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刘基的老朋友,比刘基年长一岁。他和刘基也算是同乡,原籍金华,移居浦江。他自幼家境贫寒,但很好学,史书说他“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这个评价不为过。
宋濂博学,在元朝就很有名,元末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在龙门山闲居着书。
大概在刘基出山的时候,宋濂也投奔了朱元璋。最初,他是以“文学顾向”的身份出现在朱元璋的军旅中。太祖朱元璋赏识他的文才,让他跟随左右,随时顾问。朱元璋常常抽时间听他讲《春秋左氏传》,经常是一边听边赞叹他的博学,把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明朝建立后,朝廷的许多制诰都出于宋濂的笔下。如洪武元年(1368),那个著名的《渝中原檄》就是他写的。
在明朝三大功臣中,如果说,李善长掌管着后勤部,刘基掌管智囊团,那宋濂就是朱元璋写作班子的主笔。
宋濂的学问在当时名冠天下,他的为人也很好。他儒雅敦厚,诚实可靠,朱元璋称帝后,就选他做太子朱标和其他皇子的老师。宋濂深感皇上对他的信任,不负使命尽心竭力,费尽心血,教导太子朱标,以“孝发敬恭,进德修业”的标准教诲太子,终于把太子培养成了一个友爱仁慈,宅心宽厚的人。
太洪武二年(1369),宋濂奉命主修《元史》。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但他依然享受着太祖的恩宠,尽管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过重用。人说宋谦懒散迂腐,文人气十足,不像刘基那样智慧聪颖,也许这就是他生末得重用的原因吧不过,人尽其才,各有所用。宋濂作为个文人,得朱元璋知遇之恩,他的命也不薄了。
宋濂告老还家时,是68岁。朱元璋特意赐给他《街制文集》和绮帛,瞩咐他一定要珍藏32年,然后再用那帛做“百岁衣”,君臣离别,关切段段。
不想3;年之后,
即洪武十五年(1382),宋濂的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把他也牵连进来,朱元璋本来要杀了他,幸亏马皇后和太子朱标苦苦求情,才免他一死,宋家全家流放茂州(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这对宋濂已经是很宽大了。要知道过去那些老朋友有不少都已经不明不白的死去了。
又过一年,在寂寞的颠沛流离中,72岁高龄的宋濂死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据说,他的死是因为朱元璋改变了主意,派人赐死的。朱元璋又一次对老朋友食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