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究竟存不存在?孙武就是孙膑?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究竟存不存在?孙武就是孙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孙悦说历史 访问量:3897 更新时间:2024/1/19 11:15:53

1.孙膑就是孙武

对于《孙子兵法》,孙膑还有孙武等等这些称呼,很多人都有所混淆,在这方面的争议自古至今接连不断,为什么会有这种争议呢?

因为《孙子兵法》这本书名气实在太大,内容思想也确实丰富,甚至可以算是古代兵家奉为经典的作品,为谈论兵家之祖。但是就是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它的作者却不怎么出名,孙武其人在历史上也鲜少记载。

这就有些不对劲了,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其人一定比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厉害,不可能这么藉藉无名,于是很多人就开始从历史的洪 流中深挖他,有的人就认为,古代人的名字有好多种叫法,但是姓氏的不变的,所以就从他的时代和姓氏入手。

于是就渐渐地出现了一种说法,说孙膑就是就孙武,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像近代的钱穆就提出了这种看法,这种说法也被很多人认同。

不过随着《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这两本书的同时出土,孙武就是孙膑的说法不攻自破,而且这也证明了孙武其人就是存在的。

但是在记载春秋历史的权威性史料《左传》还有《国语》中,孙武这个名字未曾出现在上面,按理说,著写这么一部经典作品,史书却未有一名,这实在令人困惑。

既然不是孙膑,那又该怎么研究这位孙武呢?

2.关于孙武的记载

有一种说法是孙武这人根本就不存在,比如南宋的叶适就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出土的两部作品已经变相地推翻了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孙武只是一个笔名,但是他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而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孙武的原型是伍子胥

乍一听到这种说法,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两个人是怎么能牵扯到一块儿去的呢?

这种说法其实在清代就出现了,当时学者牟默人认为孙武其实就是伍子胥。

孙武这个名字最早被记录在《史记》中,而在孙武本身所在时代并没有他的名字存在,《左传》《国语》等,而且同时代的其他书籍中也未见其名。

最早把孙子叫做孙武的也是《史记》,而且,太史公还为其做传:

“孙子武者,齐人也……”

这里面说的是孙武是齐国人,他拿着自己所写的兵法去见当时的吴王,吴王看过之后就对孙武说,能先将你的这些理论用在人身上试试吗?

但是吴王并没有拿真正的士兵来练,而是从宫中选了百名女子,让他训练她们,因为众宫女并没有把孙武当做一回事,并无法纪,孙武便将两位队长,也就是吴王的两位爱妃斩杀于众,这下之后,没人敢嬉笑。

吴王由此重用孙武,将他任命为将领,带领军队做出一番功绩,在诸侯之间名声大显。

3.孙武就是伍子胥?

在《史记》中只有这段记载清晰,而对孙武这位名人,其他的记载模模糊糊,对于里面所写的孙膑是孙武后人的说法质疑声也比较大。

再就要说到孙武的个人经历和伍子胥的非常相似,比如说伍子胥最初到吴国找了当时的州于,之后进宫进言,吴王认识到伍子胥的大才,于是重用他。他还有著名的水战理论,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两人都是非常有原则的刚硬之人,由这些可以看出孙武和伍子胥不管在能力,经历还是性格方面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乍一听孙武可能就是伍子胥这个说法会非常怪异呢?因为就算是姓和名都太不搭边了,而实际上,在《左传》中记载,伍子胥感觉到自己有危险,所以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还嘱托将自己的儿子改名为王孙氏。

后人根据伍子胥的一系列理论整理编纂成《孙子兵法》,同《论语》一般,孔子弟子将孔子理论整理而成,而作者是孔子。

上古五,伍,武同属。伍子胥一名,通五子胥,又作武子胥,其后人又称(王)孙氏,所以可称孙子,武子,又叫孙武。

如果还有其他观点,欢迎在评论区指正。

(想要看到更多历史文章,欢迎关注作者历史真鉴)

参考文献:

《伍子胥:孙武是我的马甲》《雪泥屋杂志·校正孙子》《左传》《吴越春秋》《史记》

标签: 孙武

更多文章

  • 孙武:兵家的鼻祖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孙武

    军功贵族的家世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公元前6世纪末的春秋时代,他出生于齐国的乐安(今山东惠民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孙武的祖先,原是周惠王五年(前672年)因陈国内乱逃亡到齐国的陈完。当时的齐国,据有山东东北部,濒临渤海,物产丰富,实力强大。当政的齐桓公

