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与马共天下持续了多久?谢安、桓温崛起以后,老王家就没戏了

王与马共天下持续了多久?谢安、桓温崛起以后,老王家就没戏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马文成 访问量:4672 更新时间:2023/12/18 0:59:15

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琅琊王司马睿其实也掺和了。当初东海王司马越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时候,司马睿也积极响应,打算刷波经验。

毕竟司马家的各路诸侯都出动了,自己再不混点战功,将来没法分肉吃。可惜司马越惨败,自己跑了。司马睿实力弱小,直接被司马颖摁在地上揍了一顿,顺道抓了起来。

好在这大兄弟够机灵啊,不仅逃了出去,而且还去洛阳出了趟差,把老婆孩子一起接到了自己的封国琅琊。

经历了这事儿以后,司马睿终于意识到,中原地区不是自己玩得转的!因此他把目光看向了南方。当时的南方虽然相对落后,却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建邺城(南京)还是发展得很好的!

当时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在长安登基,没多久就遭到了前赵集团的围攻。晋愍帝立马征召司马睿带兵前来勤王,可惜这个时候司马睿摆摆手:对不起了您嘞!我要南下创业了!

就这样,西晋王朝被灭了,北方从此陷入五胡十六国的纷争当中。这段时间里,南方倒是安稳得很,因为司马睿南下,建立了东晋王朝。

一、王与马共天下,绝对是东晋的一大特色。

司马睿原来的实力其实很弱,在八王之乱的时候,那八个司马家的王爷,压根看不上司马睿这种货色。毕竟那八位要么是司马炎的至亲,要么是司马家族的老长辈。

可是司马睿呢?他的爷爷司马伷也只是司马懿的庶子罢了,也就是说司马睿不是司马昭、司马炎这条线上的人,实力自然也就差很多了。

要不是王导、王敦两位土豪兄弟,带着自己的族人积极支持司马睿,那司马睿压根就没机会做皇帝。王导是宰相,主管内政,王敦是将军,主管军事。因此司马睿执政总是受到王导、王敦的牵制。

那么难道晋王朝就没有忠臣来反对这件事吗?比如说我们十分熟悉的闻鸡起舞的两位主角祖逖和刘琨!他们俩可都是手握重兵的猛男。他们怎么能允许王与马共天下的事情呢?

原来这两位猛男的志向都不在南方,他们长期想着夺回北方的地盘,刘琨就别提了,压根就没到南方述职过,在幽州、并州等地抵抗着前赵和后赵的力量,结果东晋刚成立,这位老兄就牺牲了。

祖逖倒是在南方待了一阵子,可惜还是坐不住。一直嚷嚷着要北伐,岳飞的形象就跟祖逖十分接近。司马睿是极其反感北伐的,为啥?因为北方司马家的兄弟太多了,把他们弄回来,自己的皇位岂不是受到了威胁?

这和后来南宋赵构的尴尬之处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司马睿对祖逖的北伐非常不感冒,祖逖气坏了,便自己招兵买马要北伐,你别说,结果人家还屡战屡胜,甚至一路小跑达到了黄河岸边,吓得那帮胡人瑟瑟发抖。

可惜的是,司马睿和王家兄弟觉得这位老兄功高盖主,有点儿压不住了,所以安排自己人到北方接管地盘。祖逖在这种北伐氛围下,忧郁成疾,最终被活活气死了。

再也没人能够限制老王家两兄弟掌权了,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事情,也就长期在东晋王朝存在下去了。

二、老王家行,我老谢家和老桓家咋就不行?

介绍很多朝代,都是以皇帝为主人公,东晋是个例外,因为东晋的皇帝基本没啥存在感,最有存在感的就是这帮权臣了。

王导对司马家忠心耿耿,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而王敦这货却十分嚣张,他仗着自己手里有兵权,压根就不把司马睿放在眼里。

司马睿很生气,所以开始提拔自己人。还没啥成效呢,王敦就不满意了,二话不说就以清君侧的名义,在武昌起兵,直奔建康而来。

王导一边在朝廷里责骂王敦,一边暗地里资助王敦,真是个两面派啊!最终王敦攻入建康,杀掉了司马睿提拔的几个人,吓得司马睿连忙把龙袍脱了送到王敦跟前:王二,你要是想做皇帝,早说嘛!我早就做烦了,你拿去好了。

