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夷甫何许人也?为什么桓温会有王夷甫误国之说?浅谈王衍误国论

王夷甫何许人也?为什么桓温会有王夷甫误国之说?浅谈王衍误国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成晋南 访问量:1034 更新时间:2024/1/26 17:16:39

楔子

公元369年,时任朝廷大司马桓温在时隔十三年后再一次上书北伐。时前燕慕容恪已死,当时的前燕在太宰慕容评的治理下国力每况愈下,因而桓温将此次北伐的目标定为前燕。

桓温率领“荆州强兵”和胡人打了几仗之后便进入了黄河流域。看着自永嘉之难以来早已沦陷的北方故土,看着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遭到胡人铁骑的践踏,看着惨遭胡人蹂躏的无辜百姓,就算是桓温这样的野心家看着这一幕幕他都不由得心痛,并感慨道:“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于是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而在桓温北伐的几十年前,曾有一个人也对王夷甫有如此之感慨,认为将来误天下苍生的必定是此人,他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长者山涛。山涛在见了他之后就发出了其误国之感慨:“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关于王夷甫和清谈之风:魏晋名士的另一面

魏晋名士在历史的评价之中似乎都是正面的,否则何来魏晋风骨一说?诚然魏晋名士之中有嵇康的舍生取义,也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也有类似王衍这样的另类。这一类名士笔者就命名其为“清谈名士”,堪称魏晋名士的反面教材,也正是这些“清谈名士”最终耽误了整个西晋。

笔者之前讲过,魏晋名士和汉末名士是不同的:

1.思想追求上的不同:魏晋时期的名士崇尚的是老庄,而汉末名士则追求的是孔孟思想。

2.行为举止上的不同:魏晋名士的行为举止都放诞自由,而汉末名士行为举止则彬彬有礼。

老庄等道家学说在魏晋时期的流行则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思想:玄学。其开创者是何宴、夏侯玄、王弼等,魏晋时期的“清谈文化”也在正始年间开始盛行。

王衍是清谈名士的代表,但是很多人一想到清谈误国一词就总能和王衍联系到一起,可见此类名士和魏晋风骨无缘,在历史声名不佳。

王衍本身对玄学知之颇深也乐衷于清谈,早年游学期间到处拜访名士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名声,也为他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基础。

后来的他鲤鱼跃龙门在朝廷之中担任显赫要职,而他对玄学的理解让他有很多的“粉丝”。

本来玄学是哲学发展的新高度,至交好友聚在一起清谈哲学并无不妥。可是在王衍的影响下,这种思想在之后被渐渐的带偏。他本身自命清高、讲究风度,只清谈玄虚、不求实际。而他的这种行为方式自然为当时崇尚老庄之道的“粉丝”所效仿,他的“粉丝”更视其为名士领袖。

王夷甫及其粉丝的行为在那个时代堪称“流行风”,外加上当时浮华放诞的风气直接导致了西晋的政风、官风,最终影响了整个西晋。

各位看官不妨想想,一群无论是在朝在野都颇具声望的高官世族们私底下聚在一起所讨论的不是如何的改善民生,如何稳固边境,如何让百姓生活更充实等等有利于国家发展之大事;相反他们在一起讨论的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等等话题,这种话题有助于帮助国家的发展吗?这样的话题能让西晋免受战火吗?同时他们不以实事求是为荣,而以弄虚作假为荣,这样子的王朝能长久吗?王衍这样的“清谈名士”虽然无意误国,可是他们的行为恰恰害了西晋。

可能王衍并未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什么重大伤害,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影响了整个西晋,这一点比之“八王之乱”同样危害巨大。

清谈玄学本身并非过错,可是王衍把这种思想带偏了,并且影响了很多人,最终造成了他的行为举止有了“清谈误国”。

王衍误国之举:夸夸其谈和不作为

当然两晋时期清谈之人不只王衍一个,那个时代的人其实都崇尚清谈,比如贾南风宠臣裴頠以及东晋的谢安早年间也是清谈名士的代表。其中裴頠对何宴的玄学理论“贵无论”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即“崇有论”。那么为何王衍最终得了个“清谈误国”的名号,而谢安和裴頠等人则没有呢?

