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元勋,在封功时封为大国。同时封公的,只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邓愈、冯胜和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第一,最为显耀。
当时,大将徐达军功最高,被封为右丞相,屈居李善长之下。李善长在当时大权独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善长功不可灭,可是他身上也有不少缺点。《明史李善长传》说他外表宽仁温和,其实内心狭窄。其他史书也有他刚愎执拗、气量狭小等记载。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曾经稍稍触犯到李善长的权力,就被他加以弄权不法的罪名,遭到灭顶之灾。李饮冰被割乳后当场身亡,杨希圣遭劓刑后成了残疾。
洪武元年,太祖视察汴梁期间,留李善长居守南京。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贪纵罪,御史中丞刘基依律判斩,李善长一再为之求情,希望能从宽发落。刘基不听他那一套,请示太祖获准后,将李彬杀了。
李善长认为刘基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故意为难他,与他反目成仇。于是等太祖一回南京,他就立即上奏诬告刘基,还教唆淮西派官员和对刘基不满的人一齐参奏刘基。
刘基自知不敌,请假回家了,次年,干脆告老回乡。可见李善长在朝中是何等的权势逼人。
李善长性格上的缺点,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埋下他悲剧的伏笔。他在政治上再没有新的的起色和建树了,却拉帮结派,用人执政处处从淮西官僚集团的利害出发,打击异己。
风言风语传到太祖耳朵里,自然也引起太祖的不满。虽然太祖把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下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但是并没有消除对李氏的猜忌。
洪武戈四年,李善长请求告老还乡,太祖顺水推舟,乐得他早点离开,这已经为李氏失宠发出了一个信息,可是他太不识时务,没有看透这步棋。
更糟糕的是,由于李善长的极力荐引,淮西人胡惟庸从宁国知县一步步爬上左丞相的高位,在他之后统掌全国大政。最终的结局大家也知道,因为“胡惟庸案”发生了腥风血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