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桓温手中有五个东晋傀儡皇帝,第三次北伐失利后也不敢直接篡位

桓温手中有五个东晋傀儡皇帝,第三次北伐失利后也不敢直接篡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汪洋 访问量:4945 更新时间:2024/1/23 4:56:35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

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

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基本就能搞定。可桓温却迟迟不敢这么搞,以至于最后连九锡都没加成,以至于含恨而终。

曹操临终前,曾经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其实这也是一种胆怯的表现,贼分大小,小贼窃财,大贼窃国。曹操和桓温都是大贼,打算窃国,却迟迟不敢下手。

桓温手里捏着5位傀儡皇帝

东晋有11位皇帝,其中除了晋明帝司马绍以外,其他10位基本全都是傀儡。就连开国之君晋元帝司马睿都是王导、王敦哥俩手里的傀儡。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东晋这个王朝,是士族建立起来的天下。晋元帝司马睿,虽然是琅琊王,可毕竟是晋武帝司马炎这一脉的旁枝,根本就没有继承权。八王之乱的时候,司马睿也不过是东海王司马越的一个手下而已。

司马睿

所以说,如果让司马睿自己单干,根本就拉不起一支队伍,建立东晋王朝。这就必须要依靠士族们的力量了。首先出手帮助司马睿的,就是琅琊王氏。王导有人脉,可以帮司马睿拉拢天下士族,王敦有兵权。

此后谯国桓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等士族,纷纷投靠到司马睿麾下,成为了组建东晋王朝的中坚力量。这也使得东晋沦落成了士族手里的玩物。

桓温当政期间,历经了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孝武帝司马曜等5位君主。很不凑巧的是,这5位全都是桓温手里的傀儡。

桓温基本包揽了半数的东晋傀儡君主,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在庾翼死后,桓温被大家推举为荆州刺史。这也是桓温的立身之本,自此荆州便成了桓温集团的大本营。

第二,桓温迎娶了晋明帝司马绍的嫡长女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为妻。司马兴男的母亲,是著名的庾文君太后。庾文君背后,可是鼎鼎大名的颍川庾氏,等于说桓温成了皇族司马家和颍川庾氏共同的女婿。

成汉疆域图

第三,桓温灭亡了成汉政权。这是桓温一生的巅峰时期,他帮助东晋王朝收复了蜀地,也使得他名列东晋名将的行列。而且战功使得桓温手握重兵,成了东晋著名的大军阀。

第四,殷浩的神助攻。由于桓温的势力越来越大,司马家为了制衡他,立马让扬州刺史殷浩到朝中主政,并且多次发动北伐。奈何殷浩的才能有限,多次北伐全部败北。自此再也没能人和桓温抗衡了。

这4点原因,直接把桓温送到了巅峰。其实只要桓温再立下一丢丢战功,那么加九锡,领取篡位三连(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桓温在第三次北伐败北后,就没脸篡位了

第一次北伐,攻打前秦,不胜不负。

殷浩北伐失败以后,桓温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因此在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的目标是刚刚建立起来的前秦政权。

石虎死后,后赵政权崩盘,永和七年(351年),氐族人苻健在长安建立了前秦政权。最初前秦是以东晋为正统的,直到苻健称帝以后,双方才撕破了脸,这也是桓温北伐的理由!

桓温

桓温这次北伐初期非常顺利,一路打入关内,直奔长安城下。但是后期由于粮草不足,而前秦又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使得桓温大军吃不饱饭。肚子里没货怎么打仗呢?无奈之下桓温只好撤军。

可撤军的时候桓温觉得太亏了,所以把关中的几千户百姓也一起带着上路了。这可就犯了兵家大忌了,前秦果断出击,大败晋军,桓温第一次北伐惨败而归。但是桓温曾经拿下了关中,而且把前秦打得大败亏输,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所以从桓温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打败仗,只是没获胜而已。

第二次北伐,攻打姚襄。大获全胜。

姚襄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儿子,在后赵内乱以后,姚襄趁机带着部族投靠了东晋。可带兵北伐的殷浩,不仅不重用姚襄,反倒嫉妒姚襄的才能,多次打算陷害姚襄。

