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一清媲美姚崇,却被张璁等联合嘉靖皇帝算计,成为大礼议牺牲品

杨一清媲美姚崇,却被张璁等联合嘉靖皇帝算计,成为大礼议牺牲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笔似尘钩 访问量:4472 更新时间:2023/12/6 12:06:08

杨一清史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与唐朝的名相姚崇相当。弘治以来,他曾多次担任陕西一带的巡抚、三边总制,督理军政。正德年间他又出任过内阁大学士。杨一清的从政经验十分丰富,又长于谋略,大宦官刘瑾就是在他的策划下败亡的。杨一清的官场阅历按理说不是嘉靖朝的新贵张璁、桂萼等可比,可是杨一清却上了张璁等的当,最终不仅首辅之位丢了,还被其陷害至死。

嘉靖皇帝朱厚熜入京承继帝位后,围绕其皇统的继承问题展开了讨论,因之而出现了明朝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礼制改革,史称此次礼制讨论为“大礼议”。大礼议发生之后,杨一清正在致仕家居。他虽然致仕,但是却并没有对朝廷大事完全不理不睬。

当他看到张璁关于皇统继承的议论奏疏时,不禁拍手称快。他对左右之人赞扬道:“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张璁在他眼中竟然比圣人都要圣人。由此可见,他是部分支持议礼一派的。他还极力催促席书这一议礼新贵赶紧前往北京,应嘉靖皇帝之召见,早定大议。席书到达北京之后,跟张璁、桂萼等将杨一清的态度和对张璁的赞赏复述了一遍,张璁等对杨一清的表现颇为满意。此时,他们便想着将其引至内阁,利用杨一清元老重臣的身份,为自己这一方谋取利益。

当时内阁首辅是费宏。费宏也是一位正德年间的老臣。他的态度与杨一清正好相反。他对嘉靖皇帝想要为自己父亲争得名分的做法非常不满,更是认为都是张璁、桂萼这些人为了获得权力从中挑拨离间。所以他对张璁等人从没有好脸色,凡是有讨论都是反着来,两者斗得不可开交。张璁、桂萼等在嘉靖皇帝面前说费宏收受郎中陈九川的钱财。费宏则上疏怒斥他们天天无事生非,觊觎首辅之位。其奏疏中称:“不与经筵讲官则怨,不与修献皇帝实录则怨,不为两京乡试考官则怨,不为教习则又怨。”尽管他说得很严重,但是嘉靖皇帝毕竟还是站在张璁等人一方,费宏最后只有被迫致仕、远离中枢的分。

在这个旧首辅被撵走的当口,新首辅的任命就成了嘉靖皇帝及张璁等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当时朝中旧有势力还是比较大,张璁等议礼新贵如果猝然被任命为首辅,必然会遭到非常大的阻力。这种时候就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新首辅既能让陈旧势力阅服,又不会成为嘉靖新政的阻力。这样一来,新首辅的人选已经呼之欲出了。杨一清无疑是最佳人选。张璁等人将杨一清的情况报告给嘉靖皇帝后,他的首辅任命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杨一清是因为张璁等人成为内阁首辅的,所以他对他们非常感激。他没有因自己是老臣就自矜身份,而是倾心与张璁等人交往。他本以为双方这种相互往来,相互支持,会让他们形成结实的联盟,没想到他却成了内阁争斗的牺牲品。

杨一清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张璁随即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张璁虽然不是内阁首辅,但是明世宗非常信任他,大事小情都与张璁商议。反而杨一清这个内阁首辅被晾在了一边。其实杨一清本应该清楚的,他的任命本身就是一个过渡,张璁才是嘉靖最为宠信的大臣。可能老臣总是有脾气的,他没有安于天命,而是对这样的情况非常不满。就这样双方发生了矛盾,而且越来越激化。张璁认为自己对杨一清有恩,且凭借嘉靖的宠信不将其放在眼中,而杨一清又认为他们目中无人。两者毕竟不是真正完全站在一个利益线上的。

当时一锦衣卫官员聂能迁上疏弹劾张璁,张璁勃然大怒,想要将其置于死地。而杨一清却不答应,认为这种弹劾大臣的事很正常,罪不至死。积累日久的矛盾就这样爆发了。

张璁向嘉靖皇帝进谗言,诋毁杨一清。而杨一清又上疏辩解。杨一清毕竟是老臣,嘉靖皇帝也不能做得太过,于是为双方调解。但是调解无望,双方越加仇视对方。最终,杨一清终究还是不敌张璁等人,被迫致仕归家。

但是张璁等人并没有因此放过他。他致仕的第二年,张璁秘密派人诬陷杨一清。他说,正德时深受宠信的太监张永勘事江西时,曾盗取了宁王朱宸濠黄金二千两,将其中一半赠送给了杨一清,为他的弟弟张容谋求了个世袭锦衣卫之职;后来张永去世,张容又给杨一清钱,求杨一清为张永写墓志铭。这件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煞有其事,嘉靖皇帝也信以为真了,因此将杨一清革职闲住。

