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夏侯霸的选择:魏国混不下去了,到蜀国找姐丈去

夏侯霸的选择:魏国混不下去了,到蜀国找姐丈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晓燕说历史 访问量:1688 更新时间:2024/2/14 4:55:50

蜀延熙十二年即公元249年,魏国内乱,政权尽归司马氏。司马懿为巩固得之不易的权力,剪除异己,大肆捕杀曹氏上层权力派人物,当然夏侯家族自然在其列了。其实,夏侯一门自从夏侯渊之后,已经衰落,当时可当大任者也只有夏侯霸夏侯玄叔侄二人了。夏侯玄当时道总领雍凉兵马,作为叔叔的夏侯霸则在其下为将,二人同驻守边关。夏侯霸当时已经感觉到了来自洛阳的血腥味,他劝夏侯玄拥兵自重,切勿轻信司马懿而去洛阳送死。可他的这个侄子却天生是个倔强种,一昧地愚忠,执意却了洛阳。夏侯霸无法,也只有叛逃了。

夏侯霸既然决定出逃,可能逃到哪里去呢?当时天下是魏蜀吴三国争雄,出自名门之后的夏侯霸自然是不甘心落草为寇了,也只有在吴、蜀之间做出选择。去吴国,面对司马懿的追杀,要跨过大半个魏国,实属不易,所以投吴是行不通的。那么也就只有去投蜀国了。但还是有顾虑,自己与蜀有杀父之仇,且常年与蜀作战,蜀人能容得下自己,这个也是很为难。可他后来还是选择了投靠蜀国,因为权衡利害,他毕竟与蜀还是沾亲带故,关键时候亲戚肯定还是会拉他一把的吧。于是,就直奔蜀国而去。

我们在这里交待一下夏侯霸的底细吧。夏侯霸字仲权,是夏侯渊的次子。当年在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其父夏侯渊被黄忠所斩,所以夏侯霸与蜀有杀父之仇,他学咬牙切齿,发誓要为其父报仇。可见他还是蜀国的死敌了。可这亲戚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得说一下当年刘备未得势时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早在汉献帝时代。刘备弟兄三人寄居曹操手下的时候,张飞有一次在城外溜达,看见路边有个拾柴的女孩非常漂亮,便顺手掳走了。这样这个大约十三四岁的女孩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张飞的老婆了。此后,这个女人为张飞生下了一个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后主刘禅。原来当年哪个拾柴的女孩不是别人,恰是夏侯渊的族妹。这样,后主刘禅也就成了夏侯霸的姐丈了。你说夏侯霸此时不投蜀还去投谁?

既然都是一家人了,那么当年谁杀了谁的爸爸也就不重要了。再看看后主刘禅见到这个表亲是什么反应。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动情地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得,黄忠成了替罪羊,刘备没什么事了,此二人的关系也就拉近了。

其实,后主刘禅在听到夏侯霸叛逃后就已经派人在接应。夏侯霸当时选择的是从阴平小路入蜀,但走着走着却迷路了。他吃光了所有的粮食,甚至连自己的马都杀了充饥,腿也走瘸了,可还是找不到入蜀的路,他确实也是领略了一次蜀道之难。最后幸亏刘禅派人接应,否则早就抛尸荒野了。

当然,夏侯霸的到来却给姜维带来了惊喜,他向姜维详细地介绍了魏国的现状,这就又点燃了姜维北伐的火焰,夏侯霸也成了姜维北伐的先锋了。这是后话。

标签: 夏侯霸

更多文章

  • 为收服夏侯霸,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夏侯霸

    刘禅到底是不是真的傻?刘备真的选错了接班人吗?赞成的人一直都以《三国演义》中刘禅的表现作为证据,尤其是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来回应。但是也有少部分理智的人认为,刘禅应该肯定不傻,刘备何许人也?刘备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的事情,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