姚襄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反叛东晋,同时狠狠揍了殷浩一顿,灭了1万多晋军。这下东晋和姚襄集团算是彻底结仇了。

恰逢姚襄打算攻取洛阳作为创业基地,桓温果断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次北伐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他多次要求东晋把都城迁徙到洛阳,其实就是迁徙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好为将来的篡位打基础。

姚襄

双方在洛阳附近的伊水大战一场,最终姚襄兵败而逃。桓温正式入主洛阳,由于朝廷不肯迁都,因此他只好把洛阳周边的三千多户人家迁徙到了长江、汉水一带。

这次大胜,使得桓温野心膨胀了不少,朝廷也因此加封桓温为南郡公。公爵距离王爵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以说,从升平四年(360年)桓温成为南郡公开始,一直到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发动第三次北伐,这段时间里,东晋皇室都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因为桓温随时可能、也完全可以夺取皇位。然而桓温似乎还在等些什么。

第三次北伐,北伐前燕,结果惨败。

太和四年(369年),蛰伏了9年之久的桓温已经58岁了,他觉得再不篡位似乎就没什么机会了。因此他必须要再给自己找个由头,那就再北伐一次吧!

慕容暐

北伐初期非常顺利,桓温一路小跑,打得前燕军队丢盔弃甲。如果桓温能直捣前燕都城邺城的话,那便大事可期了,毕竟前燕皇帝慕容暐都打算逃回龙城了!可惜桓温非要驻军枋头。

结果前燕的慕容垂带着8000骑兵与弟弟慕容德带领的5万步兵合作,共同击溃了桓温大军,挽救了前燕江山。桓温这次北伐损失了3万大军,算是把老脸给丢尽了。

没脸篡位,空有贼心

此后的桓温很有意思,他没胆子继续北伐了,但是还想创造点条件篡位。那该咋整呢?要不从内部下手,整点人好了。在他的逼迫下,豫州刺史袁真背负上了第三次北伐失败的责任。

袁真又不是傻子,果断占据寿春反叛。桓温两眼一亮,机会不是来了吗?他果断带兵灭了袁真,夺回了寿春,同时将豫州掌控在了自己手里。

这一战过后,桓温还煞有介事地问自己的谋主郗超

“此足以雪枋头之耻乎?”郗超叹了口气,“

曰:‘未厌有识之情也。’既而超就温宿,中夜谓温曰:‘明公都有虑不?’温曰:‘卿欲有所言邪?’超曰:‘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大事、为伊霍之举者,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温既素有此计,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

司马昱

此后他一直都在谋划篡位。首先,桓温废掉了晋废帝司马奕,改立晋简文帝司马昱为帝。其次,桓温灭了颍川庾氏在朝中有影响力的几个人,扫清了不少障碍。

紧接着桓温就在家里等消息了,他希望晋简文帝司马昱能识相点,早点禅位给自己。可这个老小子贼得很,一直拖着不办,只是邀请桓温来做宰相。

桓温那叫一个气啊,死活不肯当宰相。等到太子司马曜登基以后,桓温就更气了。但是他忽然反应过来了:既然你们不主动,要不我主动一点?因此在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期间,桓温多次提醒朝廷,是不是可以给他加九锡了?

当时主持朝政的谢安,表示皇帝早就有这个意思了,只不过加封诏书一直写不好,这事儿可马虎不得,要从长计议。“

及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安见,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

寝疾不起,讽朝廷加己九锡,累相催促。谢安、王坦之闻其病笃,密缓其事。”这一拖,就把桓温给拖死了。“

锡文未及成而薨,时年六十二。”62岁的桓温做梦都想不到,拖延症害得自己最后啥也没捞着。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桓温平定成汉,居然是因为鼓手敲错了鼓?武懿宗为何要骑着猪逃跑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桓温

