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名将桓温为何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名将桓温为何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怪兽看电影 访问量:4737 更新时间:2024/1/16 7:40:53

兴宁二年三月,前燕将李洪攻打许昌,大败晋军。桓温派将领疏通水路,亲自率舟师进兵合肥,准备北伐。这次已是桓温第三次北伐。

然而东晋朝廷不想让桓温北伐。五月,晋廷又以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桓温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桓温军至赭圻(时属宣城郡,今安徽宣城附近),晋廷又诏尚书车灌止之,桓温遂城赭圻而居之,遥领扬州牧。当年,桓温移镇姑孰,以其弟桓豁监荆、扬、雍州军事,镇守荆州。其时桓温权倾天下,遥控朝政。不久,哀帝死,桓温北伐之举暂时搁置。

太和四年,也就是公元369年,桓温正式出兵攻打前燕,进行第三次北伐。这次距离上次北伐已时隔13年,桓温此时年已57岁。这次北伐,桓温军从各方面看都没有短板。东晋在桓温实行“土断”之后,财阜国丰,军粮军资充足,时郗愔所领徐州,其民多劲悍,为精兵所聚之地。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府兵”兵源地。桓温常说:“京口(徐州治所,今江苏镇江市)酒可饮、兵可用。”后来郗愔听从郗超建议,将军权让给桓温,桓温军力大增。

正因为桓温兵锋强劲,导致他过度自信,在后来的行军作战中他刚愎自用、思维僵化,使晋军一步步落入了深渊。桓温四月发兵后,先命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在今山东巨野北)三百里,引汶水(大汶水)会于清水(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又称清水)。这条航道后称“桓公渎”。当年天下大旱,运河水太浅。谋士郗超敏锐意识到后勤运粮船可能会搁浅,因而劝阻桓温孤军深入,建议先攻打邺城,或者屯兵河、济,等第二年进兵。

郗超提出的两个理性建议都不被桓温采纳。桓温派建威将军檀玄攻湖陆(山东西南部)。檀玄很快攻下湖陆,擒获燕之宁东将军慕容忠。前燕主派慕容厉率步骑二万在黄墟(河南民权北)迎战晋军,结果大败,慕容厉单骑逃回。桓温前锋邓遐、朱序又大破燕将傅颜于林渚(河南郑州市东北)。

七月,桓温大军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燕君臣惶恐不安,准备逃往和龙(今辽宁朝阳市)。这时,前燕名臣慕容垂劝阻说:“不然,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意思是:“我出马反抗一下试试,不行再逃也来得及。”燕主命慕容垂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率众五万抵御晋军,又使其散骑侍郎乐嵩去向前秦求救。

桓温进军之初,曾派袁真进攻谯、梁之地,并开石门(河南荥阳境)引黄河水入汴渠(河南荥阳西南之索河),沟通淮、泗水以通水运。袁真虽然平定谯、梁之地,但石门却没能打开。这时,桓公渎果然如郗超所料,因为干旱水位下降,不能通运。慕容垂又派燕范阳王慕容德,兰台侍御史刘当率骑兵一万五千驻屯石门,桓温水军的退路及粮食供应都成了问题。

桓温进至枋头,离燕都邺城只有二百里路,但他顿兵枋头,不敢直趋邺城。这时,晋军的形势已很不妙,水运不通,粮草不继,退军已经是必然的了。此后,桓温几次与燕军交战都未取胜,又听说前秦军将至,乃命令烧掉船只,弃掉辎重从陆路退军。晋军为怕燕军在上流放毒,一路上凿井而饮。

晋军退兵,前燕将领都要追击,慕容垂说:“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慕容垂亲率骑兵八千跟踪桓温军队,又派慕容德率精骑四千埋伏于襄邑(河南睢县西)东涧中。

桓温见燕军未来追赶,果然放下戒心,命令晋军兼程而进。慕容垂命令部下急速追赶,在襄邑追上晋军。慕容垂与慕容德前后夹击,大败桓温,晋军被杀者达三万人之多。此后,前秦救兵苟池又于路邀击桓温,晋军又死伤万余人。十月,桓温收拾散卒,驻军于山阳(山东金乡县西北)。桓温的第三次北伐遂以惨败告终。

客观讲,桓温熟悉兵法,也善于用兵,比如他伐蜀途中,曾于鱼腹(四川奉节东)平沙上见诸葛亮用石垒就的八阵图,其“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其军中文武皆不识此阵,但桓温一见就说:“此常山蛇势也。”可见他对兵法阵势是很精通的。但桓温还不是一个出类拨萃的军事家,用兵贵在多谋善断,相机而动。桓温于此却略逊一筹,他多次在大好形势下观望不进,虽与他志在立威,无意真正北伐有关,但也反映出他用兵不善于捕捉战机,缺乏灵活性。所以前燕申胤说他:“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再加上桓温在朝廷逞威多年,过于顺遂,思维僵化,少有机会纠正自身弱点,以至于北伐以惨败收场。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王猛是当世奇才,却始终不愿意归顺桓温,真是家国天下多纠结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桓温

