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晁错之错:不是策论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晁错先生的为人处世如何?

晁错之错:不是策论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晁错先生的为人处世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娱乐有点点乱 访问量:4802 更新时间:2024/1/7 14:06:32

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钦此。”陈嘉朗声念毕,冷冷地扫了一眼伏在地上的晁错,“晁大人,不领旨谢恩吗?”

“我要见陛下,我要见陛下……”晁错大声疾呼。

“陛下不想见你,行刑!”陈嘉喝斥道。

“刀俎之间,我为鱼肉”。被按在大砧板上脱去朝服,腰部裸露的晁错深刻体验到了。

“我要见陛下……,啊……”伏在砧板上的晁错己断成两截,血浆染了一大片,上半截还在蠕动……

帝国重臣,帝师晁错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腰斩了。而且没有审判,就立即执行,也没有给任何申辩的机会。

足球场上有一种游戏规则,叫做“突然死亡法”的,但至少比晁错这当儿事要明白一些。参与者起码都知道这个游戏规则,只是看谁运气好些,谁的运气差些;晁错的“突然死亡”却是被“谋杀”的。当年,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南宋官家“戏”做的还是很足,至少还经过了审判;窦娥死前至少还过了个堂,走走司法程序;从这一点来说,晁错比岳飞冤,简直比窦娥还“窦娥冤”。

遥想晁错当年,受汉家文、景两代皇帝的信赖,意气风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位列三公,正是大展鸿图的时节,却突然被骗去干掉;人生大喜大悲转换的太快,简直让人无所适从。

发生的已经发生,尚未发生的仍然没有发生。只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晁错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吗?是一个祸国殃民的败类吗?是一个高级腐败分子吗?是一个企图篡位夺权的野心家吗?都不是!晁错一生为汉室王朝殚精竭虑,忧国忧民,可说是大汉天下的栋梁之材。晁错被杀时,居然没有一个同朝为官的同事为他开脱或是恳请当时的最高总裁汉景帝网开一面,反倒是一批元老重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延尉张欧这些人联名上折子参晁错,这个分量很重。

参与联名弹劾的那一批人恰恰也没有奸邪小人,也都是公忠体国的干城。大老板汉景帝也是历史明君,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先从“自身”一一晁错找起吧!

是《削藩策》出了问题吗?绝不是!史家一直公认,晁错的削藩奏疏是“治安之策”,用当时朝中大臣“邓公”的话讲,这是汉家社稷的千秋大业和万世之利!就是与晁错素不相能的袁盎自己也向汉文帝建议过“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也。”

不是策论的问题,那我们来看看晁错先生的为人处世如何?

态度高傲

看过《论贵粟疏》和《论守边疏》,你就会发现,晁错是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理论水平很高的人。有才能的人不免恃才狂放,恃才傲物,老是用一种向下看的方式审视同僚。晁错恰恰就是这个样子!独立独行,自以为鹤立鸡群。正是由于这样,晁错和同事的关系一定不怎么好。事实上,晁错到处出言不逊,不事谦恭,久而久之,成为众矢之的。

不善团结

英雄不可自剪羽翼,善于团结人也是一种能力。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晁错和同志们处不好关系,做做事情只能是孤军奋战,作为一个改革家,这是致命缺陷。他的所谓对立面还都不是小人,都让他被处以酷刑。如果遇上一小撮酷吏,还不死的更难看?

