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桓温平定成汉,居然是因为鼓手敲错了鼓?武懿宗为何要骑着猪逃跑

桓温平定成汉,居然是因为鼓手敲错了鼓?武懿宗为何要骑着猪逃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子曰读历史 访问量:4416 更新时间:2024/1/26 16:55:12

一、桓温平蜀之功,居然因为鼓手敲错了鼓?

东晋权臣桓温,有一天看新闻的时候,忽然发现这巴蜀的成汉皇帝李势,是个荒淫无道的家伙。于是他立刻上书,要求弄死这个李势,顺便再把蜀地给拿下来。

这个时候的桓温,已经掌握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兵权。尤其是他在荆襄地区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如果再拿下蜀地,那么距离自己加九锡的日子,可能就真的不远了。因为他急切地希望得到南方曹孟德这个“美名”。

由于权力欲望过于膨胀,奏疏还没传达到皇帝那儿,这哥们就开始进兵了,果然那时候车马很远,书信很慢。

可是这哥们当时只带了一万多人,就想灭了成汉,这未免也太不自量力了吧?你别说,桓温还真不怕兵马少,你看他有多虎就知道了。

成汉皇帝李势,真不是个喜欢惹事的人,人家在山里做山大,不要太开心哦。这回是桓温主动来找麻烦,所以他只好勉强迎战。

1、大将昝坚走错了路,导致桓温长驱直入。李势让大军在江南设伏,于是派遣李福、昝坚等大将前往合水。结果昝坚这哥们估计是对山路不熟悉,结果迷路了,带着人马往犍为前进,结果跟桓温的军队,完美地擦肩而过。

因此桓温大军长驱直入,发现没什么蜀军前来阻挡,也是见了鬼了,难道打了个假成汉?他做梦都想不到,原来是人家蜀军迷路了而已。

等到蜀军反应过来的时候,桓温的大军已经朝着成都城逼近了。李福带着人马紧急回援,结果被桓温击败,东晋大军逼近成都城下。

这个时候,昝坚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走错路了。于是立刻打算返回,结果得知桓温已经抵达成都城下,这哥们就被吓破胆了,仗还没打,大军就溃散了。

李势简直是头疼得要死,碰到这么个大将,也只能算是自己倒霉。不过你放心,倒霉的事情,还没有真正发生呢,接下来才是有趣的地方。

2、鼓手敲错了鼓,导致成都被攻破。李势知道,什么事情还是自己来做才放心,因此李势集结了所有能够团结起来的兵马,打算在成都城外的笮桥和桓温大军决战。

桓温的人马本来就不多,本打算以巧取胜,结果人家却要跟你玩硬碰硬。这一战打下来,桓温大军死伤惨重,桓温本人还差点被人给射杀。

李势感到非常满意,觉得自己的江山应该可以保住了。而桓温这边也觉得拿不下成汉政权,所有将士基本都打算退军了。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东晋的无名英雄闪亮登场。当时击鼓发令的鼓手,本该击退军鼓的,结果不小心开了个小差,将退军鼓改成了进军鼓。这哥们还在那儿敲得起劲,大家却全都傻了眼了。

没办法啊,老大让继续进攻,这事儿是没得商量的。于是前锋大将袁乔立刻鼓舞士气,发表了一通感人肺腑的洗脑演讲,使得东晋士兵一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把成汉将士们给活活撕了不可。

随后袁乔带着前锋军队冲杀到前线,最终反败为胜。而桓温也成功地攻入了成都城。李势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择向桓温投降,成汉政权自此灭亡。

估计李势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灭亡,居然是一个鼓手打错了鼓所造成的。而桓温也因此捡了个大便宜,因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二、武懿宗骑猪跑路?

武则天为了巩固老武家的皇权,所以一直不喜欢重用老李家的子孙,而特别喜欢用自己的侄儿。因此,不管是朝中,还是军中,到处都充斥着老武家的孩子。

其实这帮人压根就不是全都有才华,他们当中有很多,都只是混口饭吃而已。比如这位武懿宗,就是典型混饭吃的家伙。

武懿宗是武则天的侄儿,当时武则天还没有称帝,但是手握大权。契丹人此时已经悄悄崛起了,当时唐朝的边吏对契丹人的打压,那是相当残酷的。

为了不再受欺负,因此契丹人结成同盟,共同起兵反抗唐朝,甚至包围了幽州城。武则天一看,这可不对劲啊,这么玩下去,可能唐朝的版图就要在自己手里缩小了。

为了挽回自己尊贵的面子,因此武则天从侄儿当中,选择了一帮人到前线去历练。等到他们立下了战功以后,也好方便给这帮人封个什么官做做。

这里面带兵的就是武懿宗,他哪有什么带兵的本事呢?他不仅长得丑陋,而且身材矮小,弱不禁风,压根就不是到前线打仗的料子。

等到了战场上,一听说契丹人杀来了,这哥们二话不说,立刻骑着马掉头就跑路。这可把武则天的老脸给丢尽了,没想到武家都是这些没出息的家伙。

张元一是个比较风趣的大臣,他为了调侃武懿宗的行为,所以在武则天跟前特地赋诗一首: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高蹁。去贼八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蹿。

武则天不知道这是嘲讽,还不是很理解这首诗里是什么意思,就问张元一,为啥不骑马反倒要骑猪呢?

