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匡衡“凿壁借光”家喻户晓,长大后他做了什么?难怪老师从不提起

匡衡“凿壁借光”家喻户晓,长大后他做了什么?难怪老师从不提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周怀武 访问量:477 更新时间:2024/1/27 0:14:52

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小时候家境贫寒却热爱读书的古人,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孙康“萤囊映雪”。车胤是东晋人,小时候用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看书,最后做了吏部尚书。车胤虽然后面读书读成了认死理的人,但人品是一流的,为官刚正不阿,不屈权贵,东晋政权落入皇亲国戚司马元显一家,其他官员都趋炎附势,只有他不畏权贵,搜集司马一家的罪证准备告发,可惜消息走漏太快,他被司马元显逼得自杀而死。

孙康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为了读书不顾寒冷的天气趴在雪里用雪的反光读书,他最后当了御史大夫,后来还出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后人,一个是“药王”孙思邈,抗战名将另一个是孙立人。车胤和孙康后来都当上了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但官职比起官拜宰相的匡衡来说,还是差了一截,可是课本上对于匡衡长大后做的事根本就不提,老师也不教,这是为什么呢?

匡衡出生在西汉世世代代都是农民的家庭,家里根本供不起他上学,他还是跟着一个亲戚才认得几个字,可就是这几个字让匡衡爱上了读书。匡衡买不起书只能去接着看,但别人也不会无偿借给他,他就免费帮别人干活换一点书看。

大家以为凿壁偷光是匡衡几岁发生的事,实际上他那个时候都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匡衡长大后仍然保持爱看书的好习惯,白天在地里干活没时间看,只有午休有一点时间看,一本书看了大半年还没看完,他就想着晚上也来看一点。尽管匡衡很卖力地干活,但他还是没有改变贫穷的命运,没有多余的钱买蜡烛,他发现墙壁的裂缝有隔壁传来的光,就用小锤子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那点光来看书。

匡衡在这段艰苦的读书生涯,看过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后来又跟着一个博士学习《诗经》,对《诗经》研究非常透彻,百姓当中还有人给他编了一首童谣:“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匡鼎是匡衡的小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来讲解《诗经》,那就让匡衡来,他一来说《诗经》,就能解答所有人疑惑。匡衡会说《诗经》,他看起来就像个说书的先生,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他又是怎么坐上的宰相呢?其实,他能做到宰相的位置还真跟《诗经》有点关系,如果他没有在汉元帝面前大谈《诗经》,汉元帝也就不会注意到他的才华,一步步把他提拔到宰相。

匡衡虽然爱读书,但在考博士弟子时运气很差,他只要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能当官,但他连考了9次,最后一次也只是擦边考上丙科,他只能去当个平原郡文学的小官。不过还好匡衡否极泰来,霉运都用光了好运要降临在他头上,公元前49年,汉元帝继位。

汉元帝也是一个热爱《诗经》的人,还是太子时就听过匡衡讲《诗经》,每次听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当上皇帝之后就把匡衡升职了。匡衡升职没多久,皇宫外出现了日蚀和地震,这两个自然现象在古代不是什么好事,有亡国和代表统治者昏庸的意思,匡衡借机用《诗经》里的道理劝汉元帝多亲近忠臣,远离小人;减少宫中铺张华丽的装饰,弘扬仁爱之风。

匡衡的一番话让汉元帝很满意,再加上汉元帝,担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公元前36年,原来的韦丞相病逝,汉元帝就让匡衡来替补这个位置。

匡衡从一个草根农民逆袭到宰相,这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匡衡年轻时候在底层吃过很多苦,比别人更懂老百姓的疾苦,应该多为国家做些事才对,可他到了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位置后,并没有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什么,而是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教科书和老师怕毁了孩子们心中匡衡勤奋读书的形象,匡衡后面做的事也就不教了。

匡衡位至宰相后经常联合宦官石显打压自己不喜欢的大臣,武将陈汤常年征战沙场,本来跟他们这种文臣没有竞争关系,但匡衡和李显仅仅就是因为害怕陈汤地位超过他们就恶意打击陈汤。公元前36年冬,陈汤在攻打匈奴的时候遇到危急情况,他来不及等汉元帝下旨就假传圣旨把兵调走,陈汤最后打赢了胜仗,杀死1500多人,俘获145个俘虏,斩获了郅支单于的头,还说了一句流芳百世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为国家打赢胜仗,每个大臣都应该高兴才对,匡衡和石显却想到陈汤打仗有功,获得的封赏、地位如果超过他们怎么办?他们就抓住陈汤假传圣旨的小辫子不放,还造谣陈汤斩掉郅支单于的头是假。汉元帝就听了匡衡的话,没有给大功臣陈汤很丰厚的赏赐,以后也没有重用陈汤。