缺乏沟通

作为身居要职的一品大员,难免要和别人沟通。但晁错不是这样。首先他和老大汉景帝沟通不够。就拿他在太庙围墙开了两个门一事上来说吧。他没有及时在事前和汉景帝沟通(请示,汇报),而听说当时的丞相申屠嘉要参他,危及脑袋,才慌忙连夜进宫“自首”得免。其实,开门之前,晁错可以和申丞相沟通的。西汉初年,相权是相当大的,丞相是中央政府首脑。这个沟通很有必要。但晁错习惯于独断专行,任意成性,有时甚至于到了胆大妄为的地步。

恃宠而骄

由于是帝师,担任过内史,迁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景帝又青睐有加,难免滋长了晁错放肆的一面,以致行事无所敬畏。无论作平常人,还是作政治家,都应心有敬畏。心中的道德,头上的苍天,都应该让我们敬畏。这样,我们做事情才能周到详细,减少失误;才能尽情尽力,善待别人。其实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心存敬畏,才能广泛协调各方关系,行事稳健。

峭直刻深

《史记》,《汉书》上都记录了晁错“峭直刻深”,就是说他,严厉,刚直,苛刻,心狠,这些无疑是讨人喜欢的性格。往往都是咄咄逼人,开口就伤人。由于太庙围墙事件气死了申屠嘉,晁错愈发不可一世。别的人谁还敢明火执仗地和他斗争?但正是由于申屠嘉德高望重,口碑极佳,晁错因此为自己树了一大批对手。

性格偏执

偏执是晁错的另一大问题。易中天先生对于这点给出了精辟的评说,说是做学问,执著是好的。但做政治家,太执著并不好,反而是大忌。政治家需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该坚持时坚持,该妥协时妥协;坚持而不失灵活,妥协而不失原则。晁错显然缺乏这种品质。面对老父亲声泪俱下的劝说,根本无动于衷。甚至于在其老父亲服毒自尽时也没有丝毫的改变。“冷酷到底”,没有亲情人味。以自我为中心,一意孤行,以为自己代表了正义和公心,做事无所不用其极。身外的世界仿佛就不存在,外在和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似乎不存在。只有他晁某人是地球轴一般。

缺乏敏锐

过分的自以为是,加上不善于观察和运作,晁错处在自己构建的小天地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致使严重缺乏政治敏锐性。由于意识形态,施政方法,性格及行事为人上的原故,他处处树敌。推进改革,虽有汉景帝强力支持,但阻力一定会很大。再加上他一成不变的施行手段,对手们(把众人逼成对手)早就恨得牙痒痒。工作方法有问题,关系没理清,加上超强的责任心,只能是把事情办的更坏。

没有担当

没有担当是压死晁错这头长毛骆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改革急先锋,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应该是主动请缨,扶大厦于即顷,慷慨陈词,为国请命,铲除乱党,还天下安宁;晁错倒好,把脖子一缩,居然奏请第一人汉景帝亲自去前线杀敌立功,自己在长安留守。不知当时,刘先生有没有气的鼻子都歪了?但至少怒从心中起,恶从胆边生。你晁某人是何居心?刘启先生肯定会严重怀疑晁错对自己的那片忠心是不是那么可靠?

这个节骨眼上,晁错居然继续建议杀袁盎,有些不作不死的意味。袁盎当时已经是一个庶人,无足重轻;结果这一下把袁盎逼急了。狗急了还跳墙呢!于是走外戚窦婴的路线面见了汉景帝。袁盎巧舌如簧,辨言多令才,把晁错描绘成搅屎棍,肇事者,居心叵测的野心家。这拨动了汉景帝内心敏感的所在……

“可……”,景帝轻声细语,但足够清楚,缓缓地吐出了一个字。

标签: 晁错

更多文章

  • 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明明三月即可平叛,为何非要杀了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晁错

    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在汉文帝时,就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把自己老师晁错就任命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不仅仅以削藩著称,他在农业、商业、对外政策等等方面都是相当有大局观的。比如对内晁错提出

  • 此人大才,战神亲自推荐,千古一帝相见恨晚,一策略强晁错百倍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晁错

    这个人非常厉害,是个奇才也是个怪才,说他怪在于这人不善于为人处世,所以呢,早期的他是四处碰壁,去过燕国,到过赵国,还访问过中山国,可这些地方没一个把他当人才的,最后不得已找到了大将军卫青,卫青跟他一聊,觉得这绝对是个人才啊,就赶紧给汉武帝推荐,可汉武帝太忙,没时间接见,就这么拖着,后来这货等不了了,

