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夏侯霸投降蜀汉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夏侯霸投降蜀汉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倚梦倾城 访问量:3857 更新时间:2024/2/5 12:37:56

大概连夏侯霸自己都不会想到,他自己做曹魏核心集团的高级官员,宗室成员,并有望成为托孤之臣的一代名将居然会投奔敌国,这是多无奈的和悲哀的事情,但万幸的是,敌国对他很好,给予的地位不亚于在曹魏的地位,依旧还是宗室,还是更亲近的宗室。官职更高,可以说,夏侯霸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夏侯霸的生卒年都不详。照理说曹魏这样的都封侯的宗室高级将领都有详细的记录的,而夏侯霸之所以生卒年都不详,绝对是被曹魏刻意地抹掉了,夏侯霸的年龄大概率应该和司马师差不多。但这样一个宗室将领投靠弱小的敌国,实在是太丢人,只能让夏侯霸消失了,司马氏篡位之后,自然也不会保留,毕竟夏侯霸出逃是因为他们司马家。因此正史上留下夏侯霸的记载并不多。

夏侯霸,字仲权,沛国谯人,曹操嫡系本家出身,曹魏和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夏侯霸是曹操麾下第一武将征西将军夏侯渊次子。夏侯渊生了七个儿子,还有一个家乡大乱时。最有出息的是第五子夏侯荣少而有才,七岁而能写文、曹丕也为之惊奇,但是在十三岁时与父亲夏侯渊一起征战汉中,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因见父亲战死,愤而拔剑出战,最后阵亡疆场。

夏侯霸的母亲为曹操妻室丁氏的妹妹。夏侯霸也可以算作是曹操的侄子。夏侯霸在曹魏官至右将军、博昌亭侯,始终战斗在魏蜀交战一线。但是这样一位曹魏核心将领,和蜀汉还有杀父之仇的宗室将领居然投靠了蜀汉,实在是让人意料不到。而这一切都起源于高平陵之变。而面对这一重大事件,夏侯玄与夏侯霸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满门,而夏侯霸与曹爽关系极为亲厚,如果曹爽不死,征西将军很有可能就是夏侯霸的。而司马懿为了彻底铲除曹爽集团的政治实力,司马懿召征西将军夏侯玄被调入朝,由自己嫡系雍州刺史郭淮接任征西将军。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曹爽的表弟。但问题是夏侯霸素与郭淮不和。因此夏侯玄在接到的然他皇帝的诏书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司马懿),夏侯霸坚决反对夏侯玄回朝,意思就一个,回朝之后必死无疑,于是劝夏侯玄干脆一起投靠蜀汉,但被夏侯玄断然拒绝,夏侯玄之所以拒绝不是不知道后果,而是觉得投靠蜀汉太丢人。最后夏侯玄果然死于司马师之手。

如果接替夏侯玄的不是郭淮,夏侯霸也未必会投靠蜀汉,而郭淮来接任征西将军就是为杀夏侯霸的,在此情况下,夏侯霸只有投靠蜀汉这一条路可走了,夏侯霸立即带着几个心腹逃亡蜀汉,这一路上夏侯霸是历尽千辛万苦,在半路还迷路了,粮食吃完了只能杀马充饥。万幸的是被蜀汉的巡逻士兵发现,这才一路护送到了成都。

蜀汉历来对于曹魏投降而来的降将都给予高官实权,而且十分信任。因此夏侯霸被刘禅任命为车骑将军。名义上高于姜维。刘禅还对夏侯霸说:“卿的父亲是自己在交战之中阵亡的,不是我的先辈亲手杀的,又指着自己儿子说:“这也是夏侯氏的外甥之后。”由此可见刘禅也颇有政治头脑。而在曹魏一侧,司马懿出于稳定政局需要,并没有追究夏侯霸的责任,也仅仅是流放而已。夏侯霸的大哥夏侯衡和三个弟弟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他们在高平陵之变后都在魏国混得好好的。

在夏侯霸投降了蜀汉以后,由于深知曹魏的底细,因此夏侯霸与姜维多次参与对曹魏的讨伐,不知道曹魏面对两个曹魏的降将的征讨不知作何感想,在延熙十八年,在司马师暴死之后,姜维,夏侯霸和张翼三人领兵数万人出狄道,分兵三路北伐魏国,在洮西斩杀斩杀数万曹魏军。史称“洮西大捷”,也是北伐以来最大的一场胜仗。从历史结局来看,夏侯霸的选择是对的。陈寿在《三国志》“为尊者讳”隐去夏侯霸亲身经历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以至于夏侯霸如果去世的都没有一个明确记载。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夏侯霸

