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话说得好“达则相天下,穷则善其身。”能够走入仕途,荣登庙堂,就成为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特别是在战国那个年代,诸侯争霸,群雄逐鹿,造就了人们凡有血肉,必有争心。有很多满腹诗书又怀揣大志的人才,在战国这个舞台上各显神通,光芒万丈。这其中不乏,能言善辩的纵横家,依法治国的法家,匡扶正义的墨家,以及以“仁”、“礼”治国的儒家等等,诸家各执其说,形成了有名的“百家争鸣”。
战国后期,擅长游说的纵横家比较吃香。很多出身贫寒的人,都凭借着一人之辩,获得了高官厚禄。人们争相效仿,奔走列国游说,希望能在某一国的庙堂能有一席之地。苏秦、张仪、公孙衍和范雎等人,凭借着自己的雄辩之才,驰骋于列国,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好不威风。燕国的蔡泽,也渴望着向他们一样能有一番作为。
蔡泽的游说之路,并不怎么顺畅,他游说各国处处碰壁,遍求大大小小的诸侯,却没有人愿意任用他。最终他到了秦国,此时在秦为相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范雎,蔡泽却自命不凡的想要取代他。读历史的都知道范雎是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人,从他的手里夺取相位,无异于虎口拔牙。蔡泽觉得劝将不如激将,他在国都咸阳放出狂言,燕国来的蔡泽是天下第一辩士,无人能敌,只要他一见到秦王,秦王就会把范雎撤下来,让自己当相国。范雎听说后,就想着教训一下这个大胆的狂徒,召见了他。谁知道蔡泽竟然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道理,告诉范雎功成不知身退,必会危及生命,并劝他“此时归相印,让贤而授之。”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范雎竟然被打动了。范雎果断的辞去了相位,还向秦昭襄王举荐了蔡泽。
范雎一辞官,蔡泽就成功的坐上了大秦国的相位。此时范雎的远交近攻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三晋已经被打的屈服了,要做的无非是向东蚕食。蔡泽想在相位上做点事情,就建议秦昭襄王拔掉了苟延残喘的周天子的招牌。秦昭襄王成功打下了西周,宣布了八百多年的周王朝彻底毁灭。蔡泽的非凡才干引起了官僚们的痛恨,纷纷在秦王面前造谣中伤。一开始秦昭襄王还不相信。可是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秦王就开始怀疑了。聪明的蔡泽识趣的交出相位,就不干回家了。
蔡泽成于口舌,退于口舌。蔡泽凭借着一人之辩,就像个大忽悠一样取得了相位,凭借着别人的造谣,辞了相位。蔡泽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倒也洒脱。比起那些贪图官位,最终致死的人好多了。或许说,蔡泽做相国也就是为了过过瘾,过完瘾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