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自古乱世出英豪,东晋十六国时期绝对称得上乱世,也诞生了不少名将,如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事实上,桓温同样也称雄一时。
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桓温可以说是既有野心也有才干,更是曾经灭亡成汉,然而废了老对手殷浩以后,手握东晋大权的桓温反而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三次北伐除了收复洛阳以外,便再也没了风采来,这又是为何呢?
顾忌重重谨慎过头
事实上,桓温虽说有着不错的军政才能,但却也称不上一流,至少彼时人才辈出,与桓温交手的便有不少同样声名赫赫。
东晋北伐起于后赵石虎的病逝,这使得北方大乱,也给了东晋机会,而一开始主持征伐的并非桓温,而是殷浩。早在,攻灭成汉以后,桓温不仅名声大噪更是有了不臣之心,殷浩便是东晋推出来制衡桓温的大员。
也正是由于殷浩的庸碌,桓温等来了机会,永和十年(354年),桓温解决了老对手殷浩,北伐这一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便落到了桓温头上。
不过,也正是由于朝堂对于桓温的制衡,导致了桓温北伐实际上有着顾虑,不仅分散了兵力,也得不到良好的后勤补给。
小胜一把惨败两回
在一伐前秦时,桓温率四万步骑自江陵进发,由水路前进,虽说顺利进入关中,但战争并非一时半会就能结束,尤其是前秦早已率5万众屯兵峣柳。这一次征伐,桓温已然逼近长安,心属晋朝的百姓更是牵牛担酒沿路迎接,可谓是民心可用、士气如虹。
然而,军粮问题还是拖垮了桓温,时值麦收时节,桓温便打算就地收麦,而这使得前秦了然了桓温军中粮草不足的漏洞,坚壁清野迫使桓温撤退。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桓温更是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按理来说,后勤补给应该更得上,显然这一环出了很大纰漏。
一方面,桓温是深入敌营,另一方面,东晋也在防着桓温,使得后勤补给没有更好发挥效益,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桓温伐秦宣告失败。
事实上,第三次北伐的失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这些顾忌也使得桓温不能败北、也不敢败北,自然也就不敢使出全力。当然,这场战事中,桓温也显露了自己的谨慎过头,或者说桓温的才能也仅此而已。
太和四年(369年),徐兖二州刺史郗愔邀桓温共同北伐,而在此期间,郗愔之子郗超(桓温参军)搞了小计谋,使得桓温兼并了郗愔的军队。四月,桓温率步骑五万进发,由于大旱而水道不通,桓温开凿水路三百里,进入黄河。
虽说,郗超立了大功,但桓温同样也有所戒备,因此对于他的建议全然不听。彼时,桓温局势尚可,只不过碍于干旱,行进不便。郗超建议桓温速战速决,直冲前燕国都邺城,但桓温不听;郗超又重新建议桓温,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以待明年夏天,桓温再次否决。
桓温犹豫不代表前燕犹豫,七月,慕容垂率军八万与桓温对峙于枋头,此战同样败于粮食耗尽问题,更是在撤退途中被慕容垂八千骑追赶,死伤三万余人。
事实上,桓温北伐除了第二次有所斩获以外,其余两次都是惨败而归,而第二次实际上最后保住的成果也并没有设想那般多。
结语:
桓温北伐虽说颇为出名,但其失败也是必然的,一方面桓温北伐原本就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威望,并非出于本心;另一方面,这也使得东晋颇为不安,而门阀势力也不容许桓温的做大做强。
“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微,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
桓温攻秦而霸水前踟蹰,攻燕而徘徊枋头,虽说桓温有着才干,但显然并非一流,至少与慕容垂等相比较还是有些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