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探秘陶渊明“桃花源”,是虚幻的乌托邦,还是现实的避难堡

探秘陶渊明“桃花源”,是虚幻的乌托邦,还是现实的避难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老伊先生 访问量:608 更新时间:2023/12/19 11:11:3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也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一个杰出的诗人——陶渊明,被人铭记,而他最得意、最被后人熟知的,应该是那首描绘世外桃源的《桃花源记》。短短几百字,描绘了一个平安祥和的人间仙境。

不管是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读这首《桃花源记》,都会被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深深吸引。但多数人似乎有个共同的认知。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是诗人美好的想象。

桃花源,真的只是陶渊明虚幻的乌托邦吗?近代历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文章内容上有纪实的成分,"桃花源"和南朝北伐时戴延之记录下的北方坞堡很相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南方的武陵,只是在地理位置上做了变换。对这个观点,@历史沧澜也表示认同。并不是一味推崇名人,而是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些结论。我们不妨从以下分析,如果觉得@历史沧澜分析的有错误,也欢迎留言指正。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迁北人渴望北伐,收复故土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统一了全国,可惜,公元316年(建国时长51年,统一时长37年),西晋就在内部"八王之乱"的消耗和外部少数民族的入侵下,灭亡了。此后,北方就陷入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争夺,当时最主要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个政权,比较有影响力。所以,这个时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时期。又称五胡十六国。

一些世家大族,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向南方迁徙,这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

西晋皇室司马睿,在金陵(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重新建立了东晋政权。当时,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建立东晋政权,得益于世家大族对他的支持,尤其是琅琊王家,王导,王敦兄弟,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东晋政权从建立之初,就不稳固,有点类似于皇权和世家大族的一种共同结合执政。所以在东晋有很多次权臣的叛乱,比如王敦叛乱、苏峻叛乱、桓温,桓玄父子叛乱……

而这一时期,逃难到南方的北方人,心心念念能收复故土,一直希望朝廷能够北伐,平定中原。

“桃花源”的现实存在——“北方邬堡”的历史演变:从秦汉的乡亭里到魏晋南北朝的坞壁,实为动乱年代社会基层组织的一大演变。

秦汉时代,推行郡县制,县之下设乡、亭、里。这既是政府基层的行政组织,也是百姓的生产生活单位。动乱时代,乡亭里常遭遇兵患。为了躲避战乱,百姓们便会在乡里大族率领下,逃往山林陂泽,聚众凭险自卫,从而形成"坞壁",又称邬堡。

汉武帝时,为防御匈奴,在北方及西北边塞上筑有大量坞壁。边塞的坞壁是一种较城、障为小的防御工事(有时大于小障),筑在亭、隧的外围。坞有时分为内坞与外坞,均有出入口,设置门户,有士兵守卫。坞内有屯兵和居人的房舍。登亭、隧有称为坞陛的台阶。坞上设置烽火台,可举烽火报警。

王莽末期,天下大乱,为逃避战乱,出现很多依附于豪强世族的坞壁。例如

樊宏"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冯鲂"聚宾客,招豪杰,作营堑,以待所归"此后,每逢大的战乱均可见到,

东汉时,邬堡最多曾达616所。地主坞壁建筑呈城堡式。周围为高墙,门上有门楼,四角有角楼,有的还有高层的楼橹建筑,门楼、角楼和楼橹乃至墙垣高处开有镃望孔或射孔。大门有卫士把守。坞内有坞主居所、卫士和奴婢仆隶乐队等的居处,还有仓廪、手工业作坊等。虽然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有要求拆除坞壁,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坞壁更多的是转化成了地方豪强的庄园。

东汉末,天下动乱,地方豪强趁机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百姓为躲避战乱多投奔依附,以致邬堡规模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到黄巾大起义时,著名的坞壁有许褚壁、白超垒(坞)、合水坞、檀山坞、白马坞、百(柏)谷坞等。曹操部将李典和许褚原来都是坞壁主。坞壁的分布范围也极广,并不局限于中原或汉族地区。

马援"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邴原"在辽东,一年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

五胡乱华以前,邬堡多表现为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有点像一个小的城市,隐蔽性不是很强。而五胡乱华之后,坞壁在地理位置上的选择更倾向于山林险峻,易守难攻之地,注重隐蔽性。这主要是和当时复杂的历史现实有关。