  • 历史大忽悠夺了范雎的相位,体验了几个月的相国生活,咋就辞官不干了?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范雎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达则相天下,穷则善其身。”能够走入仕途,荣登庙堂,就成为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特别是在战国那个年代,诸侯争霸,群雄逐鹿,造就了人们凡有血肉,必有争心。有很多满腹诗书又怀揣大志的人才,在战国这个舞台上各显神通,光芒万丈。这其中不乏,能言善辩的纵横家,依法治国的法家,匡扶正义的墨家,

  • 秦昭襄王当了41年的傀儡,只凭范雎就成功翻盘?真实与印象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聊史标签:范雎

    秦昭襄王给人的印象是大器晚成,秦昭襄王当了41年的傀儡,朝政把持在宣太后和魏冉的手中。随着范雎的到来,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的帮助,成功从宣太后和魏冉手中夺回了权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但是秦国朝堂的大权在宣太后和魏冉手中握了已经41年,秦昭襄王一个傀儡皇帝加一个外来者范雎就轻易扳倒了宣太后和魏冉,看看光

  • 范雎有多厉害?用9个字逼死战神白起,1个策略助秦一统6国

    历史人物编辑:韦超标签:范雎

    秦国宰相范雎,如何用9个字逼死战神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的朝堂上一片混乱。此时,范雎与白起各成一派,为要不要攻打邯郸城争吵不休。范雎的意见是不打。在之前的长平之战中,秦国虽然胜利,却损失惨重,此时如果继续出征,对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更让范雎忌惮的是,白起如果攻破赵国,对秦国来说可是大功一件

  • 扶不起的魏国,气走了商鞅、孙膑、吴起、范雎、信陵君等一众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孙成说历史标签:范雎

    俗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类从一片混沌中走出来,经历过相敬如宾的和平时期,也经历过鸡飞狗跳的战乱时期,纵观各国纷争的万般种种,究其核心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贤明的君主总能招揽来各种各样为他效忠的人才而成就一番大业,但也有不少一开始具备人才优势的国家最终却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在秦国崛起的过

  • 范雎用9个字逼死白起,很少有人能看懂,那才是古代厚黑学的巅峰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范雎

    说起厚黑学,人们总会想到李宗吾,他在厚黑学中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李宗吾在《厚黑学》中,以刘邦、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豪杰为例,试图解释厚黑学是怎么影响他们的成败。李宗仁认为,厚黑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第二层,“厚而硬,黑而亮

  • 范雎:一个小人物逆袭成总裁助理,只用了两个字“嗯啊”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范雎

    历史上不乏小人物逆袭成功的例子,从一个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总裁助理,范雎就是其中的一个。范雎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他最初给魏国的魏王打工,打工的日子很苦,没有出头日不算,还差点丢了性命。走投无路的范雎来到了秦国,只用了一招就逆袭成了秦昭王的宰相,他用“嗯啊”就吊足了秦昭王的胃口,随后拜其为客卿。范雎是战

  • 范雎帮秦昭王加强王权成就帝业,却因睚眦必报性格让自己蒙上污点

    历史人物编辑:摄影师乐民标签:范雎

    范雎出生不详,死于公元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人。因为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早年周游列国想要有所作为,却不诸侯待见,只好回到魏国,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一次须贾带着范雎去齐国办事,齐襄王却背着须贾送范雎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让须贾以为是范雎出卖情报,对他很怨恨。回到魏国把这件事告诉

  • 白起军功卓著被称为“战神”,被秦王赐死,范雎却背锅2000年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范雎

    白起,战国时秦国大将,武安君,他身上贴着三个标签。1:战神,2:杀神,3:冤枉。战神——白起一生没打过一次败仗,从军40年,为秦国攻城掠地,未尝一次败绩;杀神——白起历来有杀俘的恶习,先后屠杀近百万降卒,因而也被称为“人屠”。冤枉——白起功高,被权臣范雎所忌惮陷害,终于被自己的老上级秦王冤杀。白起剧

  • 此人是秦昭襄王的“四贵”之一,为何范雎一到,他就被撵出朝廷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范雎

    公子悝曾是秦国秦昭襄王时期“四贵”之一,在秦国风光一时,不过最终却遭到了驱逐。这是怎么回事呢?公子悝,号高陵君,出生时间不详,嬴姓,赵氏,名悝。他是秦惠文王和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嬴稷和泾阳君公子芾的弟弟。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因为举鼎被鼎砸死后,宣太后和她的异父弟魏冉,在燕、赵两国的帮助下,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