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也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一个杰出的诗人——陶渊明,被人铭记,而他最得意、最被后人熟知的,应该是那首描绘世外桃源的《桃花源记》。短短几百字,描绘了一个平安祥和的人间仙境。
不管是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读这首《桃花源记》,都会被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深深吸引。但多数人似乎有个共同的认知。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是诗人美好的想象。
桃花源,真的只是陶渊明虚幻的乌托邦吗?近代历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文章内容上有纪实的成分,"桃花源"和南朝北伐时戴延之记录下的北方坞堡很相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南方的武陵,只是在地理位置上做了变换。对这个观点,@历史沧澜也表示认同。并不是一味推崇名人,而是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些结论。我们不妨从以下分析,如果觉得@历史沧澜分析的有错误,也欢迎留言指正。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迁北人渴望北伐,收复故土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统一了全国,可惜,公元316年(建国时长51年,统一时长37年),西晋就在内部"八王之乱"的消耗和外部少数民族的入侵下,灭亡了。此后,北方就陷入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争夺,当时最主要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个政权,比较有影响力。所以,这个时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时期。又称五胡十六国。
一些世家大族,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向南方迁徙,这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
西晋皇室司马睿,在金陵(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重新建立了东晋政权。当时,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建立东晋政权,得益于世家大族对他的支持,尤其是琅琊王家,王导,王敦兄弟,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东晋政权从建立之初,就不稳固,有点类似于皇权和世家大族的一种共同结合执政。所以在东晋有很多次权臣的叛乱,比如王敦叛乱、苏峻叛乱、桓温,桓玄父子叛乱……
而这一时期,逃难到南方的北方人,心心念念能收复故土,一直希望朝廷能够北伐,平定中原。
“桃花源”的现实存在——“北方邬堡”的历史演变:从秦汉的乡亭里到魏晋南北朝的坞壁,实为动乱年代社会基层组织的一大演变。
秦汉时代,推行郡县制,县之下设乡、亭、里。这既是政府基层的行政组织,也是百姓的生产生活单位。动乱时代,乡亭里常遭遇兵患。为了躲避战乱,百姓们便会在乡里大族率领下,逃往山林陂泽,聚众凭险自卫,从而形成"坞壁",又称邬堡。
汉武帝时,为防御匈奴,在北方及西北边塞上筑有大量坞壁。边塞的坞壁是一种较城、障为小的防御工事(有时大于小障),筑在亭、隧的外围。坞有时分为内坞与外坞,均有出入口,设置门户,有士兵守卫。坞内有屯兵和居人的房舍。登亭、隧有称为坞陛的台阶。坞上设置烽火台,可举烽火报警。
王莽末期,天下大乱,为逃避战乱,出现很多依附于豪强世族的坞壁。例如
樊宏"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冯鲂"聚宾客,招豪杰,作营堑,以待所归"此后,每逢大的战乱均可见到,
东汉时,邬堡最多曾达616所。地主坞壁建筑呈城堡式。周围为高墙,门上有门楼,四角有角楼,有的还有高层的楼橹建筑,门楼、角楼和楼橹乃至墙垣高处开有镃望孔或射孔。大门有卫士把守。坞内有坞主居所、卫士和奴婢仆隶乐队等的居处,还有仓廪、手工业作坊等。虽然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有要求拆除坞壁,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坞壁更多的是转化成了地方豪强的庄园。
东汉末,天下动乱,地方豪强趁机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百姓为躲避战乱多投奔依附,以致邬堡规模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到黄巾大起义时,著名的坞壁有许褚壁、白超垒(坞)、合水坞、檀山坞、白马坞、百(柏)谷坞等。曹操部将李典和许褚原来都是坞壁主。坞壁的分布范围也极广,并不局限于中原或汉族地区。
马援"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邴原"在辽东,一年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
五胡乱华以前,邬堡多表现为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有点像一个小的城市,隐蔽性不是很强。而五胡乱华之后,坞壁在地理位置上的选择更倾向于山林险峻,易守难攻之地,注重隐蔽性。这主要是和当时复杂的历史现实有关。
西晋灭亡,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铁蹄肆意纵横,弯刀随意杀戮。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汉人原来的社会组织——城邑,纷纷陷落崩塌,北方世家大族多逃亡南方,百姓有的逃亡南方,没有资本逃亡南方的,也会出自求生的本能,纷纷逃离成为战场的故乡,在西晋残余将官或乡里豪强的统率下,结成一个个独立的组织,各自为战,力求自保。
"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
魏晋南北朝时:坞壁(邬堡)多为逃避战乱而建,故大多设立于远离城邑的山林川泽,易守难攻之地。同时,又可进行农耕,宜守宜农,保障生活所需。比较常见的是采取血缘和地域的形式,以宗族与乡里作为团聚的纽带。例如:
檀山坞:"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一合坞,"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固。"
这里就能解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位置是极难发现的。武陵渔人只是碰巧进入,后人再去找却很难找到。而且,桃花源入口很窄。进去后却是豁然开朗,田地众多,一片生机勃勃。这片桃花源,满足了生活在里面的人衣食住行。又非常隐蔽,不易被外面的人发现,正好可以躲避战乱。同时,这里面的人是同一个宗族。陈演恪先生推测,桃花源里的人说避秦时乱,实际上不是秦始皇的秦,而是当时北方的前秦,就是发动淝水之战的前秦苻坚统治的那个。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由以上可知,坞壁(邬堡)乃是从国家地方行政组织脱落出来的宗族流民自治组织,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自为坞主,或称宗主。他们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地方割据武装,被控制的宗人乡亲实际上是坞主的私人部曲。
此外,也有以流民结集的方式出现的坞壁,坞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势力相对强大者任之。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
"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未有朝命,故自为坞主"——《资治通鉴》永嘉四年七月"条,胡三省注释坞壁
陶渊明知道北方有邬堡的存在,这是他创作桃花源的现实基础。
东晋建立之后,北方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但是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为己任。从东晋建立开始,一直到被刘裕篡权,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其中,又以刘裕取得的成果最大
陶渊明,前半生曾有过13年的官场生涯。对于北方故土的收复,是相当关注的。这应该是与他的家风和个人志向有关。
陶渊明曾祖可能是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陶侃是东晋名臣,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本人还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为人所称道。
有这样的祖先做榜样,陶渊明自小就有安邦济民的抱负。无奈东晋门阀森严,吏治腐败,陶渊明总归是郁郁不得志。
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桓玄他爹,就是著名的北伐名将桓温。恒温去世后,儿子恒玄不但继承了父亲北伐的心愿,也继承了对皇权的追求。当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皇权上。所以,陶渊明发现了恒玄的狼子野心之后,不愿同流合污,一直想离开,直到隆安五年冬天,他才因母丧能辞职回家。
404年,即三年丁忧期满,桓玄叛乱也已经被刘裕击败。陶渊明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刘裕,就是东晋历届北伐中最成功的的一个人。陶渊明在刘裕处,了解北方形势绝对是有非常多的便利。
刘裕此人,出身贫苦,能爱护百姓,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让陶渊明对他颇有好感。
但是刘裕志在皇位,为篡夺东晋政权,导致北伐节节胜利却虎头蛇尾。他为拉拢朝臣,必然会打击异己,任用亲信。这让陶渊明很是失望。不久,便辞职归隐。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就是他这一时期的心声。
无论是在任恒玄的幕僚,还是刘裕的参军。陶渊明的初心是为天下苍生计。而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在当时的环境下,渴望收复北方,解救北方黎民于水火,是太正常不过的心愿。对北方事务的关注和研究也就不会少。而刚好,无论是恒玄处,还是刘裕处,都能给陶渊明提供丰富的北方相关资料和信息。
总结:东晋被篡权后,陶渊明对现实绝望,创作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也暗含一种对北方的怀念
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第二年,自立为帝,建刘宋王朝。此时陶渊明虽然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纷争看得多了,但仍然不免在《述酒》中表达了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的哀惋之情。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嶽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述酒》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刘宋初年。它借助北方原有的现实基础,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自己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否定、对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但其实,更多的是暗含对北方邬堡生活的向往吧!因为南方东晋已灭,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他虽然厌恶东晋官场的腐败,但他仍以晋人自居。刘裕虽有才能,但在陶渊明看来,就是不忠的篡位者,他无法认同,也就不会与刘宋朝廷合作,只能寄情山水。
对于一个心怀天下却不得施展的才子,这又何尝不痛苦呢。所以,陶渊明经常喝的酩酊大醉。不知是不是借酒消愁。
以上,是@历史沧澜的一家之言,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谈论
参考资料:
《晋书》
《陶渊明诗选》
《两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这段历史,小伙伴如果喜欢,想了解更多,也可以购买以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