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桓温:西征灭蜀,三次北伐,废晋帝,东晋第三代权臣,并未称帝

桓温:西征灭蜀,三次北伐,废晋帝,东晋第三代权臣,并未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家兵 访问量:2776 更新时间:2024/1/26 17:03:34

桓彝,晋明帝司马绍的座上宾,平定王敦叛乱时,桓彝献计良多,受到司马绍的赏识,苏峻叛乱,桓彝拒守城池,因泾县县令江播巧施奸计,桓彝被苏峻手下大将韩晃所杀。桓彝死后,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替父报仇,在江播病死后三刀结果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因此博得了一个忠孝的美名。

声名远播的桓温既是忠良之后,长得又非常俊美,因而成为南康长公主的夫婿。

桓温接管荆州

在动乱的东晋朝,桓温可以说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多面手,他与掌控东晋大权的国舅庾冀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庾冀的政治对手何充对桓温也是青睐有加,在东晋,桓温可以算“黑白两道”通吃,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司马家的驸马。

有了这样的人际关系,竞争激烈的荆州刺史这个位置除了桓温,没有一个人能够服众。

荆州刺史在东晋历史上非常重要,几乎掌控了东晋一半以上的兵马钱粮,而且,从荆州顺江而下,不日就能抵达京师建邺,王敦叛乱时就是带着荆州兵马从武昌出发直抵石头城,杀人夺权;苏峻叛乱占领建邺后,陶侃作为荆州刺史同样顺江而下击溃苏峻,重新恢复司马氏江山,因此荆州刺史可以说是东晋王朝存亡的关键,忠君则天下太平,反叛则天下遭殃。

桓温当然是忠君的,至少现在看来是,不过他坐上荆州刺史的位置是权力斗争的平衡点,并非出自于他自身的功绩,因此当务之急是建功立业,树立威信。

桓温灭成汉

桓温的目标自然而然放在了软弱的西蜀身上,自公元305年氐人李雄在成都称帝建立大成以后,李氏政权跟司马氏如出一辙,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兄弟斗争中,直到李雄的堂兄弟李寿振臂一挥,杀尽李雄子孙,淫遍李雄妻女后,李氏政权方才平静一段时间,李寿改国号为汉没多久就病死了,其子李势继位后更是乱杀无辜,祸乱江山,不仅引发了宗室内乱,还将境内的南蛮部落得罪个遍,因此在桓温伐蜀前,成汉政权已经病入膏肓了。

桓温伐蜀的计划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毕竟桓温手握的是东晋为数不多的战斗力量,一旦桓温西进,北方的异族南下,群臣岂不是要重蹈西晋的覆辙了,但是桓温的谋士袁乔却并不这么看。

袁乔认为,北方异族在听闻桓温伐蜀后,必定以为东晋国内已经做好万全准备,绝不敢轻易动兵,即使动兵,驻守在长江的部队也能够阻挡。

公元346年,桓温开始伐蜀,动兵以后,桓温才向朝廷汇报,建邺的朝臣再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几个月以后,桓温的晋军突然出现在青衣县,正在饮酒作乐的李势恍然大惊,赶紧组织军队防守,但已为时已晚。

在袁乔的建议下,桓温兵锋直指成都,成汉皇帝李势主动选择自首,因此没有受到牵连,做了一辈子恶的李势荣华富贵下半生。

东晋自建立以来,常年遭受北方异族的侵略,一直都是一个受气包,此次桓温灭蜀,那是何等的畅快,东晋上下高兴坏了,而立下不世之功的桓温也被赋予征西大将军称号。

殷浩北伐

桓温入朝对于有些人来说是高兴不起来的,会稽王司马昱为了防止桓温做大,安排心腹殷浩也入朝理政,对桓温形成掣肘,而褚太后的父亲,征北大将军褚裒更是不愿看到桓温再立新功,因此处处刁难。