张元一笑着说:骑猪就是夹豕走。豕就是猪的意思,不过豕和屎读音是一样的,夹着豕走,就是被契丹人吓得屁滚尿流地逃走的意思。

武则天这才回过味来,不禁惨然一笑,不过她没有惩罚张元一,毕竟不争气的是武懿宗不是张元一,活该被人家笑话。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如果桓温没有发现那封信,那姜维就成了蜀汉罪臣,被人所误解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桓温

    历史真的有一百种面目,因为真相很可能是在多年以后才会被人发现。比如这件事就是一件非常令人震撼的事情。当年蜀汉王朝还在的时候,姜维作为王朝的大将军,带领着人马在前线跟司马家的大军厮杀,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边还在坚持着,可是成都那边的刘禅却已经举手投降了。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邓艾带着一点残兵败将

  • 桓温:西征灭蜀,三次北伐,废晋帝,东晋第三代权臣,并未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桓温

    桓彝,晋明帝司马绍的座上宾,平定王敦叛乱时,桓彝献计良多,受到司马绍的赏识,苏峻叛乱,桓彝拒守城池,因泾县县令江播巧施奸计,桓彝被苏峻手下大将韩晃所杀。桓彝死后,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替父报仇,在江播病死后三刀结果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因此博得了一个忠孝的美名。声名远播的桓温既是忠良之后,长得又非常俊美,因而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一次)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桓温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永和十年(354年),东晋权臣桓温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目标

  • 王夷甫何许人也?为什么桓温会有王夷甫误国之说?浅谈王衍误国论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桓温

    楔子公元369年,时任朝廷大司马桓温在时隔十三年后再一次上书北伐。时前燕慕容恪已死,当时的前燕在太宰慕容评的治理下国力每况愈下,因而桓温将此次北伐的目标定为前燕。桓温率领“荆州强兵”和胡人打了几仗之后便进入了黄河流域。看着自永嘉之难以来早已沦陷的北方故土,看着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遭到胡人铁骑的践踏,看

  •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桓温

    看到刘裕北伐南燕,很多人总会把这件事和桓温北伐联系在一起,结论自然是:刘裕远比桓温厉害。但在我看来:刘宇的成功与时局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单从个人素质上来说,刘宇和桓温应该是一个级别的,但是想要超过桓温却很难。桓温手握大权,却不敢勉强。主要有两个因素:1、由于桓温的压倒性势力,东晋的豪门世家实现了大团结

  • 桓温既有野心也有才干,为啥北伐屡遭挫败?犹豫还只是其次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桓温

    导语:自古乱世出英豪,东晋十六国时期绝对称得上乱世,也诞生了不少名将,如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事实上,桓温同样也称雄一时。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可以说是既有野心也有才干,更是曾经灭亡成汉,然而废了老对手殷浩以后,手握东晋大权的桓温反而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

  • 名将桓温为何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历史人物编辑:怪兽看电影标签:桓温

    兴宁二年三月,前燕将李洪攻打许昌,大败晋军。桓温派将领疏通水路,亲自率舟师进兵合肥,准备北伐。这次已是桓温第三次北伐。然而东晋朝廷不想让桓温北伐。五月,晋廷又以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桓温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桓温军至赭圻(时属宣城郡,今安

  • 王猛是当世奇才,却始终不愿意归顺桓温,真是家国天下多纠结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桓温

    字数:2205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文/空弦插画师/乌有在史书中,人们经常点评桓温北伐,有桓温的东晋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相比较于正在崛起的前秦,东晋更有希望一统天下。但可惜,桓温的北伐没有成功,东晋难得的战斗时代仓促间过去,结果让位给了前秦。而且让人感慨的是,前秦苻坚虽然雄才大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改

  • 桓温北伐: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官军打回来!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桓温

    桓温是中国古代著名将领,也是东晋时期的权臣,还差一点篡夺了司马氏的皇位。桓温最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功绩莫过于三次北伐。但是客观地说,桓温北伐并不是真心想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南北。发动北伐战争,只是桓温意图名震江东,伺机取代晋室的途径。另一方面,除了南渡侨民,偏安江东的东晋朝廷和世家大族,大多只满足于偏安一

  • 权倾朝野、立志要“遗臭万年”的桓温最后为什么没能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桓温

    本鬼在前文《东晋简文帝让桓温“如诸葛亮、王导”,桓温为什么不高兴?》中提到,东晋权臣桓温一直有篡位之心,不仅废了皇帝,还说出了“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的名言。然而直到去世,桓温都没有能篡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汉末三国是士族门阀崛起并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的时代,而士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