匡衡和石显成功将忠臣挤到了一边,他们还没想过双方还有撕破脸皮的一天。汉元帝去世,新皇帝汉成帝继位,汉称帝并不喜欢石显,匡衡心思敏感,一下就猜到了汉成帝的心思,给汉称帝呈上一本满载石显罪状的奏折,汉成帝本来就不想再看见石显,匡衡直接帮他把除掉石显的理由找到了,根本就没有去差匡衡写的那些罪证是不是真的,就把石显赶出宫。石显没想到匡衡说翻脸就翻脸,奋斗大半生好不容易混到的位置就被匡衡一本奏章搞没了,他越想越气,就在回老家的路上气死了。

匡衡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在整石显的时候,石显也在搜集他的罪状,最后找到他利用郡图的漏洞,私自扩占了四万多亩封地的事,有人将此事告诉了汉成帝,汉成帝对前朝老臣没什么感情,也把匡衡处置了,将他贬为庶民,匡衡从农民变成宰相,最后从宰相又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农民,他感受郁郁寡欢了几年就去世了,他年轻时候的英名也被晚年时期的他毁了。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为何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相信大家对“凿壁偷光”这个典故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年幼的匡衡勤奋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太穷,没有条件读书,因此就在墙上凿了个窟窿,让邻居家的灯光透了过来,匡衡就这样借着微弱的灯光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语文老师从小就拿这个典故来鼓励我们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什么?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经常会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讲一些古代的名人事迹,来激励我们,比如说凿壁偷光的故事。然而老师们只告诉我们,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小时候怎么样勤奋读书,却没有告诉我们他长大之后做了什么。老师们之所以不告诉我们,是有原因的。

  • 当年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结局如何?老师绝不会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花开一世倾情一生标签:匡衡

    上学时期,语文课本里没少给我们介绍一些古代求学励志的案例。譬如悬梁刺股的张敬,闻鸡起舞的祖逖,又或是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无不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努力求学,最终改变命运之人。即便千百年过去,他们的精神对今人依然有着很好的“劝学”效果。而众多“劝学”故事里,最经典也最被国人熟知的自然是“凿壁偷光”。主

  • 鸡汤没有那么好喝?如果匡衡没做丞相那也无人知道“凿壁偷光”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现在这是一个成语了,基本上小学生们都会,说的就是一个人,同样都是孩子,人家是为了读书怎么怎么努力了,就算是看不见,挖邻居家的墙角也要学习(当然,这事现在不提倡做了,因为可能会有一些麻烦)!这也是现在很多的家长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常说的一个典故,应该算得上是正宗的原始鸡汤文了吧,只不过,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老师想说又不能多说!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匡衡

    匡衡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的国人从小时起就知道我国在汉朝有这么一个人物,这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之中,匡衡的凿壁借光是非常有名的,一般来说,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也会着重的向学子们说匡衡的这种学习的精神,让我们向匡衡学习。而长大之后,可能也会有人比较好奇,那个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他是否因为这样的学习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什么?历史老师为啥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什么?历史老师为啥不敢告诉你!小学语文学到的这篇文章,“匡衡”这个名字我们可能已经忘了,但是“凿壁偷光”这个典故我们肯定多少还有印象。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后来貌似就没下文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匡衡后来可是做了汉朝宰相的人,那为什么当时的历史

  • 凿壁偷光的匡衡,为何后来无人提了?当官后陷害忠良、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匡衡

    当今时代,人们被教导要珍惜粮食,于是大家从小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耳熟能详。同时,家长告诫学生要认真学习,于是匡衡少年凿壁偷光的例子也常常出现在耳边。但又有多少人知晓,写下《悯农》的诗人,最后成为了一个大贪官。匡衡长大后也黑化了,他为了一己私利,更是选择陷害忠臣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做了什么?为何老师一般不愿讲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匡衡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捷连斯基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多文人名士,他们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故事,有一些是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有一些是传达着他们的政治理想,还有一些则是赞扬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名人名事,这些故事述说着

  • 匡衡的艰苦求学之路,以及其对家族的深厚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匡衡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策略,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同时,为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客观参考标准。察举贤良文学是对熟悉儒家经典的士人的选拔。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创建太学,选拔博士弟子传承经学,博士弟子通过课试则可以被选拔为官。所以读书致仕成为了士人改变

  • 凿壁偷光的匡衡,仕途坎坷,最终因贪污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小乖的好运标签:匡衡

    如果让各位列举一下古代学习的典范,负薪挂角、悬梁刺股、萤囊映雪、凿壁偷光这些词估计能够立马脱口而出。今天个您各位聊聊凿壁偷光的故事,以及主人公的结局。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匡衡家里比较穷,为了学习他就到有藏书的人家里去打工,做完工还不要钱,和主人提要求,希望能够借阅人家家里的藏书。匡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