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姚崇对儿子说:我死后,姚家可能会有灭门之灾,宰相张说与我不和,你们将我的

姚崇对儿子说:我死后,姚家可能会有灭门之灾,宰相张说与我不和,你们将我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西北小生活 访问量:3772 更新时间:2023/12/6 13:54:22

唐朝时,宰相姚崇病危,他唤来儿子:

“我死后,家族可能有灭门之灾。宰相张说(yue)是我的死对头,到时候他会来吊唁,你们记得把我收藏的奇珍异服陈列在棺材前,如果他连看也不看一眼,那姚家就会大祸临头;反之,如果张说再三留意,你们便可平安无事!”

姚崇的政敌张说,向来和姚崇不和,两人互相妒忌。当姚崇被唐玄宗提携为宰相时,担忧自己权力被瓜分,张说百般阻挠。加上张说为官时,由于姚崇的才能,他的光芒皆被姚崇遮蔽。

姚崇说:“等到张说接纳你们的送礼(奇珍异服)后,你们便说

“姚崇素来钦佩张丞相的文采,如果死后能够让张丞相写一篇碑文,此生便无憾了”。

等张说将碑文写好之后,立刻将碑文送进皇宫给皇上,并请求为我的墓碑题字。事后几日,张丞相一定会后悔,并且让人来要回所写的碑文。此时,你们说已经呈给皇帝,并带他去看刻好的碑文。

果不其然,姚崇死后,丞相张说如期前来吊唁。姚崇的儿子在看到张说对棺前奇装异服一走三回首时,伺机上前搭话:“家父生前有交代,如果您喜欢这些收藏的话,一定要送给您!素闻丞相文采斐然,如果能给家父写一篇碑文,再感激不过了!”

张说听罢,心里不禁洋洋得意:“好你个姚崇,生前一直被你骑在头上,想不到你也有服软求饶的时候”。于是,张说没有拒绝姚崇儿子的要求,帮助张说写了一篇碑文。

文辞华丽,情真意切,将姚崇生前的功绩如数家珍夸赞了一番。在场的人无一不认为这是一部佳作。

冯梦龙《智囊》记载:“及文成,叙致该详,时谓“极笔”。数日,果遣返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

果然,几天之后宰相张说恍然大悟,感叹自己被姚崇算计。他派人前去索要碑文,声称文章有瑕疵,需要进行修改。但此时姚崇的儿子说:“已经呈报给皇上,并且以文铸成了墓碑。”

张说听罢,后悔不迭。不禁感叹道“姚崇生前我不是他的对手,想不到死了以后依然能够算计我。我实在没有他的智慧”。

(原文: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姚崇之才,令人叹服。昔日,诸葛亮虽身死,却能拒司马懿大军。而姚崇的才智,颇有相似之处。

姚崇的计谋,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后代,也让自己的声明、功绩得到肯定、流传,而且还是业内公认。不仅皇帝、百姓认可,就连自己的政敌也愿意为其写碑文,足见其贤德。

其次,如果张说在姚崇死后深挖其罪责、祸害姚崇后裔,那么姚崇的儿子就能指着碑文面圣:“当初姚崇将父亲夸得天花乱坠,对父亲的才能如此赏识,如今却又是另一副嘴脸,翻脸不认人,这是何故?碑文是皇上亲自检阅过的,难道会有虚假吗?”

张说自然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他出尔反尔,就会否定自己,也会否定皇上的眼光。事实上,当姚崇的后代将碑文呈给唐玄宗时,姚崇的名誉、以及姚家人的性命安危就早已被庇护起来了。

生前能安邦定国,死后亦能保护家人、后代,姚崇的智慧和谋略,令人为其折服。姚崇的高明,在于他让张说吃了哑巴亏却有苦不能言,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智慧、谋略摸不到,看不见,但它的的确确存,一旦拥有后,便能让人化危为安,左右逢源。这个故事记录在明代大才子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中。

《智囊》收录了从先秦到大明王朝期间 1238 个经典、人心智的历史故事。它们有的来自经史子集,有的源自稗官野史,每一个故事,都是历史事实,有具体的出处。

中国历史, 5000 年的演变中沉淀了无数智慧、贤能之士。读史,使人明智、通透,知古方能鉴今。冯梦龙《智囊》去粗取精,择优中之优,素有“小资治通鉴”之称。

康熙、乾隆皇帝,将《智囊》视作治国利器、智慧禁果,要求此书局限内部传阅,谨防外人翻看,由此引发臣子和自己斗法、博弈,甚至谋反。

“晚清名臣”曾国藩每日三读《智囊》;大才子纪晓岚更是随身携带,对于《智囊》倒背如流!

身处人际、职场、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会有困局、窘境,如何避开难堪、化解尴尬,这是一门大的学问,社会这个“大课堂”,要么用跌倒换经验,要么以假借别人经验,避开弯路和雷区。为人处世,务必懂得一点智慧、谋略。

读史,即是读人心。读透人心不是让自己变得世故、圆滑,而是任何时候进可攻、退可守,不使自己陷于被动!