王敦哈哈大笑了一声,扭头就走。看样子他是看不上这个皇位的。自此司马睿的政权跟傀儡没啥两样了。

司马睿含恨而终后,他儿子司马绍果断为他报仇,带兵平息了王敦之乱,把王敦给活活吓死了。可惜这位老兄只在位3年,活了27岁就去世了,要不东晋或许会有另外一番局面。

此后东晋王朝经历了一堆短命皇帝,晋成帝司马衍22岁去世,晋康帝司马岳23岁去世,晋穆帝司马聃19岁去世,晋哀帝司马丕25岁去世。

这么多早逝的皇帝,完全为培养权臣创造了条件有没有?于是乎在这一期间,谢家和桓家相继登场。“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家便是王导、王敦他们家,谢家指的则是谢安、谢玄他们家。

桓温灭了成汉以后,权力地位达到了巅峰,试探性地到朝廷里做群调,看看有多少人支持自己加九锡称王的,结果以谢安为首的一帮忠臣,一直在拖延调查结果,最终成功地把桓温给熬死了。

谢安本人虽然是文臣,可是他却指挥了一场旷世大战。当时北方被前秦给统一了,前秦天王苻坚便打算南下灭晋。淝水之战就这么爆发了,这个时候谢安指挥若定,用8万大军就击败了前秦80万大军的进攻,从此声望达到了巅峰。

可惜的是,当时的皇帝是孝武帝司马曜,这位老兄是东晋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发现谢安实力和声望太大,便开始怀疑谢安。吓得谢安赶紧交出了权力,选择回家享受了。

三、桓温的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他儿子桓玄崛起了!

桓温除了群调失败以外,其实在北伐前燕的时候,也遭遇了慕容垂的惨痛打击,这才没能做上皇帝。这哥们算是含恨而终的,但是他的儿子桓玄却始终记得这一点。

由于他的官职比较小,所以常常感叹:

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当时老桓家的地盘在荆州之地,所以辞职后的桓玄,便跑到荆州定居。可会稽王司马道子却以桓温有谋反迹象的事情讽刺桓玄,吓得桓玄痛哭流涕,从此记恨上司马道子这个人。

孝武帝司马曜去世后,他那个傻儿子司马德宗继位,由于智商不够用,所以朝中大权都交给了会稽王司马道子,而司马道子又是个酒鬼,整天就知道喝酒,所以又把权力转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倒是不客气,不仅接管了老爹的权力,还顺手把酒鬼老爹给赶下台了。这对活宝父子还在闹腾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桓玄已经紧紧盯着他们了!

上次被嘲笑以后,桓玄就立志要收拾司马道子,完成父亲桓温当年的志向。所以他先夺取了荆州的控制权,随后又进军建康。吓得司马元显立刻派兵镇压,结果完全不是对手。

就这样,东晋王朝毁在了这对活宝父子手里,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俩也被桓玄给宰了。顺手的功夫,桓玄便取代了东晋,建立了桓楚政权,终于完成了桓温当年没做成的事情。

四、刘裕为东晋王朝收官。

桓玄表面上灭了东晋,但是他心里没底,所以就没有杀掉傻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而且也没有在建康久住,便选择了回到荆州江陵,还是自己的老巢比较安逸啊!

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得出,桓玄压根就没有太大的志向。好男儿志在四方,哪有龟缩在自己家的道理呢?

结果也是如此,桓玄称帝才不过几个月时间,就被北府兵出身的刘裕给击败消灭了。刘裕何许人也?他可不是这帮门阀世家中的人,跟王家、谢家、桓家都没啥关系。他的祖先是西汉楚元王刘交,刘交就是汉高帝刘邦的弟弟。

不过汉朝在当时已经成为历史了,刘裕家里很穷,只能靠卖草鞋度日。看到这个职业,是不是想起了老刘家的另外一个人呢?

刘裕和刘备不同,刘备卖了草鞋,还知道补贴家用,可刘裕卖了草鞋得了钱,二话不说就拿去赌,赌输了没钱就白吃白喝,然后被人家揍一顿。人称街溜子!

要不是北府兵招兵买马,刘裕或许就要做一辈子街溜子了!成了北府兵成员以后,刘裕跟着北府兵名将刘牢之南征北战,立下大功,逐渐成为了一方主帅。

在击败桓玄以后,刘裕声望大增,此后又陆续帮助东晋王朝平定了岭南卢循,江陵刘毅,西蜀谯纵,收复荆州、扬州,完成了南方的大一统。此后又灭了南燕和后秦,大败北魏,降服仇池,收复了长安、洛阳两地。实在是个猛人。

因此东晋王朝对刘裕是没法赏赐了,已经为他加九锡封宋公了,再往前一步,那就是称王了!在那个年代,异姓称王就是要篡位的迹象。

果不其然,没多久刘裕便灭了东晋,建立了南朝宋国,开了南北朝的时代。19年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才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

