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当年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结局如何?老师绝不会告诉你

当年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结局如何?老师绝不会告诉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花开一世倾情一生 访问量:1193 更新时间:2023/12/20 14:34:47

上学时期,语文课本里没少给我们介绍一些古代求学励志的案例。譬如悬梁刺股的张敬,闻鸡起舞的祖逖,又或是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无不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努力求学,最终改变命运之人。即便千百年过去,他们的精神对今人依然有着很好的“劝学”效果。

而众多“劝学”故事里,最经典也最被国人熟知的自然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从小酷爱读书,可惜祖上世代务农,家境贫苦。白天他只得帮家里干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偏偏那个年代没有电灯,而匡衡家又买不起蜡烛,晚上读书显然不太现实。

但匡衡并没有放弃,他见到富裕的邻居家里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便偷偷凿穿了两家的隔墙,靠着那微弱的亮光读尽诗书,最后竟成了西汉的宰相。

语文课本里,“凿壁偷光”的故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而我们也仅只知道匡衡最后通过勤学苦读改变了命运,“劝学”的效果也达到了。至于他成为宰相后的人生轨迹,无从所知。

而对于后面这个问题,即便去问语文老师,也不一定会告诉你。因为,匡衡求学的故事虽然励志,可他之后的人生,却充满了悲剧和戏谑。后世对匡衡的评价,大家或许只知道“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殊不知,还有一句顺口溜,即“小时偷光,长大敛财,老来盗土”。

这句话倒不难理解,即成为宰相后的匡衡成了一个敛财盗土的巨贪。而当年如此励志的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堕落的,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在西汉那个没有科举制的年代,人才选拔唯一的方式便是“选贤举能”,即官员推荐后再进行考试,通过后顺利进入仕途。虽然靠着励志求学的美名,匡衡得到了地方官员的推荐,但他却对考试很不在行。接连参加了9次考试,他才勉强考中丙科,后补录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是个不入流的文职小官。

不过,考试不行的匡衡对《诗经》的研究却相当透彻,西汉无人能出其右。因此,匡衡虽只是个文职小官,但获得了不少经学家的推崇。同时,当年身为太子的汉元帝对《诗经》也很感兴趣,对匡衡自然颇有好感。

后来汉元帝上位,匡衡自然得到重用。汉元帝十分喜欢匡衡对《诗经》的理解,而对于他治国的建议,几乎全部采纳。所以,匡衡才能短短几年内,从文职小官晋升成了宰相。

起初,匡衡还算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经常劝诫汉元帝亲贤臣,远小人,在他的建议下,西汉政治生态一片清明。但随着权力的越来越大,匡衡也愈发变得膨胀起来。尤其在扳倒了权倾朝野的宦臣石显后,朝野之下无人再可与他抗衡。权力腐蚀人心,匡衡也是在这一时期迅速走向堕落。

他先是设计陷害了为西汉消灭匈奴的忠臣陈汤,理由竟是陈汤没有孝敬自己。底下官员见状,为了保命,纷纷拿出巨财献给他。而匡衡则照单全收,敛财无数,成了当时的第一贪官。

然而,即便这样他还不满足。晚年退休那会,汉元帝封他为安乐侯,还分封了31万亩土地给他。但匡衡利用地图的失误,多侵占了4万多亩国土。直到后来被人弹劾揭发,匡衡这才落马被贬为庶人。

从一个励志求学的少年,最后嬗变成了敛财盗土的巨贪,匡衡的一生无不充满了遗憾和叹惋。而我们只需知道他早年求学有多刻苦就够了,而他腐朽的后半生,并不值得学习,老师不提也是理所当然。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鸡汤没有那么好喝?如果匡衡没做丞相那也无人知道“凿壁偷光”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现在这是一个成语了,基本上小学生们都会,说的就是一个人,同样都是孩子,人家是为了读书怎么怎么努力了,就算是看不见,挖邻居家的墙角也要学习(当然,这事现在不提倡做了,因为可能会有一些麻烦)!这也是现在很多的家长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常说的一个典故,应该算得上是正宗的原始鸡汤文了吧,只不过,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么样了,老师想说又不能多说!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匡衡

    匡衡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的国人从小时起就知道我国在汉朝有这么一个人物,这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之中,匡衡的凿壁借光是非常有名的,一般来说,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也会着重的向学子们说匡衡的这种学习的精神,让我们向匡衡学习。而长大之后,可能也会有人比较好奇,那个匡衡后来怎么样了,他是否因为这样的学习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什么?历史老师为啥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什么?历史老师为啥不敢告诉你!小学语文学到的这篇文章,“匡衡”这个名字我们可能已经忘了,但是“凿壁偷光”这个典故我们肯定多少还有印象。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后来貌似就没下文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匡衡后来可是做了汉朝宰相的人,那为什么当时的历史

  • 凿壁偷光的匡衡,为何后来无人提了?当官后陷害忠良、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匡衡

    当今时代,人们被教导要珍惜粮食,于是大家从小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耳熟能详。同时,家长告诫学生要认真学习,于是匡衡少年凿壁偷光的例子也常常出现在耳边。但又有多少人知晓,写下《悯农》的诗人,最后成为了一个大贪官。匡衡长大后也黑化了,他为了一己私利,更是选择陷害忠臣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做了什么?为何老师一般不愿讲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匡衡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捷连斯基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多文人名士,他们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故事,有一些是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有一些是传达着他们的政治理想,还有一些则是赞扬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名人名事,这些故事述说着

  • 匡衡的艰苦求学之路,以及其对家族的深厚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匡衡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策略,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同时,为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客观参考标准。察举贤良文学是对熟悉儒家经典的士人的选拔。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创建太学,选拔博士弟子传承经学,博士弟子通过课试则可以被选拔为官。所以读书致仕成为了士人改变

  • 凿壁偷光的匡衡,仕途坎坷,最终因贪污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小乖的好运标签:匡衡

    如果让各位列举一下古代学习的典范,负薪挂角、悬梁刺股、萤囊映雪、凿壁偷光这些词估计能够立马脱口而出。今天个您各位聊聊凿壁偷光的故事,以及主人公的结局。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匡衡家里比较穷,为了学习他就到有藏书的人家里去打工,做完工还不要钱,和主人提要求,希望能够借阅人家家里的藏书。匡衡接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竟成了大贪官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匡衡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很励志,可谓妇孺皆知。估计很多人小时候,没少被父母提着耳朵讲这个故事,并且一遍又一遍地被老师、父母和匡衡比。匡衡后来到底怎么样了,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吕老师告诉你,匡衡成了大贪官,估计会令你大跌眼镜。事实确实如此。在讲究死记硬背的汉代,读书这玩意儿和你付出的时间基本上是成正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做了什么?难怪课本上不敢说

    历史人物编辑:智慧生活屋标签:匡衡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无数的名人志士,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的光辉事迹,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将这些事迹作为励志小故事讲给我们听,以此来激励我们努力读书,好好做人。例如现代的周总理,小时候就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并且立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令人十分动容。再比如古时候的孔融让梨,孔融小小年纪就会谦

  • 凿壁偷光:“借光”的动机很纯粹,但匡衡的故事不足以励志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匡衡

    文/四季文史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来是一桩小事,但“偷”的性质是一样的,何况还破坏了公共物品,也许正是小时“偷光”,才酿成了大时“偷地”,最终匡衡迷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