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室传奇:叹息!老父自杀,挡不了晁错的野心,救不了晁错的性命

汉室传奇:叹息!老父自杀,挡不了晁错的野心,救不了晁错的性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清轩侃史 访问量:874 更新时间:2024/1/16 15:12:36

#历史#(本文大约18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晁错五次上书汉文帝防御匈奴】

公元前一六九年,汉文帝非常疼爱且欣赏的大臣贾谊逝世,享年三十三岁。

没有了光芒四射的贾谊,晁错出现了,此时的他如新星闪耀登场,被人称为国家智囊,担任太子内宅管理官。

这时的西汉,唯一的强悍对手只有匈奴,而匈奴自西汉成立以来,不断骚扰边境,甚至攻击。

晁错在这二年,连续上书五次:指出优良兵器与优秀将领不可或缺;建议兵团常年驻扎;提高兵团自给自足能力;提升边塞疆民的收益,实现减税,稳定民心;针对匈奴兵团优点,建议建立外籍兵团对抗。

刘恒对晁错的第一次建议表示欣喜并亲自回信,并采纳其中三次建议,而太子刘更是因为晁错的口才敏捷,不阿于私越是喜爱。

【晁错出任高官,整顿国内政治】

公元前一六五年,是晁错正式走上西汉政治舞台的时间。九月,刘恒亲自下令,命王爵、侯爵、部长级官员推荐直言极谏之士,刘恒亲自出题考试。结果,太子内宅管理官晁错,被拔高等,直接出任高级国务官。

而在这一年,晁错将国家治理眼光从攘外转向国内各藩国,他与贾谊一样,同样忧虑各藩国势力逐渐增大,将会威胁中央集权的统治。

于是,晁错再上书建议削减亲王封国的面积及更改若干法令,凡三十余次奏章,刘恒虽然不完全采纳,但仍然非常敬佩他是是一名奇才。

如果说贾谊是满带书卷气的国家治理奇才,那么晁错就是一个披荆带刺的国家斗士。

【晁错获得刘启信任,荣耀高于九卿】

公元前一五七年,我国史上第一流的帝皇汉文帝逝世,汉景帝刘启继位。

而晁错由于深得刘启喜爱,升任为首都长安特别市长,此时的他,已在西汉政治舞台上纵横十二年。

晁错更是常要求皇帝单独接见,刘启无不应允,他所得的宠幸荣耀,超过九卿,法令不断变更。

时任宰相的申屠嘉所作的建议,刘启均不采用,因此,两人矛盾日渐加深。一日,申屠嘉弹劾晁错“穿过太上皇庙墙”,要求处斩。而刘启因为偏爱认为晁错没有错误,认为这不过是墙外余地,申屠嘉因此气得回家吐血身亡。

【晁错展开削藩行动,震惊各国】

此时的晁错更是荣耀无比,他对刘启重提削藩的建议,认为齐国、吴国、楚国疆域过大,分去西汉一半以上的天下,更直指吴王因为私怨迟早会叛变中央政府,皆因他现在开矿山铸钱,煮水制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阴谋作乱。

刘启下令众大臣讨论晁错的建议,只有窦婴认为这种情况不存在,两人从此埋下芥蒂。

但晁错的削藩行动仍然开始,以封王违法为由进行弹劾,对各封国进行一系列的打击行动,先是楚国,然后是赵国,再是胶西国。

一连串雷厉风行、削减封国土地的措施,对国内政治形势造成震撼。中央决策,至为明显,吴王刘濞更是大为惊恐,心知灾难迟早落到自已的头上。

【老父亲身质问,以死劝阻晁错】

在这之前,晁错的老父亲从故乡来到长安,质问说:“皇上刚刚登基,你掌握大权,第一件事就是削减封国的国土,离间疏远人家的骨肉,所有的怨恨,都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你为的是什么?”

晁错说到:“你说得对,可是不这样的话,中央政府没有尊严,皇家就不能平安。”

老父亲:“姓刘的平安了,姓晁的可陷入困境,我要走了,离开你这位贵官。”

老父亲回家后,服毒自杀,临死前说,“我不愿灾祸加临在我身上。”

【七国叛变,发斩首宣告】

于是,吴王决定联合胶西王、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楚王联合发动兵变,这七国发布起兵文告,指控晁错罪状,要求诛杀晁错。

七国起兵叛变后,刘启与晁错一起商量军事行动,晁错建议刘启御驾亲征,而晁错自已留守长安,晁错更建议把徐县、僮县一带吴楚联军还没有攻下的地方,全划归吴国,刘启听后,大为惊骇。

军情危急还是不能阻挡晁错个人狭隘性格,他还要实行公报私仇,他的死对头之一,袁盈曾任吴国首相,与晁错互相仇视。

袁盈后来担任西汉政府最高检察长,晁错还是成功将对方弹劾,这次更想将袁盈满门抄斩,直指对方参与叛变。

袁盈得知消息后,立即连夜请见刘启,面陈整个军事形势,直指吴楚联军只想要晁错的人头,并且恢复原有的国土而已,如果晁错死了,可换来汉室的平安。

刘启听后,沉默了一会,说到:“我不会为了一个人而得罪天下人。”

十余日后,刘启命众大臣联名弹劾晁错,父母、妻子、同母的兄弟姐妹,无论老幼,应全押与街市处决。

刘启:“可。”

