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偶读容斋随笔·卷十二,晁错张汤》不禁掩卷沉思。晁错为内史时,每言事天子辄听,宠幸倾九卿,及为御史大夫,权在丞相之右。张汤为御史,每朝奏事,丞相徒有其名,天下事皆决于张汤。萧望之为御史,意轻丞相,遇之无礼。此三人者,虽贤否不同,其行止实不合时宜,各以他事致死,抑亦招祸取咎之由。
一、晁错
晁错是河南禹州人,以文学为太常掌故,为人峭直刻深,以其才辩为太子宠幸,号为智囊。数上书文帝刘桓,言削藩之事与更定法令,书上数十,文帝不听,然奇其才,擢为中大夫。
景帝刘启即位,以晁错为内史,每奏事天子言听计以,宠冠九卿,法定多所更定。迁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在朝与袁盎等诸大臣格格不入。上书削藩,因天子宠信,无人异议,唯窦婴反对,由此两人结怨。景帝下诏削藩,诸侯哗然,皆怨恨晁错。其父自颖川来,以晁错以疏间亲,刘氏安而晁家危,劝阻无效,服毒自尽。吴楚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起兵倡乱。景帝釆纳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时年四十六。
晁错重农贵粟,移民实边,不失良言上策。而进言削藩,操之过急,所谓工于谋国,拙于全身,“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太史司马迁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二、张汤
张汤陕西西 安人,初习律令,以为吏治狱见长,为汉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制定编次律令,用法严峻苛刻。治狱以人主意旨为准绳,以《春秋》古义文饰。数次代丞相事,打击商贾,锄除豪强,大兴功利,权威隆盛,远在丞相之上,因此招怨致祸,为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构陷而自杀。张汤酷烈,以身蒙咎,然身死之后,家无余财。
三、萧望之
萧望之字长倩,山东临沂人。萧何七世孙。为世名儒,博览古今,以经术显名。历官大鸿胪、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受遗诏以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辅政,甚得亲重。望己学为儒宗,有辅佐己能,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密无间。及至谋泄隙开,为谗邪构陷,卒为官竖弘恭、石显所图,坐罪下狱,愤而自杀。
以上三人,皆历官御史大夫,位至三公,忠君爱国。然晁错以削藩取祸,张汤以酷烈蒙咎,萧望之以刚戾成衅。自古至今,谦受益、满招损。所谓“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实千古不易之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