这一系列的遭遇让杨一清对张璁的等人深恶痛绝,临死之前,他愤愤地道:“老矣,乃为孺子所卖。”说完,疽发背而死。

杨一清离任后,张璁顺利地接手了内阁首辅之职,杨一清的政治使命“完美”地完成了。

与虎谋皮,终为虎噬。杨一清与张璁等人之间的事完整地诠释这个词语的含义。杨一清可能远离朝廷太久了,基本的防备之心和大局观念都已经丢失了。张璁等人的性格在他们与费宏争斗时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可惜这没有引起杨一清的警惕,还以为捡了个大便宜。身受嘉靖皇帝宠信的议礼派不自己当首辅,而推他当首辅,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仔细推敲一下就应该明白中间的猫腻。当然这个局杨一清也实在无法摆脱,他不能摆脱首辅的诱惑,也无法逃脱来自张璁等人联合嘉靖皇帝的算计。自从开始其实结局就已经确定了。

参考文献:《明世宗实录》、《明史》。

标签: 姚崇

更多文章

  • 岳父被叫做泰山的来历?与宰相张说有关吗?他与姚崇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文武双全,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唐玄宗时期,姚崇任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拜相后,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罢去冗职,选官,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张

  • 蝗虫遍地,唐玄宗不敢下令捕杀,宰相姚崇一句话令唐玄宗放下顾虑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趣说人标签:姚崇

    “你们怎么不来吃我啊!不要伤害我的百姓。”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视察农田,愤怒地咆哮,随后就抓起一只虫子塞进嘴里生吞了。大臣们看见,都赶紧上来阻止,就怕虫子带毒,可是李世民毫不犹豫,硬是吃了。这年发生蝗灾,遍地的蝗虫,庄家被祸害一空,眼看就要颗粒无收,之后将会有很多的百姓被饿死。李世民视察时,对

  • 会做官的人,悟性多厉害?看姚崇哭送武则天退位的故事,恍然大悟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姚崇

    会做官的人,悟性多厉害?老领导退休,新领导上任,权力交接典礼上,你该怎么办?为新领导喝彩吧,老领导不高兴;欢送抚慰老领导吧,新领导又不高兴。看完这个故事,思维大提升。705年,又称神龙元年,因为在这一年,唐朝发生了著名的神龙政变。当时,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人定下密计,趁武则天年老,只顾着和男宠张易

  • 唐朝4大贤相之姚崇,临死前告诫后人,千万不要信奉佛教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姚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在公元纪元左右传入中国,在东汉时期,汉明帝派大臣出使西域,并求得相关佛法和佛经。东汉时期,许多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建成了我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在物资条件匮乏的年代,内心的信仰显得尤为的重要,也只有在人们有信仰的时刻,生活里那些琐事带来的痛苦

  • 古人的生死观,有感于唐朝宰相姚崇母亲对身后事的认知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姚崇

    许多经历二次婚姻的人,对身后事都十分纠结。有的要与前夫合葬,有的死活不允许与前夫合葬。有的想与后夫合葬,而后夫的孩子却置之不理,而把离异的亲生父母合葬一处。为此,这个问题还拿到了平台上讨论,各种意见、说法都有。真是无所适从,令人纠结。这是个社会问题,中国进入老年社会,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普遍。它困扰着一

  • 官场高人,思维有多厉害?看完宰相姚崇的故事,有醍醐灌顶之感

    历史人物编辑:程浩说历史标签:姚崇

    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带兵入宫,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禅位太子李显。唐中宗李显复辟送武则天离宫时,众人弹冠相庆,唯独一人为武则天哭起来。是谁这么大胆?这个人就是姚崇。姚崇是武则天一把提携上来的,最后官至宰相,而且武则天还曾让姚崇掌兵权,对姚崇宠信有加。只是武则天到了晚年,沉湎享乐,宠

  • 宰相姚崇遗言:把全部珍宝摆在灵堂前!儿子照做,竟救了全族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姚崇

    姚崇是唐朝时期的三朝宰相,而他之所以能够辅佐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首先是因为他个人能力很强,姚崇能够处理好各种各样的政事。其次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姚崇是一个刚正不阿体面无私的人。除了这些之外,姚崇也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当时他在朝庭上和唐朝的另外一位宰相张说有龃龉,所以姚崇特别怕自己去世了之后,张说会

  • 武则天退位,群臣庆贺,唯姚崇公开痛哭,1年后才知其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影视有褂标签:姚崇

    读通鉴,知历史,本文来解读《资治通鉴》中武则天退位后的一件史实。公元705年,唐朝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拥立太子李显提前登基,逼武则天退位。因为当年是神龙元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皇帝生涯,同时也让李唐宗室重新登上皇位,对唐朝意义重大。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

  • 姚崇弥留之际,用了一招,使得家族转危为安,也与张说化解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姚崇

    开元元年的时候,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之后,逐步巩固了政权,就开始施行自己的新政,为了施行自己的新政,他大胆启用了武则天时期遭到贬官的姚崇为新任宰相,但是这件事情,却遭到了与姚崇同朝为官的官员张说的反对,他私底下,唆使与自己相好的御史大夫赵彦昭对姚崇进行弹劾,但是唐玄宗却并为所动,对于这件弹劾案,并没有

  • 虞舜后裔唐代名相——姚崇传略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姚崇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仰韶文化的发源地——硖石仰韶村遗址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被誉为"救时宰相",政绩斐然。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新唐书》记载:“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