无论裴頠还是谢安和王衍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裴頠、谢安等人则是“在其位谋其政”,比之王衍的不切实际,他们更知道担当,比如谢安本无意出仕,可是他最后却不得不出仕。

而裴頠从玄学的角度提出“崇有论”则是希望将王衍之“贵无论”推翻,让当时放诞的社会风气给扭转过来,希望这个社会的风气向往好的一面发展。可惜“崇有论”无济于事,而裴頠和张华只能给西晋王朝勉强维持九年的太平日子。

而王衍之清谈不但是夸夸其谈,更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代表,王衍误国并非他做了什么事,相反王衍在朝期间并没有残害忠良,他对其妻子敛财行为也深切鄙视,对于杨骏等人他也瞧之不起。王衍之过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什么都没做。

他事事讲求风度,看重自身之名节,对于当时的一系列事务,他有其独到之见解,因而很多人认为其是治国之才,可是真的到他需要承担他应该尽的责任之时,他却退缩了,甚至他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

1.辽东再起烽火,鲜卑入侵长城之时,晋武帝欲派其担任辽东太守之时,他退缩了,赶紧找借口推脱,从此闭口不谈政事。

2.贾南风和太子起矛盾之时,他是太子的老丈人,他明知道太子冤屈,可是那时候贾南风势大,他为了不惹祸上身,马上和太子撇清了关系。

3.当西晋内乱烽火连绵之时,时张华、裴頠等重臣都已经死亡,八王之乱愈演愈烈。他在朝在野都享有声望,但他没有担起应该担当的责任,相反此时的他开始为自己以及琅琊王氏寻找后路。

4.司马越暴毙而亡,大军群龙无首之际,众人推举他为盟主,他又退缩了,说他无心朝政,什么名望不够诸如此类的话,总之就是不肯担当盟主之重任。

上述可以说明他没有身为宰辅重臣的担当,一旦遇到祸事就立马撇开他人自保。但是他不傻,也深谙官场之道,他和贾南风、以及八王之乱的参与者都有关联,因而换来了他在战乱之中的平安。他看似什么都没有做,其实他为了自己和家族什么都做了,这也是他能在那个乱局之中能够安然无事的原因。

历史是公平公正的,他虽然无意惑乱朝纲,可是他和他的追随者的什么都不做把西晋带向灭亡边缘,他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当时他的崇拜者们,“清谈误国”一词是王衍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清谈名士最真实的表现。

王衍的最终结局及综述

王衍虽然平日里注重形象,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他再也顾不上他高风亮节的一面了,卑躬屈膝的劝石勒称帝,希望石勒能够饶他一死。

看着此时狼狈不堪的王衍,石勒向其询问西晋灭亡之过失,此时的他却还在推脱洗白自己说自己毫无责任,他不是朝政的参与者。可是石勒却认为:“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屠刀真正来临之时,王衍终于醒悟了,看着惨遭蹂躏的神州大地,此时的他恨自己没有制止贾南风,没有在其官宦生涯之中有所作为,可惜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一面土墙结束了他的生命,土墙掩埋了他的生命,可他的不作为却掩埋了一个江山。

《晋书》: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他并非没有才能,相反他比任何人都能看清楚时局,否则又怎么能躲过八王之屠刀?要知道张华、裴頠等人都死于八王之乱,而他在朝在野都有声誉,却在这乱局之中能够侥幸活下来,可见此人之并非一无是处。

可惜如此人才却因为过于爱惜自己竟然在朝野没有一丝作为,对于他和西晋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笔者对其误国看法是两点:

1.他的行为举止影响了他的崇拜者们,他的崇拜者们和他一样都崇尚虚无、耻于实事,这一点王衍不得不背锅。

2.身为宰辅却没有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祸事来临之时不是承担而是推脱,并且在位期间并没有为百姓考虑一丝一毫。

综合以上所述无论哪一种,“清谈误国”和王衍是密切相关的,他虽然不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可是他却也要负责任。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桓温

    看到刘裕北伐南燕,很多人总会把这件事和桓温北伐联系在一起,结论自然是:刘裕远比桓温厉害。但在我看来:刘宇的成功与时局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单从个人素质上来说,刘宇和桓温应该是一个级别的,但是想要超过桓温却很难。桓温手握大权,却不敢勉强。主要有两个因素:1、由于桓温的压倒性势力,东晋的豪门世家实现了大团结

