国力达到顶峰,在他们手上,却是急转直下,日落西山。
齐王刚刚登位时,就摘了父亲的桃子齐国刚刚在垂沙之战中击败楚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方翘楚,就算是秦国行事也要看齐国的面子。
之后不久,齐国干了件更牛掰的事联合其他几个国家,攻破了秦国函谷关!秦国面临着自商鞅变法以来最危险的局面,被迫和列国割地求和,齐国的威望达到了巅峰。
贪婪灭宋,狂妄瞎指挥,齐国差点儿被灭强大的国力,使得齐王的性格发生了扭曲,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浑不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
公元前286年,齐王不顾其他诸侯的强烈不满,悍然发动了灭宋战争。宋国是一个老牌诸侯,当时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收割了淮泗流域全境,土地肥沃,商业发达,是天下富得流油的宝地。临近诸侯都是看着眼红,谁也不敢独吞,齐王就动手了,结果惹得天下不满。
吞了宋国后,齐王野心再度膨胀,打算趁机挺进洛阳,把周天子拉下来,自己来天下共主!各诸侯看得牙根痒痒,就缺一个契机,把这个家伙揍清醒。
齐国的宿敌燕国看到了机会,就联合秦、赵、魏、韩,组成五国联军,讨伐暴齐。要命的是,齐王老眼昏花,根本认不清形势,强迫大将触子出兵抵抗,大军刚出发就有点儿怂了,又要撤军,触子一看跟这家伙混准没好下场,就扔下大军自己溜了。齐军自溃,乐毅率领的大军以秋风扫落叶态势,快速占领齐国70多座城池,齐王被迫出逃,齐国危急!
走投无路,目中无人,被剥皮抽筋逃亡的齐王丝毫没有逃跑的觉悟,一路上还是牛逼哄哄的。
先是到了卫国,卫国是小国,自感惹不起齐国,卫君就把自己的宫殿让出来,自己亲自在一旁伺候。都这个时候了,按理说齐王该好好感激卫国的热情招待,可他偏不,还在耍大国的威风,稍一不顺,就对卫国君臣破口大骂。忍无可忍之下,卫国就把他请走了。
之后再到鲁国、邹国。这次更牛,让鲁国国君以天子的名义来迎接自己,一个国家都差点儿亡了的流浪主。鲁国是礼仪之邦,对他这套公然违反周礼的行为很不爽,就把他轰走了。
无奈之下,只好回到莒。这时候,楚国大将淖齿找上门来,说是愿意帮他复国,顺便也收回之前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之地。齐王开始时很客气,封他做了相国,两天后就恢复了本面目,对淖齿大呼小叫,毫无尊重。
淖齿是个大老粗,一怒之下,就把他吊了起来,剥皮抽筋,整整折磨了他两天两夜!
总结:贪婪、狂妄、自大、无知,是齐王的身上的思大标签,不仅害了自己,还差点亡国!对此,你怎么看?
您好,谢谢邀请!
今天从一个成语和一个故事出发,来说说齐王其人。
一、一个成语
最早知道齐王是从“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开始的,《韩非子.内储说上》里是这么描述的: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以上便是“滥竽充数”成语的由来,说的是齐宣王喜欢三百人一起吹笙,南郭处士得以从中混水摸鱼,但齐王却喜欢一个个地奏给他听,南郭处士听说了,知道自己不好招摇撞骗了,便逃走了。
单从这个事情来看,大家可以看出,齐王任用人才是看他的真才实学,是个实干家;但反过来想,齐王和他的父亲齐宣王一样,都是一样的享乐,甚至一个个听,势必花费更长时间,而减少勤政的时间。
二、一个故事
公元前284年,秦、燕、赵、韩、魏等五国联合伐齐,当时齐将触子想利用济水天险设计来和五国联军对战,但齐王却急于求成,敦促触子决战并派人恶言呵斥他,最后触子出战,但最后企图退兵并下落不明。后又派达子率兵迎战,情形危机却无物质奖励,将帅请求赏金却叱骂他们。而后齐都城临淄被攻破,齐王逃往卫国,却在那里依旧以大国之君自居,傲慢不已,结果被卫国驱逐。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齐王不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对将领乱下指令、甚至胁迫,说明他不会知人善任、急功近利;面对危机情景不以利诱之,说明他不会审时度势、刚愎自用;已是丧家之犬,却仍以大国自居,说明他不会借势立势、傲慢自大。
以上就是对齐王的一些看法,虽然齐国霸业因他的种种缺点败落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还是有一些闪光点的,尤其是他临死被抽筋时宁死不从,说明还是有些骨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