而此时,后赵暴君石虎病逝,石虎诸子为了政权,开疯狂的乱杀模式,桓温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屯兵安陆,打算趁后赵内乱之机率兵北伐,收复西晋丢失的河山。

后赵内乱,桓温想到了,褚裒当然也能想到,利用褚太后的关系,褚裒最终争取到了这个难得的北伐的机会,但是褚裒打仗能力实在是太差了,不仅损兵折将,更是将二十万逃难而来的百姓拦截在长江以北,以至于遭到胡人的无情屠杀,眼看着二十万人因自己而死,褚裒心力交瘁,羞愧不已,没多久就抑郁而亡了。

褚裒北伐失败,按理说应该轮到桓温了,但是东晋朝廷就是不给桓温机会,改而派遣志大才疏的殷浩作为北伐都督,统帅五州兵马北上讨贼。

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曾嘲讽东吴群贤是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殷浩就是这样的人,动嘴他叭叭叭的能把人说死,打起仗来就不行了,但是这样的人却非常受欢迎,会稽王司马昱对殷浩极其崇拜,多次邀请才将殷浩请出来,而且一来就给了扬州刺史这样的高官。

不过桓温的好友庾冀生前曾说像殷浩这样的人在乱世当中就应该让他们哪凉快哪歇着,等到太平盛世了,再考虑给他们个官做做。

事实证明,看人还是庾冀的本领强,殷浩刚带兵出发时,想要一展自己飞身上马的本领,结果当着众军的面,摔了个狗吃屎,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上马都费劲了,更不要说上战场了,四年时间,殷浩用实践证明什么是蠢,手下大将被杀,军士被杀,连早已经投降东晋的羌人姚襄也被殷浩逼反了,更重要的是,殷浩不知道如何收场了。

实在看不下去的桓温一纸告状将坐立不安的殷浩拉下马了,殷浩一走,东晋的军政大权就落到桓温一个人身上了,憋屈许久的桓温终于可以展示自己的抱负,率兵北伐了。

桓温第一次北伐

公元354年,桓温自提四万兵马,从江陵出发开始北伐,这次北伐的目标并不是地处中原的的前燕,而是前秦苻健。

桓温进军顺风顺水,蓝田之战桓温大败苻健的儿子名将苻生,白鹿原之战,桓冲击溃前秦丞相苻洪,一时之间,前秦苻氏只能固守在长安城,无路可去。

面对唾手可得的长安城,此时的桓温却不动了,关中百姓对于桓温的到来非常高兴,而隐居在华阴山的名士王猛也主动面见桓温,劝说桓温攻克长安,但是桓温始终没有听从王猛等人的劝言。

随着桓温粮草短缺,东晋士兵开始出现慌乱,难得的战机出现,前秦苻雄与桓温再战白鹿原,结果桓温损失惨重,随后其他各路东晋军马均遭到前秦掩杀,桓温兵败,迅速向襄阳撤军,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在第一次北伐期间,桓温最大的收获应当是认识了大名士王猛,可惜并未能收揽王猛为己所用。

桓温第二次北伐

两年后,面对咄咄逼人的姚襄,桓温再次提兵北上,此次北伐的主要目的是收复西晋旧都洛阳。洛阳城经过数十年的战乱,已经被晋朝叛将周成占有,而姚襄在拿下许昌以后,兵锋直指洛阳,周成不能守,因此桓温开启了他人生中第二次北伐。

桓温自江陵出发,两个月以后到达洛阳南的伊水,姚襄十分吃惊,立刻从洛阳撤兵,组织兵力对抗桓温。

伊水一战,姚襄兵败,逃往平阳,而占据洛阳的周成也立刻开城投降,沦陷数十年的京师洛阳重新回到司马氏的怀抱。

桓温在拜谒了司马氏皇陵以后便启程回建邺,留其弟桓豁统帅七郡兵马对抗前燕,桓豁不负众望,不仅击败了前燕大将慕容尘,而且顺利的收复了许昌。

至此,桓氏一族不仅在权势上首屈一指,在功劳簿上,更是排位在前。

桓温第三次北伐

但是,随着前燕不断地投入兵力,许昌几经易手,最终被前燕占据,而洛阳东南方向的淮阳也被前燕占领,洛阳城很快成为一个被前燕三面包围的孤城,洛阳守将胆小怕事,带着兵就跑了,留下了沈劲率领五百人守城。

