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刘裕北伐南燕,很多人总会把这件事和桓温北伐联系在一起,结论自然是:刘裕远比桓温厉害。
但在我看来:刘宇的成功与时局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单从个人素质上来说,刘宇和桓温应该是一个级别的,但是想要超过桓温却很难。
桓温手握大权,却不敢勉强。主要有两个因素:
1、由于桓温的压倒性势力,东晋的豪门世家实现了大团结。桓温面对这群人,总有一种“狗咬刺猬,无处可咬”的感觉;
2、从外部环境来看,前期前秦、前燕、东晋三足鼎立,后期前秦统一北方,有可能随时出兵攻打东晋。桓温北伐,时刻谨言慎行,避免招惹强敌。
先比较第一个因素:刘裕上台后,东晋豪门贵族逐渐退出前线。从中央到地方,处处可见北州的势力;刘义等人虽然可以制衡刘裕,但毕竟是北府的人,刘裕是名义上的北府话痨,东晋时期的孟尝、谢俞也对刘裕友善,不会让刘义等人耍花招。
刘裕的北伐是建立在几乎没有内部障碍的前提下的。
与第二个因素相比,桓温的困境在于,当时前秦正处于上升期,即使苻坚再三声明决不参与东晋与前燕的战争,桓温也会永远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换位思考,前秦趁火打劫的概率非常大。
但是当刘裕北攻南燕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后秦的威胁,因为此时的后秦已经被赫连伯伯重创了。哪怕姚星一再威胁刘宇:我一定会帮助南燕!刘宇也不会把姚兴的话放在心上,因为这种时候,后秦连合连搏都拿不准,哪有资格当国际警察?
秦王兴派使者到大禹说:“慕容的邻国是好朋友,现在晋国急于进攻。秦国派了十万骑兵驻守洛阳,如果晋军不归,驱使前行。”——♂·晋记三十七
确实如此。后秦虽然出兵有风度,但很快就撤了,对战局没有任何帮助。
邢与勃勃大战,秦军大败,大将姚玉生被勃勃俘虏,左将姚文宗等奋战,勃勃败退,邢回长安。——《资治通鉴》晋三十七
至于北燕,他们更不会帮助南燕,因为北燕的前身是后燕,后燕的皇帝是慕容宝一脉,南燕的皇帝是慕容德一脉.在慕容宝最困难的时候,慕容德直接南下,另立中央政府。
在后燕看来:南燕是不折不扣的汉奸。
虽然在慕容超面对东晋的时候,后燕已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北燕。不过,北燕创办人冯家与南燕慕容超并无交情,内政也一团糟,他当然不会为南燕出头。如果在围攻光谷城的六个月时间里,刘裕突然听到后秦和北燕这两个强敌趁火打劫的消息,刘裕会怎么办?当然是赶紧撤退!否则,刘宇随时都有可能死在光谷城外。这不就是一直困扰桓温的问题吗?
不过刘裕倒是不用担心后秦和北燕会趁火打劫。桓温从未有过如此宽松的外部环境。很多人都认为桓温优柔寡断,但是如果刘裕处在桓温这样复杂的境地,谁敢说刘裕不会像桓温那样优柔寡断呢?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优柔寡断绝不是缺点,因为优柔寡断也可以说是深思熟虑。政治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果某个政治家被评为“勇敢”和“果断”,那么这样的政治家一定很难有好下场,因为他必然会被这种生不逢时的性格打败。
丞相是辅佐天子管理阴阳,顺应四时,教化万物以适宜。镇外亲抚四夷诸侯,内亲民,使官吏安位。——《史记》·陈总理一家
再对比一下南岩和千岩的差距。
当年,慕容德将叶城南的四万户迁到华泰。以一户五六个人计算,保守估计有20万人。再加上慕容德自己的人口,全盛时期南燕所能调动的军队估计有六万到八万。慕容超时期,消灭了很多反对派,这个数字估计还要进一步缩水。
隆安二年,率领四万户、两万七千辆汽车,由叶迁华台。——《晋书》·第127卷·第27条记录
千言有多少人?据史料记载,苻坚灭前岩时,前岩人口近千万。虽然我也觉得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千岩的人口远大于南岩,应该没有问题。
简进叶宫,念名登记。范郡一百五十七,郡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株洲郡牧、六邑曲帅,皆降坚。——《晋书》·第一百一十三集·记录第十三
从地理上看,南燕的版图不如山东省。回头看看千堰,现在来看,应该包括了辽宁、山西、河北、山东四省,还有河南省的部分地区。粗略一算,南衍的实力可能只有前燕的五分之一,这依旧是高估了南衍的算法。
如果算上人口,这个数字就更加惊人了。根据兰彻斯特定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人口和面积决定了它动员的军队数量。在单兵素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一个人口和面积占优势的国家,其战斗力必然会成平方倍增长。
照此推算,千岩的最大军事潜力是南岩的二十倍以上。如果单从攻城掠地和歼灭对方军队的数量来看,桓温第三次北伐的战果显然超过了刘裕北伐南燕的战果。从这点来说,如果我说桓温远胜于刘裕,大家会服气吗?