总结:衣冠南渡,或许是东晋最大的特色。

东晋在南方偏安一隅的时候,五胡十六国在北方却闹得很欢。中原文化惨遭破坏,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

这个时候晋王朝的各大豪族们,分封带着自家人选择南下,因此留存下了最纯正的中原文化。很多人说南北文化有差异,其实从东晋开始就已经逐渐形成这种差异了。

南方是中原文化的保留地,而北方则是民族大融合后,中原文化的演变地。东晋王朝虽然在其他方面一无是处,可在文化传承上却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晋书》、《宋书》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桓温手中有五个东晋傀儡皇帝,第三次北伐失利后也不敢直接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桓温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基本就

  • 桓温平定成汉,居然是因为鼓手敲错了鼓?武懿宗为何要骑着猪逃跑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桓温

    一、桓温平蜀之功,居然因为鼓手敲错了鼓?东晋权臣桓温,有一天看新闻的时候,忽然发现这巴蜀的成汉皇帝李势,是个荒淫无道的家伙。于是他立刻上书,要求弄死这个李势,顺便再把蜀地给拿下来。这个时候的桓温,已经掌握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兵权。尤其是他在荆襄地区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如果再拿下蜀地,那么距离自己加九锡

  • 如果桓温没有发现那封信,那姜维就成了蜀汉罪臣,被人所误解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桓温

    历史真的有一百种面目,因为真相很可能是在多年以后才会被人发现。比如这件事就是一件非常令人震撼的事情。当年蜀汉王朝还在的时候,姜维作为王朝的大将军,带领着人马在前线跟司马家的大军厮杀,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边还在坚持着,可是成都那边的刘禅却已经举手投降了。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邓艾带着一点残兵败将

  • 桓温:西征灭蜀,三次北伐,废晋帝,东晋第三代权臣,并未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桓温

    桓彝,晋明帝司马绍的座上宾,平定王敦叛乱时,桓彝献计良多,受到司马绍的赏识,苏峻叛乱,桓彝拒守城池,因泾县县令江播巧施奸计,桓彝被苏峻手下大将韩晃所杀。桓彝死后,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替父报仇,在江播病死后三刀结果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因此博得了一个忠孝的美名。声名远播的桓温既是忠良之后,长得又非常俊美,因而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一次)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桓温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永和十年(354年),东晋权臣桓温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目标

  • 王夷甫何许人也?为什么桓温会有王夷甫误国之说?浅谈王衍误国论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桓温

    楔子公元369年,时任朝廷大司马桓温在时隔十三年后再一次上书北伐。时前燕慕容恪已死,当时的前燕在太宰慕容评的治理下国力每况愈下,因而桓温将此次北伐的目标定为前燕。桓温率领“荆州强兵”和胡人打了几仗之后便进入了黄河流域。看着自永嘉之难以来早已沦陷的北方故土,看着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遭到胡人铁骑的践踏,看

  •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桓温

    看到刘裕北伐南燕,很多人总会把这件事和桓温北伐联系在一起,结论自然是:刘裕远比桓温厉害。但在我看来:刘宇的成功与时局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单从个人素质上来说,刘宇和桓温应该是一个级别的,但是想要超过桓温却很难。桓温手握大权,却不敢勉强。主要有两个因素:1、由于桓温的压倒性势力,东晋的豪门世家实现了大团结

  • 桓温既有野心也有才干,为啥北伐屡遭挫败?犹豫还只是其次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桓温

    导语:自古乱世出英豪,东晋十六国时期绝对称得上乱世,也诞生了不少名将,如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事实上,桓温同样也称雄一时。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可以说是既有野心也有才干,更是曾经灭亡成汉,然而废了老对手殷浩以后,手握东晋大权的桓温反而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

  • 名将桓温为何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历史人物编辑:怪兽看电影标签:桓温

    兴宁二年三月,前燕将李洪攻打许昌,大败晋军。桓温派将领疏通水路,亲自率舟师进兵合肥,准备北伐。这次已是桓温第三次北伐。然而东晋朝廷不想让桓温北伐。五月,晋廷又以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桓温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桓温军至赭圻(时属宣城郡,今安

  • 王猛是当世奇才,却始终不愿意归顺桓温,真是家国天下多纠结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桓温

    字数:2205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文/空弦插画师/乌有在史书中,人们经常点评桓温北伐,有桓温的东晋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相比较于正在崛起的前秦,东晋更有希望一统天下。但可惜,桓温的北伐没有成功,东晋难得的战斗时代仓促间过去,结果让位给了前秦。而且让人感慨的是,前秦苻坚虽然雄才大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