此时的晁错一点消息并不知道,还在前方为军事尽力。

公元前一五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刘启命人传召晁错入宫晋见,就在街头,晁错仍穿着朝服,被武士摔下,拦腰处斩而死。

【结语】

晁错,被称为国家智囊,但胸襟太窄、器量太小,指尖刚碰到权力,就急匆匆公报私仇,在政治斗争中,因个人私欲不断制造政治对手甚至敌人。虽然忠于西汉王室,忠于刘启,最后却成了政治和平的牺牲品。让我们叹息的是,就算拥有过于常人的才能,却没有相匹配的品德,则会为个人、为家族、为国家带来灾难。

七国绵延蔓草图,

一言请削独干诛。

扬雄自负功名志,

犹罪当时太失愚。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为汉景帝鞠躬尽瘁的晁错,为何会被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靠谱学标签:晁错

    很多人认为,晁错的死,是汉景帝十分耻辱的时刻,他竟为了讨好叛乱的诸王,而将对自己鞠躬尽瘁的晁错诛杀,杀就杀了,还非要用腰斩这样的酷刑,这不免令人心寒。确实,从结果来看,晁错的死很没有价值,因为他被杀之后“七国之乱”没有停息,汉景帝最终还是以武力手段镇压了叛乱,这样一来,晁错岂非枉死?还真不是,对于晁

  • 晁错该不该杀?从古到今仍有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晁错

    咱们知道汉景帝时期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七国之乱,而七国之乱最根本的缘由就是削藩令,而削藩令的提议者就是晁错,晁错只考虑到削藩令的好处,可对它的危险性估计不足,结果呢,导致了七国之乱,而七国起兵造反提出的口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汉文帝权衡利弊同意杀晁错,于是乎晁错身着官服就被腰斩于东市,但是杀了晁错

  • 晁错之死,汉景帝有点羞

    历史人物编辑:胖哥说历史故事标签:晁错

    公元前154年是西汉王朝多事之秋。这一年,匈奴大举侵犯边境让汉景帝恼怒,欲整顿军事北击匈奴,但内部由于诸侯王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心中仍有所顾忌,后采取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首先安抚内部,实行削藩;也正是这一年,景帝由于听取了晁错的建议,削藩过于激进,引发了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也正是这一年,

  • 汉景帝为何诛杀恩师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青山古史今说标签:晁错

    最初汉景帝并没有打算杀晁错,真正想除掉晁错的人是袁盎。袁盎原来是朝廷派驻吴国的相国,他没少收了吴王的好处,所以不赞同削藩。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袁盎当然要替吴国说话。结果,晁错要说吴国必反,削的越早越好,袁盎则一直说吴国不反,没有削的必要,于是二人便站到了对立面,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后来晁错升为

  • 晁错的削藩完全错误,这个人比晁错强上百倍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晁错

    说削藩的话,不如先看贾谊。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削藩的。汉书贾谊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

  • 汉灵帝只上了个厕所,蔡邕就被流放了?王莽的儿子制造了狗血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蔡邕

    一、汉灵帝上了个厕所,导致蔡邕流放12年。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饱读诗书,还是曹操昔日的老师之一。他的女人蔡文姬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才女。 1、曹节只偷看了一眼,就摆了蔡邕一道。汉灵帝在位期间,深感天下灾祸不断,因此问了很多人,这些人都不敢瞎说。因此汉灵帝只好把饱读诗书的蔡邕给喊了过来,询问

  • 此人可怜!蔡邕捧他上天,曹操拿他儆猴,袁绍借他笼络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望月寄伤思标签:蔡邕

    古人讲究出身。一个人若出身不好,本事再大,也会被人瞧不起。甚至谁都可以轻谩你,侮辱你。三国枭雄曹操,应该对此深有感触。01曹操,生于宦官世家。有人要问了,宦官不是阉货吗,都被阉掉了,没有了能力,怎么还会有后代?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养子也是子啊,曹操这个“宦官之后”的身份,便像癌症

  • 曲洋为得此曲连掘29座汉代古墓,终于在东汉蔡邕墓中得到它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蔡邕

    《笑傲江湖》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青春回忆,里面有风流不羁的令狐冲,有敢爱敢恨的任盈盈,有半男不女的东方不败。这部剧的情节扣人心弦,打斗酣畅淋漓,记得当年觉得最帅的剑招就是令狐冲的独孤九剑。而整部戏却是由曲洋这个魔教长老引出来的……在片中一开始便是武林正派刘正风要金盆洗手、退隐江湖,而刘正风与魔

  • 三国演义中学问最高的三个人,一个蔡邕、一个是乔玄,另一个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小盛说历史标签:蔡邕

    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风云际会,让合久必分的天下纷争不断。要想成为一方势力,不仅得有猛将,更要有谋士,但是因为环境纷乱,真正研究做学问的人反而不多。在这些人中,最有名的是蔡邕、乔玄和祢衡。蔡邕是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精通音律,并且创了“飞白”笔体,对后世影响颇深。当然,他最有名的是有个号称“才女”的

  • 三国时期大才子,蔡邕倒履相迎,曹丕在他墓前学驴叫

    历史人物编辑:听闻今史标签:蔡邕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时期不仅盛产猛将、谋士,也有许多的大才子,比如老曹家的曹操、曹丕、曹植,人称三曹,都是才子,咱们耳熟能详的《短歌行》就是出自曹操之手、《洛神赋》是曹植所写。其他还有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非常有名气、才气的七位牛人,分别是王璨、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其中孔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