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柑者言》有言:"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提到《悯农》这首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我国历史上一首著名的诗作,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耕作景象也是令许多人为之动容。相信每一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曾学过这首诗,并对其中的精神内核有着深刻的理解,而在很多人看来,能够写下"粒粒皆辛苦"这种名句的作者也一定是一个怀揣着家国大义之人。
然而,事实却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在对《悯农》的作者李绅进行详尽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与之相反的是,他所做出的很多事情都足以让人深恶痛绝。那么,李绅是在何种情况下创作的《悯农》?又为何会成为大家唾弃的对象呢?
在李绅六岁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后来,他也跟随母亲迁居到了无锡地区,而由于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看见很多农民顶着烈日辛勤劳作,因此,他也为这些辛苦的农民所深深打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粒粒皆辛苦"这一千古名句也成为了李绅内心的真实写照。当时,李绅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农民改变贫苦的生活。
在那个时候,李绅的年纪还比较小,因此,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天下苍生,改变生活环境,而由于李绅自幼丧父,他在整个家族中的地位也并不是很高,为了能够让自己拥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途,他和族中的李元将也有着密切的交往,当时,为了与李元将表现得更加亲密,他还将其称作是自己的"叔叔"。可以看出,为了能够进入仕途,李绅也是付出了许多努力的。
然而,李绅的这种悯农之心却在他进入仕途并飞黄腾达之后消失殆尽了,慢慢地,在官场的侵蚀之下,李绅逐渐变成了一位贪官污吏,而随着官职的不断升高,李绅手中所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李绅早就忘记了自己年少时的种种远大理想,可以说,后来的他也成为了一个奢靡无度之人。据记载,李绅在成为高官之后,一餐所耗费的钱财就达到了几百贯甚至上千贯,而由于李绅爱吃鸡舌,因此,他每餐耗费的活鸡也达到了三百多只,当李绅来到民间进行巡视的时候,他也对百姓们疾苦的生活漠视不理。
在李绅的管制之下,很多百姓们也过着惶恐的生活。除此之外,在做了高官之后,李绅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面对着自己曾经的"叔叔"李元将,他也不留情,在那个时候,李绅对于李元将十分懈怠,而只有李元将将自己称为是李绅的孙子,李绅才能够勉强与其进行会面。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着同科进士的情义,但李绅却罔顾所谓的同科之谊,当时,由于这位崔巡官并没有主动拜见李绅,因此他也曾被李绅惩罚了二十大板。
从李绅的种种行为中就能看出,在做了高官之后,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在后来的日子里,李绅还因一些特殊的原因而办了许多冤案,可以说,在民众百姓的心中,李绅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官。基于他的种种行为,后来,李绅的整个家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在李绅去世之后,他曾办理的一件特大冤案吴湘案得到了平反,因此,他的爵位也被完全剥夺,除此之外,李绅的后人也被勒令三代不许做官。对于李绅来说,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他能够心怀天下大义,并有着深刻的悯农之心,但在,接触到权力之后,他却完全忘记了自己为官的初衷。可以看出,对于李绅后人的惩罚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在李绅的影响之下,他的后人也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并危害国家的政治统治。
结语
虽然说在李绅年轻的时候,他是一个能够心系天下的人,但当他手中掌握了一些权力之后,他却将自己的初心忘得一干二净。虽然说在做官方面,李绅的晋升之路是非常顺遂的,但这也无法掩盖他不是一个好官的事实。
从李家最后的结局中就能够感受到,凡是作恶的人最终都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对于李绅而言,如果他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在做官之后依旧能做到体恤百姓的话,或许他也会成为一代名相。
参考资料
《李绅年谱》
《卖柑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