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曹操曾经干过的一件事,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相同的。
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袁术由于吃了败仗就坚守在寿春城内不出来,曹操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
时间一久,《三国演义》中宣称的17万人消耗的粮食无疑是巨大的,又刚好遇上旱灾,大后方也没有多少粮食可以送过来。
不得已的曹操还得向孙策借粮食,为了能够多支撑几天,曹操还命令用小碗分发粮食,实际上打的就是细水长流的主意。
但士兵们不满意,因为吃不饱,一时间人心惶惶,“皆言丞相欺众”。
领兵打仗最怕的就是军心浮动,轻则纪律涣散,重则军队哗变。这时候的曹操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粮官王垕(hou)说:我借你一个东西稳定军心。
王垕反问曹操是什么?
曹操回答说要借他的脑袋稳定军心,王垕争辩自己无罪,曹操说我知道你没有罪,但你是粮官,我不杀你无法稳定军心。你就放心去死吧,你的妻儿老小我都会照顾。
我们再来说汉景帝,因为削藩的动作用力过猛,导致各地诸侯十分不满,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起来造反。
曾经在谋反的吴国当过丞相的袁盎就向汉景帝建议说杀掉晁错,以平息七国之乱。
实际上汉景帝不知道晁错是无辜的吗?他肯定知道,毕竟晁错提出《削藩策》的时候,是得到汉景帝的同意后才进行削藩的。
这时候汉景帝一看七国都联合起来造反,他肯定着急,这时候他的立场就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是晁错的支持者。
这时候汉景帝需要考虑的就不是什么削藩了,而是保住自己的皇位,他当然知道晁错没有罪过,但他决定还是妥协,把晁错推出来当挡箭牌。
试图让叛乱平息下去,这就是汉景帝的本意,所以他不是坚定的削藩支持者,一看情况不对,他就立马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就像后来的宋神宗原本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但是也禁不住守旧派施加的压力,只能把王安石罢相以缓和内部矛盾。
正犹如曹操知道粮官无罪一样,但他需要杀掉粮官平息众怒。实际上,这些大臣对于皇帝来说就像手中的纸牌一样,面对不同的局势会打出不同的纸牌。
有可能原先还很看好的一张手牌到最后就不得不扔掉以保全自己最终的胜利,而晁错的命运就是一样,他并没有罪,只不过汉景帝需要杀掉他以缓和局势。
但是令汉景帝没有料到的是杀掉晁错之后七国之兵并没有撤退,这也是汉景帝失去了对形势的判断,他或许以为这次叛乱只是因为对削藩的不满。
所以打算自己退一步,希求这些诸侯也会自觉的退一步,但是他没有摸准这些诸侯的心思,对这些诸侯来书,既然已经举兵,那么无疑站在了和中央政府的对立面。
现在皇帝可能会和他们妥协,但是难保不会秋后算账,所以不如干到底。可见七国之乱本身就是一场谋反,是各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
汉景帝打错了自己的如意算盘,各诸侯并不仅仅只是要晁错死,而是盯上了他的宝座。就像朱棣不只是仅仅要让黄子澄、齐泰等人死一样,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朱棣也只能在造反的路上一错到底了。
归根结底,晁错的死不过是政治利益集团斗争的牺牲品。
汉景帝可以杀晁错,也可以不杀。但是杀可能减少损失,不杀就有可能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这个时候汉景帝考虑的不是晁错,而是自己。
他有杀晁错的种种理由,也有不杀的种种借口,无非是权衡利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