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公元369年,时任朝廷大司马桓温在时隔十三年后再一次上书北伐。时前燕慕容恪已死,当时的前燕在太宰慕容评的治理下国力每况愈下,因而桓温将此次北伐的目标定为前燕。
桓温率领“荆州强兵”和胡人打了几仗之后便进入了黄河流域。看着自永嘉之难以来早已沦陷的北方故土,看着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遭到胡人铁骑的践踏,看着惨遭胡人蹂躏的无辜百姓,就算是桓温这样的野心家看着这一幕幕他都不由得心痛,并感慨道:“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于是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而在桓温北伐的几十年前,曾有一个人也对王夷甫有如此之感慨,认为将来误天下苍生的必定是此人,他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长者山涛。山涛在见了他之后就发出了其误国之感慨:“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关于王夷甫和清谈之风:魏晋名士的另一面
魏晋名士在历史的评价之中似乎都是正面的,否则何来魏晋风骨一说?诚然魏晋名士之中有嵇康的舍生取义,也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也有类似王衍这样的另类。这一类名士笔者就命名其为“清谈名士”,堪称魏晋名士的反面教材,也正是这些“清谈名士”最终耽误了整个西晋。
笔者之前讲过,魏晋名士和汉末名士是不同的:
1.思想追求上的不同:魏晋时期的名士崇尚的是老庄,而汉末名士则追求的是孔孟思想。
2.行为举止上的不同:魏晋名士的行为举止都放诞自由,而汉末名士行为举止则彬彬有礼。
老庄等道家学说在魏晋时期的流行则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思想:玄学。其开创者是何宴、夏侯玄、王弼等,魏晋时期的“清谈文化”也在正始年间开始盛行。
王衍是清谈名士的代表,但是很多人一想到清谈误国一词就总能和王衍联系到一起,可见此类名士和魏晋风骨无缘,在历史声名不佳。
王衍本身对玄学知之颇深也乐衷于清谈,早年游学期间到处拜访名士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名声,也为他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基础。
后来的他鲤鱼跃龙门在朝廷之中担任显赫要职,而他对玄学的理解让他有很多的“粉丝”。
本来玄学是哲学发展的新高度,至交好友聚在一起清谈哲学并无不妥。可是在王衍的影响下,这种思想在之后被渐渐的带偏。他本身自命清高、讲究风度,只清谈玄虚、不求实际。而他的这种行为方式自然为当时崇尚老庄之道的“粉丝”所效仿,他的“粉丝”更视其为名士领袖。
王夷甫及其粉丝的行为在那个时代堪称“流行风”,外加上当时浮华放诞的风气直接导致了西晋的政风、官风,最终影响了整个西晋。
各位看官不妨想想,一群无论是在朝在野都颇具声望的高官世族们私底下聚在一起所讨论的不是如何的改善民生,如何稳固边境,如何让百姓生活更充实等等有利于国家发展之大事;相反他们在一起讨论的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等等话题,这种话题有助于帮助国家的发展吗?这样的话题能让西晋免受战火吗?同时他们不以实事求是为荣,而以弄虚作假为荣,这样子的王朝能长久吗?王衍这样的“清谈名士”虽然无意误国,可是他们的行为恰恰害了西晋。
可能王衍并未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什么重大伤害,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影响了整个西晋,这一点比之“八王之乱”同样危害巨大。
清谈玄学本身并非过错,可是王衍把这种思想带偏了,并且影响了很多人,最终造成了他的行为举止有了“清谈误国”。
王衍误国之举:夸夸其谈和不作为
当然两晋时期清谈之人不只王衍一个,那个时代的人其实都崇尚清谈,比如贾南风宠臣裴頠以及东晋的谢安早年间也是清谈名士的代表。其中裴頠对何宴的玄学理论“贵无论”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即“崇有论”。那么为何王衍最终得了个“清谈误国”的名号,而谢安和裴頠等人则没有呢?
