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七回中,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以后,就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为了扫除后患,司马懿又将在各地任职的曹氏、夏侯氏之人召回洛阳。夏侯霸不甘心束手就擒,起兵造反,被郭淮、陈泰击败,无奈之下只能去投了蜀汉。
姜维见到夏侯霸以后盛情款待,酒席之上就询问曹魏虚实。夏侯霸说有两个人“在妙龄之际”,一个叫钟会,一个叫邓艾,都爱读兵书,精通韬略,日后必为吴蜀大患。姜维不以为意,说“量此孺子,何足道哉!”
姜维和夏侯霸这段对话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应该是罗贯中为后来钟会和邓艾灭了蜀汉所写的一个伏笔。应该说这个想法不错,但是这段叙述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夏侯霸说钟会和邓艾正当妙龄,而姜维称他们为“孺子”。妙龄在古代是指青春少年,和现代一般特指青春少女有所区别,孺子多指幼儿或者是儿童。按照演义中的描述,邓艾和钟会这时候已经有些名气了,而且已经出仕当官,当然不可能还是儿童,姜维称他们是“孺子”,应该只是为了表示轻蔑,看不起对方而已。不过即使按照夏侯霸称他们“正当妙龄”看,钟会和邓艾应该年纪也不大,最多也就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说起来高平陵之变发生于公元249年,钟会出生于225年,演义中姜维和夏侯霸对话时他是二十四岁,说妙龄倒是正好,然而邓艾却不一样了。
邓艾出生于公元197年,比姜维还早出生五年。只是因为出身贫寒,他早年混得不怎么看,开始只是在典农都尉手下充当小吏,足足蹉跎了二十年才勉强混上了一个典农功曹。直到后来一次去洛阳汇报工作,太尉司马懿召见时见他谈吐不凡,很是欣赏,征召邓艾为太尉府的掾属,他才得以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邓艾成名很晚,高平陵之变时,他已经五十二岁了,无论如何都算不上什么妙龄之人。
当然,姜维本来就不认识钟会和邓艾,更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年纪大小。这主要是怪夏侯霸介绍两人时,言语之中有些误导。其实在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姜维攻打长城时也曾经提及这一点。
当时姜维趁着诸葛诞在寿春叛乱,司马昭忙着平叛的机会,出兵攻打长城。邓艾率兵去救,他的儿子邓忠作为先锋首先赶到。姜维见一小将大约二十几岁,自称“邓将军”,他听了夏侯霸的介绍,一直认为邓艾年纪不大,就以为这是邓艾,后来才知道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