  • 桓温既有野心也有才干,为啥北伐屡遭挫败?犹豫还只是其次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桓温

    导语:自古乱世出英豪,东晋十六国时期绝对称得上乱世,也诞生了不少名将,如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事实上,桓温同样也称雄一时。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可以说是既有野心也有才干,更是曾经灭亡成汉,然而废了老对手殷浩以后,手握东晋大权的桓温反而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

  • 名将桓温为何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历史人物编辑:怪兽看电影标签:桓温

    兴宁二年三月,前燕将李洪攻打许昌,大败晋军。桓温派将领疏通水路,亲自率舟师进兵合肥,准备北伐。这次已是桓温第三次北伐。然而东晋朝廷不想让桓温北伐。五月,晋廷又以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桓温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桓温军至赭圻(时属宣城郡,今安

  • 王猛是当世奇才,却始终不愿意归顺桓温,真是家国天下多纠结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桓温

    字数:2205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文/空弦插画师/乌有在史书中,人们经常点评桓温北伐,有桓温的东晋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相比较于正在崛起的前秦,东晋更有希望一统天下。但可惜,桓温的北伐没有成功,东晋难得的战斗时代仓促间过去,结果让位给了前秦。而且让人感慨的是,前秦苻坚虽然雄才大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改

  • 桓温北伐: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官军打回来!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桓温

    桓温是中国古代著名将领,也是东晋时期的权臣,还差一点篡夺了司马氏的皇位。桓温最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功绩莫过于三次北伐。但是客观地说,桓温北伐并不是真心想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南北。发动北伐战争,只是桓温意图名震江东,伺机取代晋室的途径。另一方面,除了南渡侨民,偏安江东的东晋朝廷和世家大族,大多只满足于偏安一

  • 权倾朝野、立志要“遗臭万年”的桓温最后为什么没能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桓温

    本鬼在前文《东晋简文帝让桓温“如诸葛亮、王导”,桓温为什么不高兴?》中提到,东晋权臣桓温一直有篡位之心,不仅废了皇帝,还说出了“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的名言。然而直到去世,桓温都没有能篡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汉末三国是士族门阀崛起并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的时代,而士族门

  • 桓温未及篡位就病卒,他的家族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桓温

    桓温权臣之路桓温出身名门,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大儒桓荣,高祖辈桓范死于高平陵之变,到了西晋时,桓氏已经没落。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桓父桓彝积极结交名士,成为“江左八达”之一。苏峻之乱时,桓彝被造反的将领杀害。史载,为报父仇,当时年仅15岁的桓温,白天勤习武艺,晚上枕戈而眠,最后假扮吊客,混入丧庐,

  • 曹操与桓温——欲行大事者,为何身后都颇具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妖火说历史V标签:桓温

    在我国古代,“加九锡”是人臣的最高礼遇,一般没有极其特殊的功劳是不得也不敢受封的。而在王莽以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加九锡也成了权倾朝野乃至篡位者的标配。比如曹操、孙权、司马昭、刘裕、萧道成等;也有推辞没接受的,比如蜀汉尚书令李严就曾建议给诸葛亮加九锡,被其婉拒;司马懿在世时也没有加九锡,到其子司马昭时

  • 桓温北伐趣闻:叛徒打叛徒,两败俱伤时桓温来捡漏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桓温

    永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356年,晋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目标是占据许昌的姚襄。姚襄本听命东晋朝廷,殷浩北伐时,姚襄临阵当了叛徒,并直接导致殷浩北伐失败。后来他先屯于淮南,招掠流民,众至七万,同时派使者上疏晋廷罪状殷浩,后又听从其将佐的建议,称大将军、大单于,带兵

  • 世间奇男子伟丈夫桓温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无涯标签:桓温

    恒温,字元子,典型的豪门公子,其父是恒彝,在驻守宣城的时候,被江播所害为国捐躯。东晋追授其为廷尉,一等男爵。当时恒温不过15岁,身怀家仇。时刻都想亲手宰杀仇人。替父报仇。不料江播病死,父亲死了,那就儿子偿还,就在江播的吊丧的灵堂之上,恒温身怀利刃,闯入灵堂,出其不意,一刀下去斩杀江播长子江彪。趁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