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扶不起的魏国,气走了商鞅、孙膑、吴起、范雎、信陵君等一众人才

扶不起的魏国,气走了商鞅、孙膑、吴起、范雎、信陵君等一众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孙成说历史 访问量:3740 更新时间:2024/1/19 12:32:53

俗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类从一片混沌中走出来,经历过相敬如宾的和平时期,也经历过鸡飞狗跳的战乱时期,纵观各国纷争的万般种种,究其核心其实是人才的竞争。

贤明的君主总能招揽来各种各样为他效忠的人才而成就一番大业,但也有不少一开始具备人才优势的国家最终却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魏国就是这样一个气走了所有人才,让人哭笑不得的国家。

要说魏国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弱者的队伍里,魏国是三晋之一,也曾一度居于首强的地位,在魏文侯时期,就是一派君主贤明的好景象,魏文侯求贤若渴的态度,也确实为国家带来了好处,李悝变革极大的推动了当时魏国社会的进步。

魏国社会一副繁荣的景象,农民们热情地开荒,政府兴修水利,最厉害的是培养了一支精锐的特种兵部队,史称“武卒”制度,要入选武卒,简直比登天还难,一般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身背弓箭,手持长矛,铠甲负重,只携带三天军粮的条件下还能日行百里的牛人才能入选,当然入选之后的待遇那也是相当好的,不仅能免除全家的徭役,还能得到田宅,这一制度极大的刺激了人们成为武卒的热情,也极大的提高了魏军的战斗力。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魏武侯的时候,君主渐渐思想松了绑,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于是失去了能征善战的吴起,吴起这个人虽然好色,德行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却是打仗的一把好手,曾经带领魏军攻打秦国,一连攻下了秦国的5座城池,并且还非常能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

吴起失了魏王的信任后,被罢了职,最终逃到了楚国,被楚国重用,而此时的魏王还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原本握在自己手中的宝贝,并开始越来越听不进去所谓的忠言。

要说吴起,怎么着之前也还得到过魏文侯的重用,只不过是换了君主自己才失了势,比他更要倒霉的另一个人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信陵君本来就是魏国人,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不受自己国家的待见,最后借酒浇愁悲惨离世,但其实信陵君的命运也不完全怪魏王,如果没有秦国故意地挑拨离间,再加上魏王的脑筋又不够用,也不会如此正中秦国的下怀,白白牺牲一个可以成为国之栋梁的信陵君了。

同样不受自己国家待见的人还有范雎,就是后来成为秦国丞相的那位,范雎本来也是土生土长的魏国人,却因有一次跟随领导出使齐国的时候,受到齐国的赏识,结果领导吃醋了,回来就告了范雎的黑状,于是范雎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了一顿,而且下手还不轻,这也是伤了范雎的心。

商鞅在魏国更像走了一个过场,被举荐过,但却从来没有得到魏王的重视,就那么不咸不淡地无视着他,商鞅的能力最后全都用在了魏国的对手秦国身上,帮助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对比魏国对于孙膑的伤害,对商鞅来说,算是很温柔的了。

魏国就是这一步步作死,把这些可用之才都逼到了敌人的阵营之中。

有时候我会想,其实老天爷大概也都是公平的,在每一个小国崛起的时候,人才也都是冥冥之中分配好的,一切都只是看你能否把握住每一次的机会?

这和人生的终极命题很像,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总是会比那些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过得更好,机会又是平等的,它经过每一个人的眼前,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见它!

魏国当初拥有的这些人才,吴起、商鞅、我们现在往回看,那也都是那个时代顶尖的人才了,但凡能留住一两个,也许魏国就不是这样的命运,而历史也可能会因此而改写,但是他却一次次地把人才往外推,只活在自己的幽幽世界里,做了一场短暂而又荒诞的美梦!