  • 汉室传奇:叹息!老父自杀,挡不了晁错的野心,救不了晁错的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清轩侃史标签:晁错

    #历史#(本文大约1800字,阅读需要5分钟)【晁错五次上书汉文帝防御匈奴】公元前一六九年,汉文帝非常疼爱且欣赏的大臣贾谊逝世,享年三十三岁。没有了光芒四射的贾谊,晁错出现了,此时的他如新星闪耀登场,被人称为国家智囊,担任太子内宅管理官。这时的西汉,唯一的强悍对手只有匈奴,而匈奴自西汉成立以来,不断

  • 为汉景帝鞠躬尽瘁的晁错,为何会被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靠谱学标签:晁错

    很多人认为,晁错的死,是汉景帝十分耻辱的时刻,他竟为了讨好叛乱的诸王,而将对自己鞠躬尽瘁的晁错诛杀,杀就杀了,还非要用腰斩这样的酷刑,这不免令人心寒。确实,从结果来看,晁错的死很没有价值,因为他被杀之后“七国之乱”没有停息,汉景帝最终还是以武力手段镇压了叛乱,这样一来,晁错岂非枉死?还真不是,对于晁

  • 晁错该不该杀?从古到今仍有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晁错

    咱们知道汉景帝时期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七国之乱,而七国之乱最根本的缘由就是削藩令,而削藩令的提议者就是晁错,晁错只考虑到削藩令的好处,可对它的危险性估计不足,结果呢,导致了七国之乱,而七国起兵造反提出的口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汉文帝权衡利弊同意杀晁错,于是乎晁错身着官服就被腰斩于东市,但是杀了晁错

  • 晁错之死,汉景帝有点羞

    历史人物编辑:胖哥说历史故事标签:晁错

    公元前154年是西汉王朝多事之秋。这一年,匈奴大举侵犯边境让汉景帝恼怒,欲整顿军事北击匈奴,但内部由于诸侯王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心中仍有所顾忌,后采取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首先安抚内部,实行削藩;也正是这一年,景帝由于听取了晁错的建议,削藩过于激进,引发了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也正是这一年,

  • 汉景帝为何诛杀恩师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青山古史今说标签:晁错

    最初汉景帝并没有打算杀晁错,真正想除掉晁错的人是袁盎。袁盎原来是朝廷派驻吴国的相国,他没少收了吴王的好处,所以不赞同削藩。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袁盎当然要替吴国说话。结果,晁错要说吴国必反,削的越早越好,袁盎则一直说吴国不反,没有削的必要,于是二人便站到了对立面,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后来晁错升为

  • 晁错的削藩完全错误,这个人比晁错强上百倍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晁错

    说削藩的话,不如先看贾谊。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削藩的。汉书贾谊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

  • 汉灵帝只上了个厕所,蔡邕就被流放了?王莽的儿子制造了狗血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蔡邕

    一、汉灵帝上了个厕所,导致蔡邕流放12年。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饱读诗书,还是曹操昔日的老师之一。他的女人蔡文姬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才女。 1、曹节只偷看了一眼,就摆了蔡邕一道。汉灵帝在位期间,深感天下灾祸不断,因此问了很多人,这些人都不敢瞎说。因此汉灵帝只好把饱读诗书的蔡邕给喊了过来,询问

  • 此人可怜!蔡邕捧他上天,曹操拿他儆猴,袁绍借他笼络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望月寄伤思标签:蔡邕

    古人讲究出身。一个人若出身不好,本事再大,也会被人瞧不起。甚至谁都可以轻谩你,侮辱你。三国枭雄曹操,应该对此深有感触。01曹操,生于宦官世家。有人要问了,宦官不是阉货吗,都被阉掉了,没有了能力,怎么还会有后代?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养子也是子啊,曹操这个“宦官之后”的身份,便像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