我之所以将桓温与刘裕相提并论,并不是要否定刘裕的能力。其实,能够与桓温相提并论,就足以证明刘裕是一流的人才,是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之所以要将桓温与刘裕相提并论,只是希望大家能够认清一个事实,刘裕之所以能够取得空前的成功,最主要的还是时局对他极为有利。
总是情况造就英雄,而不是英雄创造情况。没有人可以否认刘裕是英雄,但他与其他时代的英雄并无本质区别。
正因为刘裕是刘宋的开国皇帝,朝廷文人自然会忽略刘裕北伐南燕的客观优势,反而一再强调刘裕的勇猛无敌。
关于刘裕北伐南燕的史料记载,很像一个英雄传说。
据史书记载,南燕面对刘裕的进攻,有上、中、下三种计策可供选择。南燕如果选择上中的第二种策略,对于刘裕来说别说北伐成功,就是想彻底撤退都非常困难,但南燕帝却选择了最差的策略。
断其粮运,别命段回引兖州军,自山东下。从后面击球是最好的策略。各命守屠,倚险自强,除修正其本钱储备外,其余焚毁,拔去粟苗,使敌无本钱。固壁清野,待其挑衅,中策也。让贼入西安出城与敌作战,这是最坏的策略。——《晋书》·第128卷·第28条记录
这个历史记录的可靠性如何?显然很低。因为我们前面分析过,南燕虽然是一个国家,但是无论是领土还是综合国力,南燕都相当于前燕的一个国家,与东晋的体量差距也是巨大的。在绝对优势的背景下,任何策略都是无用的。
关于刘裕北伐南燕的相关记载,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上中下三策。但遗憾的是,它应该只是政治宣传和文学故事的复合版。
所谓上策,就是退到南岩中部的大仙山,寻机决战。一句话,给了刘宇一个正面的打击。
所谓最好的策略,中间的策略,最差的策略,其实各有优缺点,只是历史上慕容超选择了退守京城,最后还是失败了,所以史书无限夸大了大仙山的优势。看来南燕只需要退到大仙山,东晋大军就无法继续深入了。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刘裕无论从东还是西,都能跨过大仙山。因为大仙山并非险要关隘。如果刘裕对大仙山的攻势受挫,完全可以绕过大仙山。为什么非要强攻大仙山?
其实这个战术本身还是一种硬碰硬的打法。正面相持,然后用奇兵从侧面偷袭敌人,这通常不是比聪明,而是比实力。谁有足够的储备,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战术。
不过我早就说过,南燕没有和东津硬碰硬的实力。
只要我们想明白这个问题,再看看慕容超将大军聚集到京城前线的方法,就会发现慕容超并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
也有人说:中间政策好。既然慕容超选择退守京城,就应该固守城墙,清扫江山,就像北魏对后燕所做的那样。
说这种话的人,都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觉得腰酸背痛的人。不顾自身利益,人总是愿意牺牲的。所以,键盘侠们一直认为国家应该对外开战,以提升国家的威望,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键盘侠们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的前提下的。一旦利益受到损害,键盘侠们将化身正义使者,坚决维护自身利益,避免被战争侵犯。
如果慕容超下令:让百姓把即将收割的农作物全部烧掉,不能调走的物资销毁。这样的命令实际执行的可能性有多大?显然非常小。因为老百姓的觉悟没那么高,如果把庄稼都烧了,明年还吃什么?