    字数:2205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文/空弦插画师/乌有在史书中,人们经常点评桓温北伐,有桓温的东晋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相比较于正在崛起的前秦,东晋更有希望一统天下。但可惜,桓温的北伐没有成功,东晋难得的战斗时代仓促间过去,结果让位给了前秦。而且让人感慨的是,前秦苻坚虽然雄才大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改

  • 桓温北伐: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官军打回来!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桓温

    桓温是中国古代著名将领,也是东晋时期的权臣,还差一点篡夺了司马氏的皇位。桓温最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功绩莫过于三次北伐。但是客观地说,桓温北伐并不是真心想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南北。发动北伐战争,只是桓温意图名震江东,伺机取代晋室的途径。另一方面,除了南渡侨民,偏安江东的东晋朝廷和世家大族,大多只满足于偏安一

  • 权倾朝野、立志要“遗臭万年”的桓温最后为什么没能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桓温

    本鬼在前文《东晋简文帝让桓温“如诸葛亮、王导”,桓温为什么不高兴?》中提到,东晋权臣桓温一直有篡位之心,不仅废了皇帝,还说出了“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的名言。然而直到去世,桓温都没有能篡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汉末三国是士族门阀崛起并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的时代,而士族门

  • 桓温未及篡位就病卒,他的家族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桓温

    桓温权臣之路桓温出身名门,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大儒桓荣,高祖辈桓范死于高平陵之变,到了西晋时,桓氏已经没落。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桓父桓彝积极结交名士,成为“江左八达”之一。苏峻之乱时,桓彝被造反的将领杀害。史载,为报父仇,当时年仅15岁的桓温,白天勤习武艺,晚上枕戈而眠,最后假扮吊客,混入丧庐,

  • 曹操与桓温——欲行大事者,为何身后都颇具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妖火说历史V标签:桓温

    在我国古代,“加九锡”是人臣的最高礼遇,一般没有极其特殊的功劳是不得也不敢受封的。而在王莽以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加九锡也成了权倾朝野乃至篡位者的标配。比如曹操、孙权、司马昭、刘裕、萧道成等;也有推辞没接受的,比如蜀汉尚书令李严就曾建议给诸葛亮加九锡,被其婉拒;司马懿在世时也没有加九锡,到其子司马昭时

  • 桓温北伐趣闻:叛徒打叛徒,两败俱伤时桓温来捡漏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桓温

    永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356年,晋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目标是占据许昌的姚襄。姚襄本听命东晋朝廷,殷浩北伐时,姚襄临阵当了叛徒,并直接导致殷浩北伐失败。后来他先屯于淮南,招掠流民,众至七万,同时派使者上疏晋廷罪状殷浩,后又听从其将佐的建议,称大将军、大单于,带兵

  • 世间奇男子伟丈夫桓温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无涯标签:桓温

    恒温,字元子,典型的豪门公子,其父是恒彝,在驻守宣城的时候,被江播所害为国捐躯。东晋追授其为廷尉,一等男爵。当时恒温不过15岁,身怀家仇。时刻都想亲手宰杀仇人。替父报仇。不料江播病死,父亲死了,那就儿子偿还,就在江播的吊丧的灵堂之上,恒温身怀利刃,闯入灵堂,出其不意,一刀下去斩杀江播长子江彪。趁众人

  • 篡位登基的驸马爷桓温

    历史人物编辑:娱在笑牛标签:桓温

    东晋穆帝登基以后,庾氏逐步失势。大驸马穆帝的姑父,东晋明帝的女婿恒温逐步执掌国政,可以说人气,才气,运气,都让恒温占全了,而且恒温此人天生领袖气质,文武兼资。属于他的时代终于拉开帷幕大驸马恒温有灭国(成汉)之功,逐渐掌控东晋朝局,可以说,自打东晋立国,东晋皇帝就没有当过家,不过是几个权臣来回秉政而已

  • 桓温为何不杀谢安,如果谢安早于桓温而亡,桓温称帝也未必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神秘天策上将标签:桓温

    桓温篡位称帝没有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过于求稳和心善,实际上他当时是政治环境远远高于刘裕。桓温又是世家大族,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又是晋明帝的女婿。妥妥的头号外戚,功绩也是不浅,灭亡成汉,三次北伐,击溃姚襄。没有篡位成功也和运气差点有关系。谢安这人真没有多大的本事,最大本事就是运气好,淝水之战完全是老天

  • “貂不足,狗尾续”:司马伦糗事,亲政百余天被赶下朝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司马伦

    魏晋南北朝武帝司马炎继承了祖父司马懿的“功业”,老爹司马昭的“功业”,开创了“三国演义”,并为终结“三国之乱”立下了丰碑。但他也留给后人两份“劣等传承”,一份是把自己的愚蠢之子司马衷立为皇位继承人,也就是那位在饥饿中高呼“不如吃肉”的晋惠帝。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自己的亲弟,被大封特封,这才导致了“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