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哥的家世和青少年时代情况不详。曾拜吐蕃国师胆巴为师,识字读路,还学会了西域很多种语言,在蒙古设置的驿站充当译吏。
吐蕃地处东西交通的要道,商旅往来频繁,商业繁荣,桑哥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耳需目染,对经商之事感兴趣,也深谙其中的奥妙。这也成为他日后步人仕途的一大优势,不过,这个优势的反面是贪财好利、贪得无厌,而这又最后把他送上了西天。
至元元年(1264)
,桑哥来到元廷,他懂得吐蕃及其他多国语言,元朝又崇尚佛教,因而被任命为总制院使,主管佛教和吐蕃之事。桑哥由此开始步入上层,并有机会接触忽必烈。
桑哥对佛教并没有多大兴趣,但他很善于揣摩主上的意思,那时,忽必烈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桑哥就利用各种机会向忽必烈进言各种进财之道。正好迎合了忽必烈的胃口,桑哥开始受到重视。
有一件极不体面的事,让桑哥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一次,中书省命令一个名叫李留判的汉人购买油料,桑哥自已请求拿钱去买,司徒和李霍孙说:“你身为朝廷大臣,怎么能去办这种事情呢!”桑哥不服,竟不顾体统,与和李霍孙互打了起来,还一边打一边说:“与其让汉人侵占偷盗,不如让僧寺及官府赢利获息。”于是,中书省给了桑哥购买万斤油的钱。桑哥用这笔钱,先在市场上以低廉的官价买来,再高价卖出去,获得一大笔利息。他又把这笔钱所得的利息进献给官府,和李霍孙说:“我当初不懂这个道理。”
忽必烈听说这件事,更加欣赏他了,曾下诏渝令桑哥列具中书省臣的名字报上。由于他对朝廷的吏治和财政敢于直陈己见,所以很受忽必烈器重,直接参与许多重大事务的筹划和执行。
至元二千二四年(287)二月,忽必烈为整顿钢廷财政,设置尚书省,任命桑哥为平章政事,主持财政大事。
当年三月,桑哥便开始进行财政改革,改变钞法,向全国发行至元宝妙,过去的中统宝钞仍旧流通。但调整了钞值,确定新钞1贯,相当于旧钞5贯。这么一顿算,官府就获利多多,忽必烈高兴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