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夏侯霸预言:蜀国将被钟会所灭,姜维不以为然,15年后果然应验

夏侯霸预言:蜀国将被钟会所灭,姜维不以为然,15年后果然应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何柳静 访问量:1778 更新时间:2024/2/19 7:25:18

前言:所谓读史使人明智,今天笔者给大家讲述一段《智囊全集》中的一则智慧故事。

谈到夏侯霸,或许很多人不知其名,亦不知其事。而在正史中,他却是一位很有胆魄和眼光的武将。

要说他的父亲夏侯渊,自然有很多人了解。尽管夏侯渊最终在定军山一战中输给了黄忠,导致其兵败身亡,但他本人的统兵能力,还是非常出色的。曹操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夏侯渊千里奔袭,多次在北境击败外族,可谓是战功卓著。

而夏侯霸作为夏侯渊的儿子,也是少年有为。在父亲战死之后,夏侯霸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为的就是替他报仇。怎奈造化弄人,正当夏侯霸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时,朝政大权却被司马懿一族侵夺。

无奈之下,夏侯霸只好投奔了蜀汉,凭借与张皇后的血缘关系,夏侯霸也逐渐成为北伐战争中的中坚力量。话虽如此,但姜维始终对夏侯霸不“来电”。

当时,夏侯霸曾就魏蜀未来局势产生过一番论述,这段记载被收入于四大智书之一的《智囊全集》:

“司马公自当作家门,彼方有内志,未遑及外事也。公提轻卒,径抵中原,因食于敌,彼可窥而扰也。然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有胆略,精练策数,终为吴蜀之忧。但非常之人必不能为人用,而人亦必不能用之,士季其不免乎!”

这段话,发生在夏侯霸与姜维的对话中。而前者的意思,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司马懿短时间内不会复攻蜀国;其次,则是夏侯霸对姜维的两条建议,一个是让他准备一支轻骑,方便牵制曹魏;另一个是预言钟会之谋,希望姜维多多注意。

先来看第一点,这足以证明夏侯霸的眼光。

在当时,夏侯霸已经多年不参加朝政了。为了给父亲报仇,他常年奔赴在蜀国前线,并没有时间参加朝堂斗争。但是夏侯玄等人的调令一来,自己的老上司成为死对头郭淮之后,夏侯霸便敏锐察觉到了不妥。

他意识到:曹氏一族已经输给了司马氏,曹魏再无自己的容身之地,所以他当机立断选择投降蜀国。同时,夏侯霸还知道:司马懿上位匆匆,朝政必有很多忠于曹氏的旧臣不服,因此他才能准确判断出曹魏日后的动向。

这是其一,夏侯霸还想要和姜维打好关系,于是便向他提出了两点忠告,即屯驻骑兵与堤防钟会。

说到这,或许有人会问:蜀地道路崎岖,不适合操练轻骑,夏侯霸如此建议,是不是说明他的建议很不成熟?

其实不然,夏侯霸在来到蜀汉之后,便发现了他们的一个弊端,那就是交通很不方便。说来也有意思,夏侯霸之所以发现这点,还是他在投奔蜀国的过程中迷路了,好在刘禅及时派人来接。

经过此事,夏侯霸对于蜀汉的交通有了新的认识。汉中平原千里,又有良田沃土与诸葛亮亲自打造的军事基地,其实很适合骑兵屯驻在这里。骑兵速度快、还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方便蜀汉及时探听到前线的动静。哪怕骑兵无法对敌人造成大规模的攻击,起码也能起到骚扰的作用。

倘若对此不予注意,蜀国定会灭国。

只可惜,姜维没有听从这个建议,更是将钟会给忽略掉了。谁都没有想到,夏侯霸竟然一语成谶。

十五年后,司马昭命钟会、邓艾伐蜀。此时姜维远在沓中,等他反应过来之时,钟会已经挺进蜀中平原的咽喉要道。无奈之下,姜维赶紧回防,与钟会在剑阁一带对峙,却未提防邓艾的动向,最终导致蜀国覆灭。

如果姜维提前在汉中屯驻了骑兵,那他就能提前获悉敌军动向,然后在汉中之地做好有效防御;如果他不小觑钟会,邓艾也不会得到机会偷渡阴平小道。

由此可见,夏侯霸当年的眼光,的确非常长远。但要说起来,这也不能完全怪姜维不听他人意见。毕竟在当时,刘禅已经明显表示出了对于姜维的不信任,而夏侯霸又与刘禅走得很近,这很难不让姜维多想。

只能说,朝堂间的斗争蔓延到了军中,这才造成了两方派系的互相不信任。正是这份猜忌,让蜀国内部的派系越来严重,姜维也惨遭朝堂排挤,只好远走沓中避祸。

刘禅没有错,他只是想收回自己的权力;姜维也没有错,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蜀国地缘政治的弊端暴露,直接加剧了派系之间的争斗,最终使得蜀国元气大伤。

而夏侯霸预言,实在令人无比感慨,实属高明。

好书推荐: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中有太多的权谋、智慧之事,成功者我们可以学习其中智慧,失败者我们可以引以为戒。因此,笔者在这里建议大家以多读一读史书。

曾国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年轻时期的曾国藩甚至可以用“愚笨”来形容。他能以庸才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

可见,读书真的能迪智慧。

在曾国藩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这本奇书——《智囊全集》。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