沈劲,跟随王敦叛乱的吴地大族沈充的儿子,沈充被吴儒杀害后,沈氏全族被夷灭,只有沈劲一人逃脱,逃出生天后的沈劲并没有离开东晋,反而潜入吴儒家,将小人吴儒全家斩杀,一个没留,晋明帝司马绍听说以后对沈劲大为赞赏,因此免去其罪过,封官留用。

带着五百人守卫洛阳的沈劲当然不是慕容恪兄弟的对手,但沈劲最终实现了以死报效国家的愿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桓温开启了人生第三次北伐,此次他的对手已经变成了前燕慕容氏。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桓温对于一战定胜负这样的事情已经失去了向往,反而趋向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自北上以后,连续击败慕容忠、慕容厉、傅颜三位前燕大将,最终在枋头遭遇前燕名将慕容垂。

随着慕容垂率兵抵抗桓温,前秦皇帝苻坚在谋士王猛的劝说下也派遣两万骑兵相助前燕,而此时东晋大将袁真却没有打开汴口,导致桓温军水路被切断,粮草供应紧张,桓温军再次在后勤上出现了大问题。

粮草不济,桓温只能撤军,饥饿与惶恐让东晋军惴惴不安,遭遇慕容垂的追杀后,自相践踏,伤亡三万余人,第三次北伐,以桓温的完全失败而告终。

桓温废帝

北伐失败后,桓温有些气馁,原本想借着第三次北伐的胜利提升威望,不曾想却遭遇战败危机,为了扭转当前的不利处境,重新树立东晋权臣的威望,桓温竟然把皇帝给废了。

司马奕自当上皇帝以后,对桓温极其尊敬,惟命是从,不曾想被桓温安了个宠幸男宠的罪名废去了皇位。

司马奕被废,桓温依旧不满足,他命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昔日好友虞翼的三个儿子,彻底扫清了称帝前的最后阻碍。

而被桓温扶上帝位的傀儡皇帝司马昱整日以泪洗面,没多久就不行了,临死之前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司马昱效仿刘备给桓温留下了一道诏书。

大概意思是,我死以后,桓将军当以周公之名辅政,如果幼子可以辅佐,就用心辅佐,如果不行,就把他废了,桓将军自己来当皇帝就好了。

但是,司马昱的死前诏书并没有送到桓温的手中,而是被王坦之和谢安截留了,司马昱死后,桓温还没有回到建康,太子司马昌明连皇位都不敢继承,此时,无论是司马昌明还是东晋群臣,都不知道这个皇位该不该他来继承。

等到桓温带兵入主建康后,谢安带着王坦之去面见桓温,三人畅聊了一整天的时间,最终在建康停留十四天的桓温突患重病,返回姑孰,司马氏得以保全。

没用多久,桓温就病逝在姑孰,死前他废掉了两个想要谋害叔叔桓冲的儿子,将军政大权全都交付给了自己的亲弟弟桓冲。

桓冲为人谦卑忍让,接管桓温的军马以后,就自动请辞,将军政大权全都推让给了大名士谢安,而桓温的第六子桓玄,则继承了桓温南郡公的爵位,一代大英雄桓温,落幕!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一次)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桓温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永和十年(354年),东晋权臣桓温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目标

  • 王夷甫何许人也?为什么桓温会有王夷甫误国之说?浅谈王衍误国论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桓温