    一、桓温平蜀之功,居然因为鼓手敲错了鼓?东晋权臣桓温,有一天看新闻的时候,忽然发现这巴蜀的成汉皇帝李势,是个荒淫无道的家伙。于是他立刻上书,要求弄死这个李势,顺便再把蜀地给拿下来。这个时候的桓温,已经掌握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兵权。尤其是他在荆襄地区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如果再拿下蜀地,那么距离自己加九锡

  • 如果桓温没有发现那封信,那姜维就成了蜀汉罪臣,被人所误解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桓温

    历史真的有一百种面目,因为真相很可能是在多年以后才会被人发现。比如这件事就是一件非常令人震撼的事情。当年蜀汉王朝还在的时候,姜维作为王朝的大将军,带领着人马在前线跟司马家的大军厮杀,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边还在坚持着,可是成都那边的刘禅却已经举手投降了。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邓艾带着一点残兵败将

  • 桓温:西征灭蜀,三次北伐,废晋帝,东晋第三代权臣,并未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桓温

    桓彝,晋明帝司马绍的座上宾,平定王敦叛乱时,桓彝献计良多,受到司马绍的赏识,苏峻叛乱,桓彝拒守城池,因泾县县令江播巧施奸计,桓彝被苏峻手下大将韩晃所杀。桓彝死后,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替父报仇,在江播病死后三刀结果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因此博得了一个忠孝的美名。声名远播的桓温既是忠良之后,长得又非常俊美,因而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一次)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桓温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永和十年(354年),东晋权臣桓温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目标

  • 王夷甫何许人也?为什么桓温会有王夷甫误国之说?浅谈王衍误国论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桓温

    楔子公元369年,时任朝廷大司马桓温在时隔十三年后再一次上书北伐。时前燕慕容恪已死,当时的前燕在太宰慕容评的治理下国力每况愈下,因而桓温将此次北伐的目标定为前燕。桓温率领“荆州强兵”和胡人打了几仗之后便进入了黄河流域。看着自永嘉之难以来早已沦陷的北方故土,看着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遭到胡人铁骑的践踏,看

  •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桓温

    看到刘裕北伐南燕,很多人总会把这件事和桓温北伐联系在一起,结论自然是:刘裕远比桓温厉害。但在我看来:刘宇的成功与时局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单从个人素质上来说,刘宇和桓温应该是一个级别的,但是想要超过桓温却很难。桓温手握大权,却不敢勉强。主要有两个因素:1、由于桓温的压倒性势力,东晋的豪门世家实现了大团结

  • 桓温既有野心也有才干,为啥北伐屡遭挫败?犹豫还只是其次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桓温

    导语:自古乱世出英豪,东晋十六国时期绝对称得上乱世,也诞生了不少名将,如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事实上,桓温同样也称雄一时。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可以说是既有野心也有才干,更是曾经灭亡成汉,然而废了老对手殷浩以后,手握东晋大权的桓温反而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

  • 名将桓温为何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历史人物编辑:怪兽看电影标签:桓温

    兴宁二年三月,前燕将李洪攻打许昌,大败晋军。桓温派将领疏通水路,亲自率舟师进兵合肥,准备北伐。这次已是桓温第三次北伐。然而东晋朝廷不想让桓温北伐。五月,晋廷又以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桓温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桓温军至赭圻(时属宣城郡,今安

  • 王猛是当世奇才,却始终不愿意归顺桓温,真是家国天下多纠结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桓温

    字数:2205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文/空弦插画师/乌有在史书中,人们经常点评桓温北伐,有桓温的东晋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相比较于正在崛起的前秦,东晋更有希望一统天下。但可惜,桓温的北伐没有成功,东晋难得的战斗时代仓促间过去,结果让位给了前秦。而且让人感慨的是,前秦苻坚虽然雄才大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改

  • 桓温北伐: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官军打回来!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桓温

    桓温是中国古代著名将领,也是东晋时期的权臣,还差一点篡夺了司马氏的皇位。桓温最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功绩莫过于三次北伐。但是客观地说,桓温北伐并不是真心想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南北。发动北伐战争,只是桓温意图名震江东,伺机取代晋室的途径。另一方面,除了南渡侨民,偏安江东的东晋朝廷和世家大族,大多只满足于偏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