就算慕容超能逼着百姓做出这样的牺牲,也来不及吗?那太晚了。除非慕容超在刘裕大军大举集结之际,开始固壁清野,说不定还有点作用。而此时,刘裕已经深入到了燕国境内。如果是在这种墙坚固野清的地方,刘宇绝对可以从其他地方得到补给。
还有一个问题:北魏之所以敢和后燕交手,是因为北魏的谋略够深。反观南岩,陆域面积如此之小,哪有什么战略纵深?没有战略纵深,哪来的资格打固墙清野?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当刘裕率军来到大仙山附近时,慕容超必须灭亡转移整个国家才有资格玩固壁清野的游戏。但是刘裕看到这种情况,当即选择了撤兵。慕容超固墙清田是什么意思?不。
这相当于刘裕带着大军在南燕境内行军几天,第二年南燕百姓就要饿肚子了。若是第二年,刘裕再次领军,谁还敢陪着慕容超去打墙开场?万一刘裕再撤兵呢?南岩百姓还要再饿一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认为慕容超应该固壁清国,既不懂南燕,又不懂固壁清国的人,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说法,南燕有一支无敌的骑兵,慕容超没能让这支骑兵发挥作用,实在是太无能了。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显然是在夸大南燕骑兵的优势。
从地理纬度来看,金代战马的来源几乎都是以草原地区和毗邻草原地区为主。
不过,南岩地处黄河以南,并不是养马的好地方。另外,南燕是一个小国。说这样的国家能够长期拥有并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精锐骑兵,那是不可能的。
从兵种的作用来看,骑兵最大的优势在于机动性,而不是超凡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很多人说骑兵比步兵有优势,也就是说骑兵可以利用自身强大的机动性与步兵打游击战。
如果骑兵和步兵被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两侧被单挑的话,骑兵必然会失去机动性,甚至无法冲锋。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步兵阵型稳固,收拾骑兵也不是没有可能。三国时期的屈仪是率先以死兵八百抵抗公孙瓒的白马奕从,但一旦骑兵开始奔跑,步兵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我们还可以看看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过程。当汉军开始集结主力时,匈奴军立即开始撤退。如果汉军胆敢追击,匈奴军就有机会把汉军诱到不利于步兵发挥的战场,进而寻机突袭骚扰汉军。
但还是看看南燕的实际情况吧。因为国力不如人家,所以南燕只能不断的后退防守。在这种背景下,别说南燕有没有这样的精锐骑兵,就算有又如何?这是一支失去机动性的骑兵部队。想要指望他们救南燕,实在是太难了。
为了证明刘裕的勇猛无敌,史书上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对付南燕的骑兵,刘裕将四千辆战车一分为二,分装在大军左右两侧,阻止燕军骑兵进攻。冲击过后,所有的战车都挂上了帷幕,战车上的士兵都手持长枪。面对这样的安排,南燕骑兵只能无功而返。
禹以四千辆战车为左右两翼,在方轨上缓行。与燕兵在临朐南战,胜负未定。——《资治通鉴》晋三十七
刘裕北伐南燕时战车的威力,北伐后秦朝战舰的威力,似乎都是没有军事常识的帝王文人杜撰的内容。
战国时期,战车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戚继光执政北京并成功使用过一次火器,这一千年只有刘裕使用过。
如果战车真的那么厉害,为什么会退出历史舞台呢?如果战车真的有这么厉害,为什么一千多年来除了刘裕和戚继光就没有人用过呢?我们总不能说:千百年来,除了刘裕和戚继光,其他人都是傻子吧?
如果战车对骑兵有这么大的作用,赵武灵王就不用玩“胡服骑射”了,因为东周的中原诸侯都是玩战车的能手。
刘裕用战车破了南燕的骑兵?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刘裕用战车打败了骑兵,其中也一定有隐情,因为战车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战争武器。根据战车与骑兵的交战史,骑兵一直占优,战车不是。
古代战争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从东晋和南燕的综合国力对比来看:慕容超能把战局拖到这个地步,实属不易。因为南燕的实力太弱了,而且国际环境对南燕并不友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慕容超才能够和刘裕对峙半年。我认为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尽管南燕被打败了。
这六个月,如果国际环境或者东晋能出现一些对南燕有利的变化,南燕就有可能扭转局面。但直到南燕灭亡的前几天,陆逊和徐道孚才开始起兵。
当鲁迅和徐道孚谋反的消息传到刘裕那里的时候,刘裕已经撤回了东晋境内,正在和部下商议接下来如何攻打泗州和永州。
当初,徐道孚听说了刘裕北伐的消息,劝陆逊丞假攻建康,被他拒绝了。——《资治通鉴》晋三十七
史可研的问题还没来,朝廷就紧急征召了刘裕。玉芳提议留在下邳镇、管事司和雍,自己去领圣旨。韩范为八郡都督,盐郡节度使,冯荣为渤海太守,檀韶为琅琊太守。.——《资治通鉴》晋三十七
如果鲁迅和徐道孚早几个月起来,早点对付刘义等人,刘裕还会这么悠闲地围攻慕容超吗?很难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刘裕能够轻装上阵攻打南燕,南燕就注定灭亡了。这绝不是慕容超无能,而是形势比别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