更多文章

  • 夏侯霸的选择:魏国混不下去了,到蜀国找姐丈去

    历史人物编辑:晓燕说历史标签:夏侯霸

    蜀延熙十二年即公元249年,魏国内乱,政权尽归司马氏。司马懿为巩固得之不易的权力,剪除异己,大肆捕杀曹氏上层权力派人物,当然夏侯家族自然在其列了。其实,夏侯一门自从夏侯渊之后,已经衰落,当时可当大任者也只有夏侯霸和夏侯玄叔侄二人了。夏侯玄当时道总领雍凉兵马,作为叔叔的夏侯霸则在其下为将,二人同驻守边

  • 为收服夏侯霸,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夏侯霸

    刘禅到底是不是真的傻?刘备真的选错了接班人吗?赞成的人一直都以《三国演义》中刘禅的表现作为证据,尤其是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来回应。但是也有少部分理智的人认为,刘禅应该肯定不傻,刘备何许人也?刘备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的事情,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

  • 三国鼎立:夏侯霸无奈降蜀,老孙权后宫混乱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夏侯霸

    三国鼎立:夏侯霸无奈降蜀,老孙权后宫混乱话说曹爽被诛,祸及宗族,无论男妇老幼,一概丧生。惟曹爽堂弟文叔早亡,妻夏侯氏,青年无子,乃父夏侯文宁,欲令女改嫁(女名令女),号泣不从,甚至截耳出血,誓不他适;及曹爽被诛,令女适归夏侯文宁母家,不致累及。夏侯文宁方为梁相,上书与曹氏绝婚又使家人劝女改嫁。令女佯

  • 陈群:曾侍奉刘曹二主,胸怀大志,靠技术与忍耐终登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陈群

    陈群是颖川世家大族的子弟,祖父跟父亲都是灵帝末、献帝初的大官兼大儒,不但与孔融交好,连当时的荀家都要敬他们三分。陈群更是家族中的天之骄子,名声显赫。当年刘备南下救援陶谦,被陶谦表为豫州牧,驻扎小沛。小沛虽然就在下邳(俗称的徐州城)附近,但属豫州。而就在这个地方,刘备征辟了陈群——刘备当时的实力威望其

  • 有人说“陈群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这句话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陈群

    我能把这个逻辑倒推回去:陈群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陈群开创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导致曹魏亡国易中天的谬论流传很广其实这三个观点全是拿“易中天依靠范文澜不可靠的推断”曲解而来的,以易中天的影响力,很多人信以为真,这真是史学憾事!易中天在《三国纪》中提出:“曹丕为了称帝是而与士族交换利益”,并推出这样的

  • 孙权劝曹操称帝,司马懿、陈群跟着劝进,曹操:吾为周文王!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陈群

    据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派遣使者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接到孙权劝进的表书后,拿着对群臣说了一句话:"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公元219年是三国时期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刘

  • 原本效力刘备的陈群,为何成了曹魏帝国的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陈群

    陈群,字长文,是颍川许县人,出身名门,爷爷是陈寔,在汉末可谓是泰山北斗级的名士;父亲陈纪,在党锢时期,在家著书立说,人称“陈子”,也是天下闻名的名士。要说起陈群是如何成为刘备的部下,可以先从他父亲陈纪的经历说起。董卓掌政时期,征辟陈纪去洛阳入朝为官,担任侍中,后又被任命为平原相。《后汉书·陈纪传》:

  • 刘备看走眼放走了陈群,被曹操三代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陈群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必定会识人用人,懂得运用团队的力量来达成目标。说起会用人这方面,可以说是许多开国君主的一项技能,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刘备,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蜀汉,这其中都是因为他的身边有众多能人帮助他。关于刘备识人这方面,“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最好的例子,

  • 诸葛亮和董允死后,最高兴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董允

    诸葛亮和董允死后,最高兴的人是谁?诸葛亮自从接受了刘备托孤后,一直兢兢业业地治理着蜀国。刘禅在他的保护下,一直稳坐着蜀国的王位。但是刘禅也时常感觉到,诸葛亮的威信太过高涨,自己毫无用武之地,也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在诸葛亮的才干之下,刘禅就这样毫无波澜地过了几年,直到诸葛亮死后,他才有了一丝喘息的

  • 蜀汉有四位“虎贲中郎将”:除了董允,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董允

    虎贲中郎将,这是一个统领虎贲禁军的官职。东汉时期,侍中一开始兼任虎贲中郎将一职,后来则是多由贵族和外戚担任。当然,这也容易理解,因为该官职直接掌管都城的禁军,皇帝必须要授予给充分信任的人。到了三国时期,蜀汉历史上有四位“虎贲中郎将”,除了董允,你还知道哪一位?一、董允董允(?~246年),字休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