  • 三国鼎立:夏侯霸无奈降蜀,老孙权后宫混乱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夏侯霸

    三国鼎立:夏侯霸无奈降蜀,老孙权后宫混乱话说曹爽被诛,祸及宗族,无论男妇老幼,一概丧生。惟曹爽堂弟文叔早亡,妻夏侯氏,青年无子,乃父夏侯文宁,欲令女改嫁(女名令女),号泣不从,甚至截耳出血,誓不他适;及曹爽被诛,令女适归夏侯文宁母家,不致累及。夏侯文宁方为梁相,上书与曹氏绝婚又使家人劝女改嫁。令女佯

  • 陈群:曾侍奉刘曹二主,胸怀大志,靠技术与忍耐终登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陈群

    陈群是颖川世家大族的子弟,祖父跟父亲都是灵帝末、献帝初的大官兼大儒,不但与孔融交好,连当时的荀家都要敬他们三分。陈群更是家族中的天之骄子,名声显赫。当年刘备南下救援陶谦,被陶谦表为豫州牧,驻扎小沛。小沛虽然就在下邳(俗称的徐州城)附近,但属豫州。而就在这个地方,刘备征辟了陈群——刘备当时的实力威望其

  • 有人说“陈群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这句话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陈群

    我能把这个逻辑倒推回去:陈群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陈群开创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导致曹魏亡国易中天的谬论流传很广其实这三个观点全是拿“易中天依靠范文澜不可靠的推断”曲解而来的,以易中天的影响力,很多人信以为真,这真是史学憾事!易中天在《三国纪》中提出:“曹丕为了称帝是而与士族交换利益”,并推出这样的

  • 孙权劝曹操称帝,司马懿、陈群跟着劝进,曹操:吾为周文王!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陈群

    据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派遣使者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接到孙权劝进的表书后,拿着对群臣说了一句话:"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公元219年是三国时期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刘

  • 原本效力刘备的陈群,为何成了曹魏帝国的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陈群

    陈群,字长文,是颍川许县人,出身名门,爷爷是陈寔,在汉末可谓是泰山北斗级的名士;父亲陈纪,在党锢时期,在家著书立说,人称“陈子”,也是天下闻名的名士。要说起陈群是如何成为刘备的部下,可以先从他父亲陈纪的经历说起。董卓掌政时期,征辟陈纪去洛阳入朝为官,担任侍中,后又被任命为平原相。《后汉书·陈纪传》:

  • 刘备看走眼放走了陈群,被曹操三代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陈群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必定会识人用人,懂得运用团队的力量来达成目标。说起会用人这方面,可以说是许多开国君主的一项技能,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刘备,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蜀汉,这其中都是因为他的身边有众多能人帮助他。关于刘备识人这方面,“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最好的例子,

  • 诸葛亮和董允死后,最高兴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董允

    诸葛亮和董允死后,最高兴的人是谁?诸葛亮自从接受了刘备托孤后,一直兢兢业业地治理着蜀国。刘禅在他的保护下,一直稳坐着蜀国的王位。但是刘禅也时常感觉到,诸葛亮的威信太过高涨,自己毫无用武之地,也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在诸葛亮的才干之下,刘禅就这样毫无波澜地过了几年,直到诸葛亮死后,他才有了一丝喘息的

  • 蜀汉有四位“虎贲中郎将”:除了董允,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董允

    虎贲中郎将,这是一个统领虎贲禁军的官职。东汉时期,侍中一开始兼任虎贲中郎将一职,后来则是多由贵族和外戚担任。当然,这也容易理解,因为该官职直接掌管都城的禁军,皇帝必须要授予给充分信任的人。到了三国时期,蜀汉历史上有四位“虎贲中郎将”,除了董允,你还知道哪一位?一、董允董允(?~246年),字休昭,南

  • 吴质死后,魏朝官员为何落井下石,给他定了一个“丑侯”的恶谥?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吴质

    魏明帝太和四年,吴质病逝,魏朝官员趁机落井下石,在魏明帝曹叡的默许下,给吴质定了一个恶谥——“丑侯”,其子吴应为此事前后奔走了二十余年,朝廷才将其谥号由“丑侯”改为“威侯”。吴质是谁?曹丕的密友、谋臣,曾在“丕植争立”这个重大问题上为曹丕积极奔走、出谋划策;与曹丕身边的另外三人司马懿、陈群、朱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