标签: 范雎

更多文章

  • 范雎用9个字逼死白起,很少有人能看懂,那才是古代厚黑学的巅峰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范雎

    说起厚黑学,人们总会想到李宗吾,他在厚黑学中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李宗吾在《厚黑学》中,以刘邦、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豪杰为例,试图解释厚黑学是怎么影响他们的成败。李宗仁认为,厚黑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第二层,“厚而硬,黑而亮

  • 范雎:一个小人物逆袭成总裁助理,只用了两个字“嗯啊”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范雎

    历史上不乏小人物逆袭成功的例子,从一个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总裁助理,范雎就是其中的一个。范雎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他最初给魏国的魏王打工,打工的日子很苦,没有出头日不算,还差点丢了性命。走投无路的范雎来到了秦国,只用了一招就逆袭成了秦昭王的宰相,他用“嗯啊”就吊足了秦昭王的胃口,随后拜其为客卿。范雎是战

  • 范雎帮秦昭王加强王权成就帝业,却因睚眦必报性格让自己蒙上污点

    历史人物编辑:摄影师乐民标签:范雎

    范雎出生不详,死于公元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人。因为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早年周游列国想要有所作为,却不诸侯待见,只好回到魏国,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一次须贾带着范雎去齐国办事,齐襄王却背着须贾送范雎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让须贾以为是范雎出卖情报,对他很怨恨。回到魏国把这件事告诉

  • 白起军功卓著被称为“战神”,被秦王赐死,范雎却背锅2000年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范雎

    白起,战国时秦国大将,武安君,他身上贴着三个标签。1:战神,2:杀神,3:冤枉。战神——白起一生没打过一次败仗,从军40年,为秦国攻城掠地,未尝一次败绩;杀神——白起历来有杀俘的恶习,先后屠杀近百万降卒,因而也被称为“人屠”。冤枉——白起功高,被权臣范雎所忌惮陷害,终于被自己的老上级秦王冤杀。白起剧

  • 此人是秦昭襄王的“四贵”之一,为何范雎一到,他就被撵出朝廷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范雎

    公子悝曾是秦国秦昭襄王时期“四贵”之一,在秦国风光一时,不过最终却遭到了驱逐。这是怎么回事呢?公子悝,号高陵君,出生时间不详,嬴姓,赵氏,名悝。他是秦惠文王和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嬴稷和泾阳君公子芾的弟弟。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因为举鼎被鼎砸死后,宣太后和她的异父弟魏冉,在燕、赵两国的帮助下,让

  • 范雎对秦昭王如长夜明灯,远交近攻定秦国策,快意恩仇自当由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记录时间标签:范雎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白起采取掏心战术,一举攻占楚都郢城,在此建立南郡,把楚国由长江流域打到了淮河流域,但秦国并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公元前275年,秦伐魏,攻至魏都大梁,魏不得已而割地求和。公元前273年,魏国、赵国攻打韩国,秦国出兵救援。武安君白起带领秦军昼夜兼程,千里奔袭,只用八天时间,从咸阳

  • 蔡泽为何能够说服范雎辞去丞相,让他上台?他当上丞相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范雎

    范睢是秦国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他的经历颇为励志,原本他只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后来因为齐王欣赏而被魏国相国魏齐怀疑叛国,差点活活打死。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他逃到秦国并凭借自己的本领获得秦昭襄王的认可,从魏国逃犯成为了秦国的相国。一、一步错步步维艰范雎的一生做了一件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他因为嫉妒在长

  • 范雎嘲讽秦王是“妈宝男”,秦王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将他奉为客卿

    历史人物编辑:莽原说标签:范雎

    公元前271年,已经在位三十六年的秦昭襄王,收到一份署名张禄的上书。读完之后,秦昭襄王面露喜色,随即召见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张禄。张禄究竟是何许人也,又写了些什么内容,能够让一向风轻云淡的秦王,表现得如此激动?《史记》记载,张禄是秦国名相范雎的化名。范雎本是魏国人,得罪了魏国丞相魏齐,被家丁们打断了肋

  • 范雎:装死逃过一劫,做了秦相后,羞辱须贾,逼死魏齐,睚眦必报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范雎

    范雎陪须贾出使齐国,好心助他从齐国逃出生天,一回魏国,须贾就给他扣上暗通齐国的帽子。魏齐让人用带刺荆条鞭打范雎,将他肋骨打断,牙齿打落,血肉模糊。一会儿,范雎纹丝不动,行刑人见此就上报给魏齐。丞相魏齐此刻正饮酒作乐,听到范雎已死不以为意,吩咐下人道:“用苇席裹着扔到茅厕里。”随后,魏齐还让在场的宾客

  • “秦王之国危于累卵”,这是范雎吓唬秦昭襄王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范雎

    范雎碰的软钉子“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最早是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中的,毛遂自荐于赵国平原君,去往楚国谈判取得成功,平原君说: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这话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