杜月笙得到这本书之后如若至宝,因为他识字不多,就让人边读边讲解,经常听得如醉如痴,感慨说:“读懂这本书,才算读懂了社会。”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企业的老总也都喜欢读这本书,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就非常推崇这本书,从中学会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将这本书推荐给万达高层诵读。

《智囊》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一部智慧故事总集,全书收录了上讫先秦下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有趣;然后再进行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

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读这本奇书,不过原版的乃是文言文叙述,理解难度较大。笔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文、白对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进行购买~

标签: 夏侯霸

更多文章

  • 魏将夏侯霸为求自保,逃离魏地,孤身入蜀,蜀汉后主刘禅亲自迎接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夏侯霸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曹魏大权,夏侯霸为求自保,逃离魏地,孤身入蜀,蜀汉后主刘禅亲自迎接,对其说道:你的父亲是双方交战之中不幸阵亡的,不是我的先辈杀死的。”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也是夏侯氏的子孙,夏侯霸一听为之动容,当即便投入刘禅麾下,为蜀汉效力!夏侯霸,魏国征西将军夏侯渊次子,其生母

  • 三国演义中,夏侯霸称钟会和邓艾正当妙龄,结果却误导了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端木烽火标签:夏侯霸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七回中,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以后,就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为了扫除后患,司马懿又将在各地任职的曹氏、夏侯氏之人召回洛阳。夏侯霸不甘心束手就擒,起兵造反,被郭淮、陈泰击败,无奈之下只能去投了蜀汉。姜维见到夏侯霸以后盛情款待,酒席之上就询问曹魏虚实。夏侯霸说有两个人“在妙龄

  • 夏侯霸与蜀汉的恩怨情仇,他是如何从恨之入骨到甘心归附的?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夏侯霸

    夏侯霸与蜀汉的恩怨情仇,他是如何从恨之入骨到甘心归附的?杀父之仇定军山上,作为曹魏集团西线最高的军事长官夏侯渊被蜀汉的军队斩首在阵地上面,这对曹魏是一个极大的打击。首先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曹操和夏侯氏兄弟是属于亲戚,对曹操的心理阴影面积是一个极大的增加,再者,作为汉中这个军事要地,最高军事长官的阵亡意

  • 夏侯霸投降蜀汉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夏侯霸

    大概连夏侯霸自己都不会想到,他自己做曹魏核心集团的高级官员,宗室成员,并有望成为托孤之臣的一代名将居然会投奔敌国,这是多无奈的和悲哀的事情,但万幸的是,敌国对他很好,给予的地位不亚于在曹魏的地位,依旧还是宗室,还是更亲近的宗室。官职更高,可以说,夏侯霸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夏侯霸的生卒年都不详。照理说

  • 夏侯霸的选择:魏国混不下去了,到蜀国找姐丈去

    历史人物编辑:晓燕说历史标签:夏侯霸

    蜀延熙十二年即公元249年,魏国内乱,政权尽归司马氏。司马懿为巩固得之不易的权力,剪除异己,大肆捕杀曹氏上层权力派人物,当然夏侯家族自然在其列了。其实,夏侯一门自从夏侯渊之后,已经衰落,当时可当大任者也只有夏侯霸和夏侯玄叔侄二人了。夏侯玄当时道总领雍凉兵马,作为叔叔的夏侯霸则在其下为将,二人同驻守边

  • 为收服夏侯霸,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夏侯霸

    刘禅到底是不是真的傻?刘备真的选错了接班人吗?赞成的人一直都以《三国演义》中刘禅的表现作为证据,尤其是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来回应。但是也有少部分理智的人认为,刘禅应该肯定不傻,刘备何许人也?刘备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的事情,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

  • 三国鼎立:夏侯霸无奈降蜀,老孙权后宫混乱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夏侯霸

    三国鼎立:夏侯霸无奈降蜀,老孙权后宫混乱话说曹爽被诛,祸及宗族,无论男妇老幼,一概丧生。惟曹爽堂弟文叔早亡,妻夏侯氏,青年无子,乃父夏侯文宁,欲令女改嫁(女名令女),号泣不从,甚至截耳出血,誓不他适;及曹爽被诛,令女适归夏侯文宁母家,不致累及。夏侯文宁方为梁相,上书与曹氏绝婚又使家人劝女改嫁。令女佯

  • 陈群:曾侍奉刘曹二主,胸怀大志,靠技术与忍耐终登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陈群

    陈群是颖川世家大族的子弟,祖父跟父亲都是灵帝末、献帝初的大官兼大儒,不但与孔融交好,连当时的荀家都要敬他们三分。陈群更是家族中的天之骄子,名声显赫。当年刘备南下救援陶谦,被陶谦表为豫州牧,驻扎小沛。小沛虽然就在下邳(俗称的徐州城)附近,但属豫州。而就在这个地方,刘备征辟了陈群——刘备当时的实力威望其

  • 有人说“陈群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这句话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陈群

    我能把这个逻辑倒推回去:陈群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陈群开创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导致曹魏亡国易中天的谬论流传很广其实这三个观点全是拿“易中天依靠范文澜不可靠的推断”曲解而来的,以易中天的影响力,很多人信以为真,这真是史学憾事!易中天在《三国纪》中提出:“曹丕为了称帝是而与士族交换利益”,并推出这样的

  • 孙权劝曹操称帝,司马懿、陈群跟着劝进,曹操:吾为周文王!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陈群

    据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派遣使者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接到孙权劝进的表书后,拿着对群臣说了一句话:"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公元219年是三国时期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