西晋灭亡,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铁蹄肆意纵横,弯刀随意杀戮。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汉人原来的社会组织——城邑,纷纷陷落崩塌,北方世家大族多逃亡南方,百姓有的逃亡南方,没有资本逃亡南方的,也会出自求生的本能,纷纷逃离成为战场的故乡,在西晋残余将官或乡里豪强的统率下,结成一个个独立的组织,各自为战,力求自保。

"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

魏晋南北朝时:坞壁(邬堡)多为逃避战乱而建,故大多设立于远离城邑的山林川泽,易守难攻之地。同时,又可进行农耕,宜守宜农,保障生活所需。比较常见的是采取血缘和地域的形式,以宗族与乡里作为团聚的纽带。例如:

檀山坞:"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一合坞,"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固。"

这里就能解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位置是极难发现的。武陵渔人只是碰巧进入,后人再去找却很难找到。而且,桃花源入口很窄。进去后却是豁然开朗,田地众多,一片生机勃勃。这片桃花源,满足了生活在里面的人衣食住行。又非常隐蔽,不易被外面的人发现,正好可以躲避战乱。同时,这里面的人是同一个宗族。陈演恪先生推测,桃花源里的人说避秦时乱,实际上不是秦始皇的秦,而是当时北方的前秦,就是发动淝水之战的前秦苻坚统治的那个。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由以上可知,坞壁(邬堡)乃是从国家地方行政组织脱落出来的宗族流民自治组织,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自为坞主,或称宗主。他们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地方割据武装,被控制的宗人乡亲实际上是坞主的私人部曲。

此外,也有以流民结集的方式出现的坞壁,坞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势力相对强大者任之。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

"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未有朝命,故自为坞主"——《资治通鉴》永嘉四年七月"条,胡三省注释坞壁

陶渊明知道北方有邬堡的存在,这是他创作桃花源的现实基础。

东晋建立之后,北方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但是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为己任。从东晋建立开始,一直到被刘裕篡权,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其中,又以刘裕取得的成果最大

陶渊明,前半生曾有过13年的官场生涯。对于北方故土的收复,是相当关注的。这应该是与他的家风和个人志向有关。

陶渊明曾祖可能是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陶侃是东晋名臣,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本人还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为人所称道。

有这样的祖先做榜样,陶渊明自小就有安邦济民的抱负。无奈东晋门阀森严,吏治腐败,陶渊明总归是郁郁不得志。

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桓玄他爹,就是著名的北伐名将桓温。恒温去世后,儿子恒玄不但继承了父亲北伐的心愿,也继承了对皇权的追求。当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皇权上。所以,陶渊明发现了恒玄的狼子野心之后,不愿同流合污,一直想离开,直到隆安五年冬天,他才因母丧能辞职回家。

404年,即三年丁忧期满,桓玄叛乱也已经被刘裕击败。陶渊明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刘裕,就是东晋历届北伐中最成功的的一个人。陶渊明在刘裕处,了解北方形势绝对是有非常多的便利。

刘裕此人,出身贫苦,能爱护百姓,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让陶渊明对他颇有好感。

但是刘裕志在皇位,为篡夺东晋政权,导致北伐节节胜利却虎头蛇尾。他为拉拢朝臣,必然会打击异己,任用亲信。这让陶渊明很是失望。不久,便辞职归隐。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就是他这一时期的心声。

无论是在任恒玄的幕僚,还是刘裕的参军。陶渊明的初心是为天下苍生计。而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在当时的环境下,渴望收复北方,解救北方黎民于水火,是太正常不过的心愿。对北方事务的关注和研究也就不会少。而刚好,无论是恒玄处,还是刘裕处,都能给陶渊明提供丰富的北方相关资料和信息。

总结:东晋被篡权后,陶渊明对现实绝望,创作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也暗含一种对北方的怀念

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第二年,自立为帝,建刘宋王朝。此时陶渊明虽然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纷争看得多了,但仍然不免在《述酒》中表达了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的哀惋之情。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嶽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述酒》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刘宋初年。它借助北方原有的现实基础,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自己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否定、对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但其实,更多的是暗含对北方邬堡生活的向往吧!因为南方东晋已灭,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他虽然厌恶东晋官场的腐败,但他仍以晋人自居。刘裕虽有才能,但在陶渊明看来,就是不忠的篡位者,他无法认同,也就不会与刘宋朝廷合作,只能寄情山水。

对于一个心怀天下却不得施展的才子,这又何尝不痛苦呢。所以,陶渊明经常喝的酩酊大醉。不知是不是借酒消愁。

以上,是@历史沧澜的一家之言,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谈论

参考资料:

《晋书》

《陶渊明诗选》

《两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这段历史,小伙伴如果喜欢,想了解更多,也可以购买以下书籍

标签: 陶渊明

更多文章

  • 田园诗人陶渊明唯一的情书,深情款款,笔落即成绝响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王茜茜标签:陶渊明

    众所周知,陶渊明乃是东晋著名的田园大诗人;他一生无意出仕,寄情于田园山水。陶渊明写出了许多田园山水及隐逸之志的锦绣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诸如其作品《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我们都耳熟能详,深受大众喜爱。也许大家不知道,陶渊明虽然是公认的伟大田园诗人,却也写过一篇情书。这

  • 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可能真实存在,而且可能不止一处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里边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着与世隔绝,恬淡安然的生活,很是令人向往。后世的人们大都以为所谓桃花源不过是陶渊明的想象,为了艺术而进行的虚构、杜撰。其实根据相关史料推测,以及许多学者的考证,在陶渊明所处历史时期,“世外桃源”可能

  • 从“陶渊明考论”观其“诚之以求真”的人生哲学

    历史人物编辑:漂流向海标签:陶渊明

    人们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大多是通过他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田园诗歌,其实,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的五柳先生其人,远不止一个“田园诗人”这么简单,他的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谜点,而千百年来,学习和研究陶渊明的著作文献说是汗牛充栋也并不为过,他的很多选择和行为背后的思想

  • 陶渊明:一生婚姻坎坷,经历三任妻子,生了五个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的伟大思想家。陶渊明的文学思想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渊明,字元亮,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人们肯定熟悉陶渊明的作品,比如说《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等。陶渊明一生已结过三次婚,前两任妻子

  • 历史上的今天:侯景之乱结束;此一人错生帝王家,却让陶渊明为后世熟知

    历史人物编辑:闲言碎语说历史标签:陶渊明

    历史上的今天:公元552年5月26日,侯景之乱结束 历史上才华横溢而又做了亡国之君的不在少数,最著名的怕要属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以及发明了“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了。此二人皆在艺术造诣上天赋极高,却偏偏生在帝王家,落得个亡家破鼎的结局。皇帝犹是,太子亦如此。中国历史上文学才华排在前列的太子,当有南

  • 隐士中的偶像陶渊明是怎么一步步被塑造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让后世之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因该就是他品性高洁,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虽然充满着政治理想,但受制于当时朝廷的昏暗,他宁愿自己过着清贫的隐士生活也不为钱粮而从政。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想问,到底谁让陶渊明成为了隐士的代表和偶像?谁又传播了陶渊明精神?其实寻找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在宋晋之际,陶渊明其实已

  • 陶渊明辞官隐居并非因官场腐败,其实是躲灾避祸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陶渊明

    东晋名士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他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不但是东晋文人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品德高洁的隐士的典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辞去彭泽令的故事为历代文人学者所称道,也称为了中国文人中有骨气的代表。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一提到陶渊明,立刻就会

  • 不慕富贵只羡仙?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唐宋风华标签:陶渊明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秦四晃生活在东晋将亡、故国南北分裂时期的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的鼻祖。不慕权贵,不恋权栈,毅然决然丢下乌纱帽而回家种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得其乐,活出了人生的另一番精彩。据《晋书》记载,东晋安皇帝的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受命担任彭泽县

  • 《向往的生活》首播风味依旧,假装陶渊明,其实装蒜又悬浮

    历史人物编辑:佳豪说科技标签:陶渊明

    5月8日夜间,慢综艺《向往的生活》第四季首播。这档综艺备受期待,原因也相对简单,城市生活的观众太需要一种田园式的内容来完成大家对于农村人文自然风景的想象力了。只从这个观众特定需求来看,《向往的生活》绝对是一部非常有趣的慢综艺节目,能够让大量观众欲罢不能。这档综艺的最大精髓,就是黄磊给大家做饭。第一精

  • 大明舰队宣威于四海,巧遇陶渊明写的世外桃源

    历史人物编辑:蕾蕾搭配秀标签:陶渊明

    郑和的船队在公元一四零六年的七月中旬拔锚驶离了爪哇,朝着西北的方向前进,目的地是满剌加,满剌加又称马六甲。三天之后,大明舰队抵达了麻逸冻列岛。郑和原本要赍玺书赐物给该地的首领,后来看到这小岛服属于爪哇,而且除了煮海水为盐,酿甘蔗为酒之外,并没其他珍贵的方物,于是仅停留了一天,观察一下岛上的田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