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桓温平蜀之功,居然因为鼓手敲错了鼓?
东晋权臣桓温,有一天看新闻的时候,忽然发现这巴蜀的成汉皇帝李势,是个荒淫无道的家伙。于是他立刻上书,要求弄死这个李势,顺便再把蜀地给拿下来。
这个时候的桓温,已经掌握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兵权。尤其是他在荆襄地区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如果再拿下蜀地,那么距离自己加九锡的日子,可能就真的不远了。因为他急切地希望得到南方曹孟德这个“美名”。
由于权力欲望过于膨胀,奏疏还没传达到皇帝那儿,这哥们就开始进兵了,果然那时候车马很远,书信很慢。
可是这哥们当时只带了一万多人,就想灭了成汉,这未免也太不自量力了吧?你别说,桓温还真不怕兵马少,你看他有多虎就知道了。
成汉皇帝李势,真不是个喜欢惹事的人,人家在山里做山大王,不要太开心哦。这回是桓温主动来找麻烦,所以他只好勉强迎战。
1、大将昝坚走错了路,导致桓温长驱直入。李势让大军在江南设伏,于是派遣李福、昝坚等大将前往合水。结果昝坚这哥们估计是对山路不熟悉,结果迷路了,带着人马往犍为前进,结果跟桓温的军队,完美地擦肩而过。
因此桓温大军长驱直入,发现没什么蜀军前来阻挡,也是见了鬼了,难道打了个假成汉?他做梦都想不到,原来是人家蜀军迷路了而已。
等到蜀军反应过来的时候,桓温的大军已经朝着成都城逼近了。李福带着人马紧急回援,结果被桓温击败,东晋大军逼近成都城下。
这个时候,昝坚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走错路了。于是立刻打算返回,结果得知桓温已经抵达成都城下,这哥们就被吓破胆了,仗还没打,大军就溃散了。
李势简直是头疼得要死,碰到这么个大将,也只能算是自己倒霉。不过你放心,倒霉的事情,还没有真正发生呢,接下来才是有趣的地方。
2、鼓手敲错了鼓,导致成都被攻破。李势知道,什么事情还是自己来做才放心,因此李势集结了所有能够团结起来的兵马,打算在成都城外的笮桥和桓温大军决战。
桓温的人马本来就不多,本打算以巧取胜,结果人家却要跟你玩硬碰硬。这一战打下来,桓温大军死伤惨重,桓温本人还差点被人给射杀。
李势感到非常满意,觉得自己的江山应该可以保住了。而桓温这边也觉得拿不下成汉政权,所有将士基本都打算退军了。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东晋的无名英雄闪亮登场。当时击鼓发令的鼓手,本该击退军鼓的,结果不小心开了个小差,将退军鼓改成了进军鼓。这哥们还在那儿敲得起劲,大家却全都傻了眼了。
没办法啊,老大让继续进攻,这事儿是没得商量的。于是前锋大将袁乔立刻鼓舞士气,发表了一通感人肺腑的洗脑演讲,使得东晋士兵一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把成汉将士们给活活撕了不可。
随后袁乔带着前锋军队冲杀到前线,最终反败为胜。而桓温也成功地攻入了成都城。李势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择向桓温投降,成汉政权自此灭亡。
估计李势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灭亡,居然是一个鼓手打错了鼓所造成的。而桓温也因此捡了个大便宜,因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二、武懿宗骑猪跑路?
武则天为了巩固老武家的皇权,所以一直不喜欢重用老李家的子孙,而特别喜欢用自己的侄儿。因此,不管是朝中,还是军中,到处都充斥着老武家的孩子。
其实这帮人压根就不是全都有才华,他们当中有很多,都只是混口饭吃而已。比如这位武懿宗,就是典型混饭吃的家伙。
武懿宗是武则天的侄儿,当时武则天还没有称帝,但是手握大权。契丹人此时已经悄悄崛起了,当时唐朝的边吏对契丹人的打压,那是相当残酷的。
为了不再受欺负,因此契丹人结成同盟,共同起兵反抗唐朝,甚至包围了幽州城。武则天一看,这可不对劲啊,这么玩下去,可能唐朝的版图就要在自己手里缩小了。
为了挽回自己尊贵的面子,因此武则天从侄儿当中,选择了一帮人到前线去历练。等到他们立下了战功以后,也好方便给这帮人封个什么官做做。
这里面带兵的就是武懿宗,他哪有什么带兵的本事呢?他不仅长得丑陋,而且身材矮小,弱不禁风,压根就不是到前线打仗的料子。
等到了战场上,一听说契丹人杀来了,这哥们二话不说,立刻骑着马掉头就跑路。这可把武则天的老脸给丢尽了,没想到武家都是这些没出息的家伙。
张元一是个比较风趣的大臣,他为了调侃武懿宗的行为,所以在武则天跟前特地赋诗一首: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高蹁。去贼八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蹿。
武则天不知道这是嘲讽,还不是很理解这首诗里是什么意思,就问张元一,为啥不骑马反倒要骑猪呢?
张元一笑着说:骑猪就是夹豕走。豕就是猪的意思,不过豕和屎读音是一样的,夹着豕走,就是被契丹人吓得屁滚尿流地逃走的意思。
武则天这才回过味来,不禁惨然一笑,不过她没有惩罚张元一,毕竟不争气的是武懿宗不是张元一,活该被人家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