《智囊全集》,很多人担心读不懂,但这个版本属于文白对照,既有文言,也有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且还有大才子冯梦龙的批注(可以填补自己的不足)。

《智囊》,文白对照,易懂通俗。如果你困于职场、人际的复杂关系中,不妨领略一下古人的智慧,看似是前人,其实都是底层相通的——人性不变,人心不变。

《智囊全集》,一部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排忧解难的锦囊妙计!戳下方,进入翻看!

标签: 姚崇

更多文章

  • 杨一清媲美姚崇,却被张璁等联合嘉靖皇帝算计,成为大礼议牺牲品

    历史人物编辑:史笔似尘钩标签:姚崇

    杨一清史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与唐朝的名相姚崇相当。弘治以来,他曾多次担任陕西一带的巡抚、三边总制,督理军政。正德年间他又出任过内阁大学士。杨一清的从政经验十分丰富,又长于谋略,大宦官刘瑾就是在他的策划下败亡的。杨一清的官场阅历按理说不是嘉靖朝的新贵张璁、桂萼等可比,可是杨一清却上了张璁等的当,最终

  • 岳父被叫做泰山的来历?与宰相张说有关吗?他与姚崇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文武双全,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唐玄宗时期,姚崇任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拜相后,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罢去冗职,选官,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张

  • 蝗虫遍地,唐玄宗不敢下令捕杀,宰相姚崇一句话令唐玄宗放下顾虑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趣说人标签:姚崇

    “你们怎么不来吃我啊!不要伤害我的百姓。”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视察农田,愤怒地咆哮,随后就抓起一只虫子塞进嘴里生吞了。大臣们看见,都赶紧上来阻止,就怕虫子带毒,可是李世民毫不犹豫,硬是吃了。这年发生蝗灾,遍地的蝗虫,庄家被祸害一空,眼看就要颗粒无收,之后将会有很多的百姓被饿死。李世民视察时,对

  • 会做官的人,悟性多厉害?看姚崇哭送武则天退位的故事,恍然大悟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姚崇

    会做官的人,悟性多厉害?老领导退休,新领导上任,权力交接典礼上,你该怎么办?为新领导喝彩吧,老领导不高兴;欢送抚慰老领导吧,新领导又不高兴。看完这个故事,思维大提升。705年,又称神龙元年,因为在这一年,唐朝发生了著名的神龙政变。当时,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人定下密计,趁武则天年老,只顾着和男宠张易

  • 唐朝4大贤相之姚崇,临死前告诫后人,千万不要信奉佛教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姚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在公元纪元左右传入中国,在东汉时期,汉明帝派大臣出使西域,并求得相关佛法和佛经。东汉时期,许多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建成了我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在物资条件匮乏的年代,内心的信仰显得尤为的重要,也只有在人们有信仰的时刻,生活里那些琐事带来的痛苦

  • 古人的生死观,有感于唐朝宰相姚崇母亲对身后事的认知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姚崇

    许多经历二次婚姻的人,对身后事都十分纠结。有的要与前夫合葬,有的死活不允许与前夫合葬。有的想与后夫合葬,而后夫的孩子却置之不理,而把离异的亲生父母合葬一处。为此,这个问题还拿到了平台上讨论,各种意见、说法都有。真是无所适从,令人纠结。这是个社会问题,中国进入老年社会,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普遍。它困扰着一

  • 官场高人,思维有多厉害?看完宰相姚崇的故事,有醍醐灌顶之感

    历史人物编辑:程浩说历史标签:姚崇

    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带兵入宫,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禅位太子李显。唐中宗李显复辟送武则天离宫时,众人弹冠相庆,唯独一人为武则天哭起来。是谁这么大胆?这个人就是姚崇。姚崇是武则天一把提携上来的,最后官至宰相,而且武则天还曾让姚崇掌兵权,对姚崇宠信有加。只是武则天到了晚年,沉湎享乐,宠

  • 宰相姚崇遗言:把全部珍宝摆在灵堂前!儿子照做,竟救了全族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姚崇

    姚崇是唐朝时期的三朝宰相,而他之所以能够辅佐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首先是因为他个人能力很强,姚崇能够处理好各种各样的政事。其次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姚崇是一个刚正不阿体面无私的人。除了这些之外,姚崇也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当时他在朝庭上和唐朝的另外一位宰相张说有龃龉,所以姚崇特别怕自己去世了之后,张说会

  • 武则天退位,群臣庆贺,唯姚崇公开痛哭,1年后才知其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影视有褂标签:姚崇

    读通鉴,知历史,本文来解读《资治通鉴》中武则天退位后的一件史实。公元705年,唐朝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拥立太子李显提前登基,逼武则天退位。因为当年是神龙元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皇帝生涯,同时也让李唐宗室重新登上皇位,对唐朝意义重大。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

  • 姚崇弥留之际,用了一招,使得家族转危为安,也与张说化解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姚崇

    开元元年的时候,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之后,逐步巩固了政权,就开始施行自己的新政,为了施行自己的新政,他大胆启用了武则天时期遭到贬官的姚崇为新任宰相,但是这件事情,却遭到了与姚崇同朝为官的官员张说的反对,他私底下,唆使与自己相好的御史大夫赵彦昭对姚崇进行弹劾,但是唐玄宗却并为所动,对于这件弹劾案,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