无论裴頠还是谢安和王衍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裴頠、谢安等人则是“在其位谋其政”,比之王衍的不切实际,他们更知道担当,比如谢安本无意出仕,可是他最后却不得不出仕。
而裴頠从玄学的角度提出“崇有论”则是希望将王衍之“贵无论”推翻,让当时放诞的社会风气给扭转过来,希望这个社会的风气向往好的一面发展。可惜“崇有论”无济于事,而裴頠和张华只能给西晋王朝勉强维持九年的太平日子。
而王衍之清谈不但是夸夸其谈,更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代表,王衍误国并非他做了什么事,相反王衍在朝期间并没有残害忠良,他对其妻子敛财行为也深切鄙视,对于杨骏等人他也瞧之不起。王衍之过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什么都没做。
他事事讲求风度,看重自身之名节,对于当时的一系列事务,他有其独到之见解,因而很多人认为其是治国之才,可是真的到他需要承担他应该尽的责任之时,他却退缩了,甚至他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
1.辽东再起烽火,鲜卑入侵长城之时,晋武帝欲派其担任辽东太守之时,他退缩了,赶紧找借口推脱,从此闭口不谈政事。
2.贾南风和太子起矛盾之时,他是太子的老丈人,他明知道太子冤屈,可是那时候贾南风势大,他为了不惹祸上身,马上和太子撇清了关系。
3.当西晋内乱烽火连绵之时,时张华、裴頠等重臣都已经死亡,八王之乱愈演愈烈。他在朝在野都享有声望,但他没有担起应该担当的责任,相反此时的他开始为自己以及琅琊王氏寻找后路。
4.司马越暴毙而亡,大军群龙无首之际,众人推举他为盟主,他又退缩了,说他无心朝政,什么名望不够诸如此类的话,总之就是不肯担当盟主之重任。
上述可以说明他没有身为宰辅重臣的担当,一旦遇到祸事就立马撇开他人自保。但是他不傻,也深谙官场之道,他和贾南风、以及八王之乱的参与者都有关联,因而换来了他在战乱之中的平安。他看似什么都没有做,其实他为了自己和家族什么都做了,这也是他能在那个乱局之中能够安然无事的原因。
历史是公平公正的,他虽然无意惑乱朝纲,可是他和他的追随者的什么都不做把西晋带向灭亡边缘,他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当时他的崇拜者们,“清谈误国”一词是王衍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清谈名士最真实的表现。
王衍的最终结局及综述
王衍虽然平日里注重形象,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他再也顾不上他高风亮节的一面了,卑躬屈膝的劝石勒称帝,希望石勒能够饶他一死。
看着此时狼狈不堪的王衍,石勒向其询问西晋灭亡之过失,此时的他却还在推脱洗白自己说自己毫无责任,他不是朝政的参与者。可是石勒却认为:“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屠刀真正来临之时,王衍终于醒悟了,看着惨遭蹂躏的神州大地,此时的他恨自己没有制止贾南风,没有在其官宦生涯之中有所作为,可惜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一面土墙结束了他的生命,土墙掩埋了他的生命,可他的不作为却掩埋了一个江山。
《晋书》: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他并非没有才能,相反他比任何人都能看清楚时局,否则又怎么能躲过八王之屠刀?要知道张华、裴頠等人都死于八王之乱,而他在朝在野都有声誉,却在这乱局之中能够侥幸活下来,可见此人之并非一无是处。
可惜如此人才却因为过于爱惜自己竟然在朝野没有一丝作为,对于他和西晋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笔者对其误国看法是两点:
1.他的行为举止影响了他的崇拜者们,他的崇拜者们和他一样都崇尚虚无、耻于实事,这一点王衍不得不背锅。
2.身为宰辅却没有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祸事来临之时不是承担而是推脱,并且在位期间并没有为百姓考虑一丝一毫。
综合以上所述无论哪一种,“清谈误国”和王衍是密切相关的,他虽然不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可是他却也要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