    楔子公元369年,时任朝廷大司马桓温在时隔十三年后再一次上书北伐。时前燕慕容恪已死,当时的前燕在太宰慕容评的治理下国力每况愈下,因而桓温将此次北伐的目标定为前燕。桓温率领“荆州强兵”和胡人打了几仗之后便进入了黄河流域。看着自永嘉之难以来早已沦陷的北方故土,看着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遭到胡人铁骑的践踏,看

  •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桓温

    看到刘裕北伐南燕,很多人总会把这件事和桓温北伐联系在一起,结论自然是:刘裕远比桓温厉害。但在我看来:刘宇的成功与时局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单从个人素质上来说,刘宇和桓温应该是一个级别的,但是想要超过桓温却很难。桓温手握大权,却不敢勉强。主要有两个因素:1、由于桓温的压倒性势力,东晋的豪门世家实现了大团结

  • 桓温既有野心也有才干,为啥北伐屡遭挫败?犹豫还只是其次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桓温

    导语:自古乱世出英豪,东晋十六国时期绝对称得上乱世,也诞生了不少名将,如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事实上,桓温同样也称雄一时。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可以说是既有野心也有才干,更是曾经灭亡成汉,然而废了老对手殷浩以后,手握东晋大权的桓温反而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

  • 名将桓温为何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历史人物编辑:怪兽看电影标签:桓温

    兴宁二年三月,前燕将李洪攻打许昌,大败晋军。桓温派将领疏通水路,亲自率舟师进兵合肥,准备北伐。这次已是桓温第三次北伐。然而东晋朝廷不想让桓温北伐。五月,晋廷又以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桓温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桓温军至赭圻(时属宣城郡,今安

  • 王猛是当世奇才,却始终不愿意归顺桓温,真是家国天下多纠结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桓温

    字数:2205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文/空弦插画师/乌有在史书中,人们经常点评桓温北伐,有桓温的东晋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相比较于正在崛起的前秦,东晋更有希望一统天下。但可惜,桓温的北伐没有成功,东晋难得的战斗时代仓促间过去,结果让位给了前秦。而且让人感慨的是,前秦苻坚虽然雄才大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改

  • 桓温北伐: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官军打回来!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桓温

    桓温是中国古代著名将领,也是东晋时期的权臣,还差一点篡夺了司马氏的皇位。桓温最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功绩莫过于三次北伐。但是客观地说,桓温北伐并不是真心想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南北。发动北伐战争,只是桓温意图名震江东,伺机取代晋室的途径。另一方面,除了南渡侨民,偏安江东的东晋朝廷和世家大族,大多只满足于偏安一

  • 权倾朝野、立志要“遗臭万年”的桓温最后为什么没能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桓温

    本鬼在前文《东晋简文帝让桓温“如诸葛亮、王导”,桓温为什么不高兴?》中提到,东晋权臣桓温一直有篡位之心,不仅废了皇帝,还说出了“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的名言。然而直到去世,桓温都没有能篡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汉末三国是士族门阀崛起并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的时代,而士族门

  • 桓温未及篡位就病卒,他的家族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桓温

    桓温权臣之路桓温出身名门,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大儒桓荣,高祖辈桓范死于高平陵之变,到了西晋时,桓氏已经没落。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桓父桓彝积极结交名士,成为“江左八达”之一。苏峻之乱时,桓彝被造反的将领杀害。史载,为报父仇,当时年仅15岁的桓温,白天勤习武艺,晚上枕戈而眠,最后假扮吊客,混入丧庐,

  • 曹操与桓温——欲行大事者,为何身后都颇具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妖火说历史V标签:桓温

    在我国古代,“加九锡”是人臣的最高礼遇,一般没有极其特殊的功劳是不得也不敢受封的。而在王莽以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加九锡也成了权倾朝野乃至篡位者的标配。比如曹操、孙权、司马昭、刘裕、萧道成等;也有推辞没接受的,比如蜀汉尚书令李严就曾建议给诸葛亮加九锡,被其婉拒;司马懿在世时也没有加九锡,到其子司马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